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的美國片和最火的美劇背後藏著同一個冤魂

后弈棄兵

 文:徐元

01

年初,為了《愛爾蘭人》,我訂了奈飛的平價版,但除了這一部,後來基本也沒看別的——熟朋友都知道我有強迫症,只在影院看電影。

快到年底,《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聲名鵲起,而且坊間說它跟美國大選有關,於是終於又看了一部「網大」。

然後還看了更紅的《後翼棄兵》——基本在所有的頁面位置,奈飛都向我強烈推薦它——關鍵這是套7集就完結的「限制劇」,於是我又克服了「不看電視劇」的心理障礙。

真要謝謝奈飛。

今年最火的美劇和美國電影都有超高豆瓣評分

02

看完之後發現,原來《棄兵》和《七君子》一樣,講的都是1968年。

1968年,實在是當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動盪之年。中國,是「上山下鄉」開始;歐洲,先是布拉格之春,再是巴黎五月風暴,到了夏天,就是3000輛蘇聯坦克,開進了捷克斯洛伐克。

大西洋的彼岸也熱鬧,年初是馬丁·路德·金遇刺,年底是尼克松贏得大選,而大背景則是越戰打得激烈,民權、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湧,整個美國都在沸騰。這幾樣事情交織在一起,就釀出了「芝加哥七人案」。

歸其根本,「環球同此涼熱」,太平洋大西洋的兩端,鬧的是一回事。各個國家、各種膚色的學生、青年,都在Chairman Máo 偉大又浪漫的號召下,一起行動,一起革命。

體育題材的《後翼棄兵》,看起來好像跟時局無關,只是在美國中產白人社區裡打轉,但其實表象之下,其通篇遍布的是平權、叛逆、打破鐵屋子、誰說女子不如男的造反氣息,安排在1968,絕不是偶然。

《後翼棄兵》中的白人女主角有一位黑人好朋友

03

不過,無論是《七君子》還是《棄兵》,看完之後,我的嘴裡總有一股阿斯巴糖「健康」而不過癮的甜味兒。它們的毛病全一樣,都是太討好太流俗太政治正確了。

《七君子》的問題在於左派們太偉光正,而右派則太蠢壞丑,雖然程度上有不同,但本質上,該片對從司法部長到主審法官這一系尼克松黨人的刻畫,就和如今絕大多數中文媒體寫川普一樣,都是拼了命地醜化、簡化、矮化。須知,尼克松是美國總統中唯一徹底被批倒批臭的那個,罵他實在是可以毫無顧忌,而《七君子》當然的醉翁之意,是拿他來比照川普。

於是,這種橫店抗日神劇式的表達方法,讓應該能更豐富厚實、更犀利深刻、更莫衷一是的《七君子》,變得異常乾巴巴又急吼吼。它本可以在非暴力示威與流血革命、美國左中右政治版圖、種族衝突、越南戰爭等等它已經觸及到的領域裡深耕的,但可惜的是,創作者陶醉於揭露反動派的醜惡嘴臉,以至於讓黨同伐異的激情占領了整部影片。

換言之,《七君子》是左派的民主黨的好萊塢,向右翼的共和黨尤其是川普其人發出的一封征討檄文,政治正確成了最優先級的考慮。

然而,真正好的歷史電影,總是要把歷史的複雜曖昧以及人的複雜曖昧還原出來,意在展示,而非審判。因此,《桂河大橋》《巴頓將軍》《末代皇帝》甚至是《七君子》編導阿倫·索金的前作《社交網絡》,才稱得上是歷史片的上品。

富蘭克林·沙夫納的《巴頓將軍》(1970)是優秀歷史片的代表

04

《後翼棄兵》也中了政治正確的毒。

劇情本來是說孤女貝絲因為嗑藥、因為滿腔的怒火、因為拒人以千里的做派,才一步步變成了殺無赦的棋後。可是,演到後來,這個故事還是回到了閨蜜貼心、同行攜手,尤其是主人公自己戒藥癮、戒酒癮,才終於打敗了心魔和對手,從而走向了勝利、走向了團結的正能量主旋律。

——拜託啦。

我又讀了一些幕後材料,發現了另一個《棄兵》和《七君子》的重合處:都是2007、2008年立項,然後一路難產,兜兜轉轉十幾年,最終成了「奈飛出品」。

不止,《棄兵》原計劃拍成電影,由希斯·萊傑執導(對,本該成為他的導演處女作),而《七君子》裡「小雀斑」飾演的那個事實上的該片男一號,原定也是希斯·萊傑(導演是斯皮爾伯格)。

當然,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萊傑因服藥過量而意外死亡,成為好萊塢的又一顆流星。

我對萊傑了解不多,不過想來《棄兵》之所以吸引他,其中一部分原因應該是貝絲嗑藥、酗酒、乖僻、不瘋魔不成活的勁兒,跟他本人頗有暗合之處。《棄兵》裡,有棋手對貝絲說:「到時候你活不過21歲」——恰恰印證到了萊傑的身上。

《後翼棄兵》原定由希斯·萊傑指導,《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中「小雀斑」飾演的角色本來也應由他出演

05

一代代好萊塢或曰名利場裡的耀眼流星,如詹姆斯·迪恩、吉姆·莫里森、瑞凡·菲利克斯、邁克爾·傑克遜以及希斯·萊傑等等,死因其實都在於放浪形骸,不潔身自好;而那些長命的浪子,如當年的白蘭度,今日的凱奇和德普,和自己作品等量齊觀的,正是他們整日價地胡作非為。

然而,反過來講,可也恰是這些「不正確」「不健康」「不體面」,才讓這些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其實,他們在銀幕裡和銀幕外,都活成了大多數人敢想而不敢做的模樣。

這個世上,有些人就是天才,有些人就是萬人迷,於是他們很快就能攀到食物鏈的頂端,而庸眾的律條對食物鏈頂端是不適用的。只不過,比起其他,藝人的路往往更跌宕更戲劇,而且還要長期接受萬千目光的審視,所以他們每每要付出「把靈魂都出賣了」(引自《風平浪靜》王硯輝老師)、又或英年早逝、老來破產一類的代價。

《綠皮書》是另一部飽受爭議的「政治正確」電影

可話說回來,這才是全套的戲碼,而且,不也是世間參差多態的一樁證明嗎?要求這類人德藝雙馨起來,豈不就是讓老虎吃齋,讓小年輕穿秋褲嗎?可是不管美國還是中國,今天卻對德藝雙馨看得比什麼時候都要重。

當新版《大鬧天宮》說孫悟空造反是被奸人所騙、新版《哪吒》說哪吒和李靖明明父慈子孝,而好萊塢也在反反覆覆告誡你要非暴力不合作、要忠君愛國、要健康飲食、綠色生活的時候——到底是世界變得更文明了,還是變得更虛偽了?

想來想去,我覺得我還是應該把奈飛退訂了,省下那78塊錢的月費,多買幾罐正經含糖的傳統可樂。

來源:槍稿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