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文:童大煥 

有人問我:

「 童老師,您好!您說世界越來越陡峭,人口會向大城市集中。但是能在大城市生存發展安居樂業的基本屬於能力較強者,有相當一部分相對弱者由於現實的需求會退而求其次到中等城市發展,再弱一點的再往下流動。雖然人嚮往大城市,就如同人們嚮往很多奢飾品一樣,但是這種需求不是必須。童老師,我這種理解對麼? 」

以下是我的回答。

絕大多數人對城市的理解,和事實正相反。強者向大城市流動、弱者向中小城市和鄉邨流動——這種理解,就是典型的與事實正相反的例子之一。

當下中國,已經有大量邨莊變成了無人區,裡面有很多好房子甚至過去相當豪華的好房子,可以免費居住,無人幹涉;大量拋荒的土地,可以免費耕種,無人 「 剝削 」,所有風險自擔,所有收益自得。

但是,窮人會去那裡居住、會去那裡耕種嗎?不會!如果會,就不會有無人邨和無人耕種的土地了。

為什麼不去?因為交易成本太高、生產生活效率太低了,生存非常不容易。

為什麼過去再惡劣的窮鄉僻壤、再惡劣的窮山惡水都有人耕種和居住?哪怕開山鑿路、鑿石引水,也要在那些地方世代定居下來?因為農牧業時代,人與土地的關係緊張,土地嚴重匱乏,不得已而為之。什麼懸崖邨、紅旗渠等等,都是條件惡劣的產物。

今天,在技術進步的作用下,物質生產效率幾何級數提高、資源佔用和損耗幾何級數降低,財富主流不再是工農業物質生產,人與土地、與自然、與資源關係緊張的程度大為緩解,越是低技能、無資本的普通勞動者,在人口越多的大城市越容易生存。他們在大城市隨便擺個小攤、撿個垃圾、跑個滴嘀、幫人刷個牆、修個衛生間、修個門窗門鎖,等等等等,甚至從事很多我們想也想不到的行業,賺的錢都比他們的兄弟姐妹、同類人群在遠山遠水窮鄉僻壤裡擁有高堂大屋、大片土地要多得多。

北京曾有小批量的遠郊區農民進城撿垃圾,居住在市中心的地下熱力井裡,冬暖夏涼,但空間有限,一個人都只能半躺,無法完全舒展身體。媒體帶著居高臨下的憐憫情緒報導後,有關部門封了井,地方政府把一些​​相關人員接回去,有的安排到養老院工作。但是沒過兩個月,人又偷跑了,不知所終。

因為他們在城裡撿垃圾,也比在養老院工作賺得多,而且自由。為了多賺錢,他們寧願忍受旁人眼裡 「 極端惡劣 」、他們自己眼裡不要錢又非常舒服(至少心裡非常舒服)的居住條件。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量的人,拋棄家鄉有天有地的大別墅,家鄉的房子給老鼠住,自己卻到大城市打工、經商,住 「 老鼠窩 」也在所不辭。

我們現在,有大量人口流出地區,靠的是政府跨地區轉移支付,也就是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在苟延殘喘。在這種情況下,不發達地區和中小城市,除了公務員、教師醫生等事業單位,就業崗位非常有限,各種賺錢機會都高度依附於政府項目。

政府層面的轉移支付【基本上是六個省份和直轄市(也是人口最大流入區)支援全國其它25個省市自治區】只是人口風向標和經濟晴雨表,更大規糢的轉移支付來自民間,不僅局限於省份之間,而且哪怕是人口流入地省份,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也存在大規糢的大城市對小城市、城市對鄉邨的轉移支付。這部分 「 轉移支付 」比政府間的轉移支付,規糢要龐大得多。可以這樣說:現有人口流出地或鄉邨,90%以上的消費能力,來自這些區域外出人口在大城市打工掙的錢。理由是:中國第一產業GDP佔比已經不到8%,即使這部分全部歸入農民收入,也佔比極低。

換句話說,中國絕大多數小城市和鄉邨,已經淪為以消費為主的地帶,而消費的錢,大部分來自這裡的青壯年外出打工,以及政府間轉移支付。

我有若幹親戚朋友,在北京或開小吃店或賣調味品,賺了一點錢後,也許以為有了回鄉開店的資本,紛紛回老家縣城開店,結果不到半年都毫不例外地一一關店,繼續回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

須知,在小地方,即使在鄉鎮開個小吃店,若沒有一定的 「 關係網 」吸引客戶,恐怕都難以生存下去。

這還是全國商業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房價已超一萬五、且有一定旅游資源的縣城。這樣好的縣城全國不會超過150個。

第一財經(2021.4.21)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數據,結合安居客平臺數據統計梳理髮現,至少有103個縣(縣級市)房價均價過萬,其中陵水最高,義烏第二。從區域分佈看,這些縣域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浙江最多,廣東僅1個。在房價過萬的103個縣中,93個位於東部沿海地區,佔比達90.3%。從省份分佈看,浙江、江蘇、福建和海南等較為集中。其中,浙江共有46個縣市房價過萬,高居榜首。

一定要記住:古今中外,人類的生產生活,最主要圍繞的核心中的核心,是就業。沒有就業的地方,再廣袤的土地,再豪華的居所,再好的醫療和教育資源,最終結局都是——人去樓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但是,我們很多的城市決策者、管理者,很多的中產階層,過度追求城市的 「 整潔 」,用自己的眼光標準衡量底層勞動者的居住條件,不僅使城市失去了五方雜處的韻味,使城市變得越來越沒有 「 人味 」,而且直接扼殺了城市的創新精神、扼殺了低技能勞動者的生存空間。

旅美學者薛湧在《城市貴在 「 亂 」》一文中寫道:

「 在混亂實驗室裡的受試者的創意明顯高出在整潔實驗室中的受試者。他們的平均創意要高出28%,他們’最高創意’的理念的數量,竟高出五倍!西北大學的另一組獨立研究使用其他的方法也驗證了同樣的結果:環境,對人的創造力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些研究,對城市的發展有著非常實際的參考價值。Kathleen Vohs指出,辦公室的佈局,早就體現出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過去那種單間的整潔辦公室已經過時了。現在的辦公室,流行的不僅是分享空間,而且還要分享辦公桌,使得辦公空間顯得混亂擁擠。事實證明,這樣的環境反而更能創造效率。城市也是如此。一個辦公區、住宅區、購物區井然有別、邏輯清晰的整潔型城市,往往創造著亦步亦趨、水清不養魚的環境。混雜的城市反而動力十足。用傳統中國的例子講,帝都那種棋盤格子式的設計,雖然嚴整威嚴,但遠不如江南那種三教九流、五方雜處、水道街衢淩亂的市鎮更有活力。明清時代的北京,雖然吸進了全國的民脂民膏,但不論是從經濟和文化上的創造力,都比不上人口相當的城市蘇州。 」

前幾天,一段 「 流浪歌手被驅趕,清華教授為其發聲的視頻 」在網上引起輿論關註,目前已有幾百萬的播放量。媒體獲悉,這位替流浪歌手解圍的教授,是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系的張敏。

此事足以說明,人們對五方雜處的城市需求,多麼合乎人性,能夠多好地創造就業空間。

城市,不僅需要整齊劃一的規劃,更需要有血有肉的各種人性空間充塞期間。這不是政府劃一個區域,允許歌手唱歌、允許地攤擺攤就可以解決的,而是只要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各種人性化的空間通過市場自發的手段發現和創造出來。否則,有關部門規劃的空間可能杳無人跡。

好城市是窮人的天堂,不是巨人的花園。

我曾帶學生考察香港。那裡的保障性住房佔比近半,但也並非人人住得起、排得上保障房,因此,允許窮人住鴿子籠甚至 「 棺材房 」,甚至有集中露宿街頭的地方【香港氣候允許】 。私人空間怎麼隔斷,政府無權幹涉,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我們這裡,之所以把大城市理解為富人才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是因為掌握主流話語權的人,把自己白領和中產這個階層對於住房、教育等的目標追求,當成了所有人的目標追求。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底層勞動者來說,他們有錢賺有飯吃有酒有肉,孩子有衣穿有書讀(哪怕是打工子弟學校也好,不追求什麼好學區)已經很滿足了,哪裡奢望人人都買得起房租得起中產社區?雖然,中國當下人均GDP已過1萬美元,排名世界六十多名,但中國還有9.64億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千元以下,6億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千元以下。

現實是,底層人士不思考不說話,生存驅動行動。他們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數。

中層人士既思考也說話,自己階層的需求驅動思考,以為天下蒼生都和自己一樣,甚至不乏故意挾天下以令政策,說到底還是視野和胸懷不夠。

高階人士只思考不說話,思想指引行動。

越是人煙稀少的地方,越奢侈越昂貴。

送窮人一座浙江千島湖的小島,他能產出足以維持自己體面生活的物產來嗎?未必。

富人在那裡建別墅,偶爾呼朋引友,依靠的也全都是來自城市的煙火供養。

窮人在窮鄉僻野,天大地大,但基本的安全都沒辦法保障,突然生病、被毒蟲和猛獸攻擊,也許不省人事了還沒有人發現。老人,幹不動了,討飯都沒有足夠多的人施捨得起。只不過,對於這些,大部分人看不見。窮鄉僻壤的人們,像野草一樣,自生自滅。

富人和稍微有錢的人在窮鄉僻野,一樣難保基本安全,因為你會成為強盜和小偷的目標。

所以,不論富人窮人,最昂貴最奢侈的,不是大城市生活,而是鄉居生活。只不過,富人有錢,支付得起。

席慕容詩曰: 「 溪水正急於奔向大海,浪潮卻渴望重回陸地。 」

大煥理性思考後說:當你還是一滴水的時候,千萬要融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這個大江大海,才不會乾涸;只有當你成為浪潮的時候,才可以偶爾想想奢侈的鄉居生活。但,也不過是偶爾為之的生活的鹽。千萬,不要把鹽當成主食。

不論貧富地位,對於95%以上的人來說,你和你的子孫後代,不是在大城市,就是在通往大城市的道路上。

問:童老師,您好,大城市的確有更高的收入,但是大城市的落戶、住房、子女教育已經成為很多人(大部分務工的人)很難跨越的鴻溝,回到他們最熟悉的故鄉城市也許是他們認知範圍內的最舒適的選擇。大部分人(二八定律中80%的人,甚至更多)是追求穩定態的,只有與自身能級相匹配才能達到穩定態。也許回到小城市收入不高,但是在大城市的收入積累使得他們在小城市可以有自己的家。大部分這類人的子女是留守兒童,通過教育進入大城市已成奢望,而且像父輩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吃苦不是他們願意選擇的。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在小城市買了住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願意在小城市(地級市,特別是南部中部的地級市)謀一份職業。童老師,我沒有做過統計,不知道這類人群會有多大的佔比,如果二八定律支配認知和財富,是不是大部分人屬於這類難以留在大城市的人呢?

答:前面已經說了,回到小城市不是收入高不高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問題。有開店能力的都開不下去,沒有開店能力的、不能考公務員的,憑什麼就業?

而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9.64億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不到2千元,這部分人群,占到總人口的70%,他們屬於 「 手停口停 」的人群,也就是停止工作就沒飯吃的人群,沒有多少積累可以到停下工作只在小城市和鄉邨享受的程度。有這個能力的,也基本有能力在大城市買房定居。

至於落戶和教育,基本上,當下除了北上廣深杭,落戶都已經很容易,與此相應的子女上學和高考,也迎刃而解——只要不追逐頂級學區房,在大城市定居(未必買房)已相對容易。

據此分析,在大城市紮根下來,對於多數人來說,是幾代人共同努力、需要接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不是一代人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

分析問題,需要定量分析,才會接近真相。定性分析很容易——大城市掙錢多,小城市花,多爽!然而,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在大城市存下錢?根據上面的分析一算,30%都不到。而這30%的人群,可以在大城市紮根,又何苦回到日漸衰落、終將遠離的故鄉?

來源      經緯西東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