作者:陶楮
在花裡胡哨的各式菜餚中,廣東早茶因為好吃、好看,已經成為大家追捧的品類沒有之一。而去到廣州旅遊的朋友,也多半是因為早茶。
但,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些廣州的早茶,怎麼好像沒有大家傳說的那樣好吃?
你的舌頭沒有錯,因為就連純正的廣州人,也已經開始覺得有些早茶店不好吃了。
不信,你仔細觀察你排了很久的茶點, 這豉汁鳳爪的醬汁,怎麼還帶結塊的?沒有了花生,失去了一半靈魂。
這水晶蝦餃,連餃子的形態都沒有,軟趴趴的,竟然還糊底。
△來源:大眾點評
還有燒麥,參差不齊的表面泛著晶瑩的積水,明顯是速凍麵皮與餡料遇高溫融化形成的,還因為蒸過頭,蝦仁都滑落「雪山頂「了。
△來源:大眾點評
再看經典叉燒包,是真叉燒包就該整整齊齊皮開肉綻,你這要麼不開要麼粉碎的極端表現,一看就是沒用心做。
△來源:知乎@六一
本應該結結實實香糯有嚼勁的糯米雞,不知道蒸久了還是泡水了,直接化成一灘……
還有逐漸葡撻化了的蛋撻,和粵式蛋撻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而出了廣東,這種現象更加頻繁,外地的早茶店,更是一言難盡,粵菜吃著吃著,就變成踩雷之旅。
有人不禁發出疑問, 為什麼出了廣東,早茶就再也沒有那個味了?
△來源:知乎
還有些人發現,出了省,廣東茶點的樣子好像都差不多,甚至味道也沒啥差別,不禁讓人懷疑,廣東早茶是不是悄悄實現了全國統一供應。
實際上,這些失敗的廣式早茶打卡,源頭只有一個: 如今越來越多的廣式早茶店,開始用上了速凍品。
實錘比如廣州酒家,就大大方方賣起了速凍茶點。從2011年開闢的速凍業務,讓這個老字號品牌的營業額及毛利率逐年提升,大有與三全、安井形成速凍食品界三巨頭的趨勢。
而網購時大家經常看到的利口福,其實也是廣州酒家旗下的,著名的陶陶居也都有相應的速凍產品線。
雖然速凍產品線並不代表店裡也是速凍的,但據一些業內人士透露, 許多四五星級酒店的早茶,也都是速凍的。
△來源:知乎
如果只是賣速凍,味道能和手工保持一致也罷了,但有些廣式早茶店,茶點不僅品相一般,服務也是槽點滿滿,大概一個服務員要看整個大堂, 叫啥啥不應。
顧客只有在點單上茶的時候才得到關注,想加點水手舉了半天沒人搭理。那種學渣的羞恥感又湧上了心頭,恨不能抓著服務員問,我想再加一盤金錢肚就這麼難嗎?
△來源:大眾點評
還有就是嚴重的時間成本問題,等位時間一個小時起步,您都用著速凍的茶點了,可是為啥上菜速度反而越來越久?
店內就餐環境也是開始不甚講究,桌椅地板油膩膩的,隨之而來的就是讓北方人魂飛魄散、南方人看了也毫無食慾的蟑螂。
△我到底是來吃茶點的,還是來看服務員徒手殺蟑螂的|來源:大眾點評
最迷惑的還有 「服務費」這個款項,一般而言吃早茶收茶位費,有按人頭收,有按杯收,有按壺收。
但是某些早茶店,明明什麼服務都沒提供,這個服務費收的是啥?大概是培養茶客自主動手的能力?
大多數人沒吃上廣東早茶時,想像中的畫面是三五好友優哉游哉,喝著茶,吃著點心,卻沒曾想,現實裡被上面的各種糟心打了臉。
一頓有效的廣東早茶,大多從一句「飲咗茶未啊?」開始,意思是「喝茶了嗎?」早茶,在廣東人的字典裡代表著悠閒、享受,最初就是打工人幹完活兒,在茶館裡拼桌休息、吃茶、閒聊,慢慢形成的一項活動, 天生自帶休閒基調。
在茶館時代,早茶還比較簡單直接樸素,通常就是點一盅茶,搭配1-2個大包或糕點,便宜實惠又能充飢扛餓, 「一盅兩件」就這麼來的。
△來源:羊城晚報
後來廣東乘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快車,日漸顯low的茶館已經無法滿足打工人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早茶迎來了茶樓時代。
茶樓時代最明顯的變化就是:
第一,環境變好了,陳設講究、環境優雅;
第二,食客不再局限於打工人,茶樓成為老闆、政客、自由職業者等各色人打發時間、招待親友、洽談生意的不二之地。
第三,茶點種類更多更精緻。什麼叉燒包、水晶蝦餃、馬蹄糕、大油條…..都在這個時候全面開花,複雜多樣的食客畫像也鼓勵著茶樓不斷做茶點種類的創新。
這個時候湧現出大量的經典廣東早茶品牌,像惠如樓、蘩樓、榮華樓、妙奇香、陶陶居、蓮香樓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茶樓。
在製作上,茶點一般由糕點師傅手工現做,講究的是精緻工序、道道匠心。
以水晶蝦餃為例,蝦餃皮要用小麥磨漿压乾後反覆暴晒形成的澄粉,餃子皮用刀背反覆抹, 包餡兒的時候一隻蝦餃上的褶子要不少於12道,優秀的還能到14-16道。
蒸過之後呈半透明狀,口感軟滑,餡料得是鮮蝦肉、肥肉頭,用熱水燙過,去油增加口感,佐以脫水鮮竹筍尖、豬油以及調味料,蒸的時間也要剛剛好,餃子不能塌不能糊更不能夾生,這才是水晶蝦餃的基本素養。
而看看有些蝦餃,褶子看不到就不說了,餡料從竹筍換成芹菜粒,夾起來還粘紙,距離正宗,實在是差得遠了。
在流程上,傳統早茶一般是先點茶,後開卡座,之後才是選茶點。有意思的是,早期的點單方式比較像在火車上買零食。每桌茶客都有一張點心單,茶點擺在推車裡。點心一般分小點、中點、大點、特點、頂點、佳點等,對應不同的價格。
服務員推著車在大廳裡流轉,茶客隨時可以叫停推車挑選茶點,選完後服務員在點心單上蓋章記錄,最後數著單子上的印章數結帳,謂之「睇數埋單」。
△早年間的點心單
再說說服務。傳統茶樓的服務員機敏程度絕對堪稱全國第一,因為早茶文化裡面有個 「揭蓋續水」的傳統,茶客只要打開茶壺蓋,服務員得在第一時間看到,立馬意會要過去續水了,基本上都是「隨揭隨到」的,但現在這些傳統漸漸消失了。
除去續水,還有換桌布、換碗碟等其他各種需要,通常一舉手、一抬頭,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服務員立馬就會過來問你有什麼需要,還能記得住常客的點單偏好,體貼之至,你家對象跪100個榴蓮都達不到。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有些茶點店都用上了速凍品?服務也跟不上了?
說這些早茶店為了賺錢失去了匠心,也未免有些苛責。實際上,這是早茶店和茶客雙重決定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效率問題,如果要保持同樣的出餐速度,現做糕點需要5~10個手藝上乘的糕點師傅,而如果用速凍半成品,一兩個差不多的糕點師傅就能抗住。
而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式烹飪師平均工資是3323元/月,相比之下,廣式糕點師傅月薪是6000元/月起的,優秀的還要上萬。
所以,手工還是速凍,對早茶店而言,選擇很簡單, 手工費時費力,這中間是小几萬的人工成本差異。
有些店為了節省成本,會選擇部分手工+部分速凍半成品。這當中糯米雞、豉汁鳳爪等品類就算是速凍的口感差不太多,而腸粉、蝦餃、酥皮叉燒等就需要考驗師傅的手藝,無論是麵皮還是醬汁,都有獨家配方。
△酥皮叉燒的酥皮,非手工不可
再則,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吃早茶,茶客們也沒有耐心等現做的,超過半小時就該發飆了,如今又有幾個打工人可以真正做到不急不躁悠閒喝茶談話,而不是拍照、P圖、發圈然後趕往下一個打卡地?
△不用速凍的店,只能面臨倒閉
更何況,捫心自問,你能在假期不賴床嗎?
那也行,為了茶點店能夠生存,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速凍食品,其實也不是難吃的代名詞。
食品在加工制後立即冷凍,在低溫條件下運輸、儲存及銷售,理論上味道不會有太大差異。 疫情以來,大家在家做飯的熱情提升,一些優質速凍品還一度成為各大美食號的推薦。
但怕就怕,有些店,不僅用上了速凍品,還往往存在著 蒸過頭、反覆加熱的現象。再好吃的東西,也禁不住這麼折騰,到了食客桌上,不是 塌了就是糊底了。
即使很多連鎖茶點店出於經營策略選擇了速凍茶點,但依然有些堅持手工現場製作的早茶店,會特地在就餐區附近開設明檔廚房,是不是手工現做的,抬眼就能看到。
還有一些年輕品牌,不光堅持手工現做,還會研發創意新品,比如經典梭子一樣鹹水角的造型原本是規規矩矩躺好,如今它可以是小鴨子,憨憨站著,過於可愛了。
豬豬包、企鵝包、熊大熊二包等各種卡通造型的包子也層出不窮。
還有一些早茶店的菜單裡也逐漸出現了漢堡包、鍋貼這樣的菜品,雖說乍一看起來與傳統早茶不搭,但耐不住店家要吸引更多人。
所以,如果去沒有明確主張「手工」茶點的店裡吃茶點的話,建議點那些蒸不塌、煮不糊的茶點。 比如粥類就是最安全的,其次是肉類,像金錢肚、豉汁排骨、鳳爪這些。
但如果你想吃經典的蝦餃、腸粉、馬拉糕,真誠建議還是吃手工現做的早茶店。不能去到廣州本廣的朋友,那也只能買買速凍品解解饞了,但也記得,別蒸太久啊。
來源:上流UpFlow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