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無術
近年來,關於知識分子身份地位的討論時不時成為社會的焦點。前段時間,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的自述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戴建業原本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了大量論文,在學校裡也有超高人氣,他的課一座難求,抖音上還有500多萬粉絲。戴老師在爆火之後,他便開始出席各種演講、活動、甚至是開了直播。
「我們最愛的詩詞,居然有人拿來踐踏!」一個小建議:各位讀者遇到愛用嘆號,排比的文章,趁早別看,傷眼
於是,不少人質疑:作為一個大學教授,這樣瘋狂撈金的行為,難道不覺得有失文人風骨嗎?面對質疑,戴建業的回應發人深思。他說,他的夫人得了肺癌,一盒抗癌藥五萬一千塊錢,不在外「瘋狂撈金」,「文人風骨」可以給妻子治病嗎?
戴建業接受媒體采訪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戴建業妻子沒有得病,像他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跨界」賺錢,到底是不是辱沒文人風骨?知識分子跨界撈金到底可不可恥?
知識分子的性質
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環境中,知識分子主要特指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識的人群,此處的文化知識主要是指文學、哲學、歷史學知識。
在漫長的歷史中,知識的主要作用是進身的階梯。漢代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讓具備家學積累的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上流,形成了士族門閥社會。
隋唐以降,士族門閥社會解體,在科舉制度下,人們讀書、考科舉,可以獲得免繳賦稅、免服徭役的特權,讀書人群中的頂尖高手則通過獲取進士、貢士資格而成為朝廷的官僚。也就是說,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身份、地位、利益。
進入近代,科舉制度的解體,極大擴充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概念范圍,更改變了知識分子的地位。
首先是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讓中國增加了研究科學技術的科學家、工程師等。這些在傳統社會中只能作為「奇技淫巧」或者低賤的「匠人」,到了近代以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詹天佑
同時,擁有知識的目的不再是為官,尤其是清末、民國以來,軍閥混戰的情形,政界也大多是軍人當道,知識分子只能退守於知識界,盡量與政治保持既依附又對抗的微妙關系。
從古代獲取知識純粹為了進身,再到近代以來知識的多樣化和職業的豐富化,知識分子概念發生了變化,但是知識作為一種謀生手段的本質卻沒有發生改變。
古代的讀書人,如果准備科舉考試,必然要影響農耕,可以說是賭上了全家的生計來讀書。而現代的知識分子,無論是大學教授、工程師、科學家、研究員、醫生、律師等等,無一不是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即以自身知識作為服務社會的資源,為社會提供某種服務,從而換取報酬。
文人風骨的由來
既然知識是謀生手段,但我們又經常聽到「文人風骨」這樣的詞匯,似乎「文人」就不應該「為五斗米折腰」,就應該視金錢如糞土。這樣的一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呢?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底氣源自於其顯赫的家世
「風骨」一詞原用於衡量文學藝術作品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此處的「風骨」純屬美學范疇,意為文章詩詞中,用詞端正、直率,行文峻峭、流暢。越有「風骨」的文章,越像一幅描繪山石的傳統中國山水畫。
後來,風骨逐漸從文章引申到了人品,最初是形容人格瀟灑俊朗,睥睨萬物。魏晉時期正值士族門閥社會的頂峰,很多士族中人在身份上高人一等,生活上放蕩不羈,為人也超脫高邁,面對門第不如自己的人,哪怕是皇親國戚也不放在眼裡,這樣的故事在《世說新語》中比比皆是。
士族門閥的「風骨」未必代表文人的風骨,但是士族門閥只重門第,而不重權勢,再加上文學作品的美化,讓風骨一詞獲得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鄭板橋《竹石圖》
到了後世,人們往往用風骨來評判一個人的品行、修養、操守,風骨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意象,並將這種意象加之於為人所稱道的言行上。
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欲以畢生精力成一家之言,讓人生如泰山之重,並切實行動,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是司馬遷的風骨。北宋張載以一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為世人稱道,開創了宋明理學,其風骨也是後世讀書人的榜樣。
被濫用的「風骨」
世人談及「文人風骨」,往往認為知識分子就是要保持「絕對的自主性」,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為政治權力低頭,其實這都是一種誤解。
人們從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中,只能看到浪漫的一面。杜甫說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表現出李白的灑脫傲岸,似乎李白就真的不把朝廷當回事。
蘇軾登赤壁,發出感嘆,「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清俊高潔。反觀蘇軾是如何來到黃州的?王安石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之後,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朝廷放他外人,先後任職於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蘇東坡石雕像
此間,蘇軾尤其對青苗法的做法大為不滿,故而著文、題詩,表達批評和諷刺。蘇軾的詩詞文章被維新派官員發現之後,向朝廷告發,說蘇軾「誹謗朝廷」,最後被判貶黃州,這就是「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之後,蘇軾的心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朝政的關注少了很多,這也就是「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背景,他要表達的意思,大概是「只要不是我職責范圍內的事,一律不關我事」,而不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的那樣,認為蘇軾風骨高潔、孤傲立世。
對優秀歷史人物的美化、對文學作品的浪漫想象,是讓「風骨」一詞被濫用的重要催化劑。久而久之,人們總以為文人就是要睥睨權力,睥睨金錢,永遠傲世獨立。這也是後世人們每看到知識分子從事賺錢的營生,或者把他們的才華、知識變現的時候,就會生出負面看法的原因。風骨作為一種意象,被加之於人,讓人只知風骨而不知其它。
司馬遷史學傳家,世代都是朝廷的史官,他的家族都以此為生。張載歷任司法參軍、著作佐郎、僉書判官、崇文院校書等,雖未能位列宰輔,但也還算得到重用,如果不當官,張載靠什麼生活?得罪王安石之後,張載辭官回鄉,著書講學,此時的張載,如果沒有之前考中進士、歷任官職的經歷,又能對誰講學,向誰著書?
現代知識分子的自主性
現代社會,知識爆發,知識分子的范圍、功能、內涵都比古代有了大大的拓展。
古希臘時期所定義的哲學區別於宗教在於人類理性,這一思想到文藝復興時期又被西方知識分子所繼承發揚,進而發展出現代社會中,知識分子以其客觀理性,區別於權力、資本、信仰,成為影響社會的第四種力量。
壁畫《雅典學院》拉斐爾·桑西創作
這就要求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應當具備一定的自主性,不輕易為權力、資本、信仰所左右。如果根據權力的好惡,就輕易認為相對論是「對的」或者「錯的」,完全脫離了可管理性的范疇,這種判斷沒有任何知識價值,這樣的知識分子也就沒有任何社會價值了。
只可惜,中國古代並沒有什麼科學傳統。李約瑟說,「中國古代有很好的科學傳統,到明清後中國科學落後於西方」,這句論斷並沒有任何根據,說的不是事實。但當李約瑟的話傳入國內之後,卻給了國人極大的心理安慰。
所謂李約瑟之問就是偽問題
其實,古代中國極少有科學,並且完全缺乏系統、抽象的科學理論,也就是類似於古希臘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哲學體系。
現代中國的科學主要是近代以來中國與世界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傳入,並在中國形成的。這也就造成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尤其是研究科學、哲學的知識分子,並沒有一種科學傳統的傳承,絕大多數人僅僅是學到了當下具體的知識和技術,並不能完整地認識到自然哲學的思辨過程和思維方式。
在這條脈絡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恐怕並不能認識到什麼叫現代知識分子的自主性。他們需要為了自己的職稱、地位、收入而不斷地根據既定的規則開展研究,申報課題,發表成果,如果對晉升沒有好處,或者被認為是「禁區」而不能碰的領域,他們自然堅決不碰,也就談不上什麼自主性了。
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下來對「人文風骨」的認識,或者說誤解,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在傳統認知中,「文人風骨」當然是要保持文人完全的獨立性,一定要像李白一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可是事實上,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僅不可能不「摧眉折腰」,而且他們的工作本身就是完全圍繞「權貴」來展開的。
對於大部分默默無聞的知識分子來說,無論他們多麼「摧眉折腰」,普羅大眾也不可能注意到他們,但對於那些「明星學者」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在公眾的眼皮底下參與各種活動,獲得可觀的收入,這本來是社會的現實狀況,但卻與公眾的傳統認知產生了巨大的沖突。
如何化解沖突
戴建業的事情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讓不少大媒體也參與進來,大媒體自然是按照標准的模式講話,說戴建業作為「傳播正能量」、「紅了師生火了教育」、「紅得有道理」,大力為戴建業撈金的行為點贊站台。
獲得官方點贊
但這些大媒體似乎忘記了,現代知識分子的本質並不是傳播什麼「正能量」,究竟什麼是「正能量」,誰可以定義「正能量」,大媒體並沒有這個資格。而知識分子傳播的到底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也完全應當是知識分子的自由,絕不存在傳播「正能量」就「紅得有道理」,傳播「負能量」就紅得「沒道理」了。
在市場經濟時代,知識分子也是市場的主體。在到處都強調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讓市場主體「活」起來呢?顯然,減少管控,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自主權,是讓市場主體「活」起來的不二法門。
雖然獲得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但隨後,羅翔就因一條內容,被迫隱藏自己全部微博內容
在文化市場上同樣如此,知識分子們「火」不「火」,不是取決於他們傳播的是什麼「能量」,而是取決於市場,只要他們說的內容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公序良俗,應當是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傳播,誰傳播的內容質量高,誰傳播的內容公眾接受度高,誰就能贏得受眾的認可,成為市場上最火爆的知識明星。
在戴建業引發討論的背後,是另一種憂慮,那就是即使知識分子們放棄了自主性,完全圍繞著權力和資本工作謀生,知識分子的待遇依然很低。
在大學裡,「非升即走」的制度下,多少優秀人才面臨重重壓力,依然無法看到發展的希望。而即使獲得了「編制」、「職稱」的學者們,收入待遇普遍不高,正如戴建業所說,他的妻子生病以後,醫藥費是他的工資收入完全無法負擔的。
在這樣一種社會分配體系下,知識的價值恐怕很難得到體現。
結語
知識要活起來才能弘揚,知識的承載者也要活得下去,才能讓知識活起來,對社會產生推動作用,這應當是全社會的共識。至於「文人風骨」,我們應當做的不是繼續對它進行誤解,認為文人就應當甘於清貧,而是用一種現代的眼光去理解「風骨」。
在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的自主性就是「風骨」,一個知識分子只要能夠在重重重壓下,依然保持足夠的自主性,那就是了不起的有風骨的文人。
當然,如果為了生計而放棄自主性,我們也不要過分苛責,因為社會的現實不是一個兩個人能改變的了的。現代社會最需要反對的,是轉移話題、不就事論事。要反對一個人的觀點,就攻擊它的為人,說他宣揚某種觀點,是因為拿了某個利益相關方的錢。
其實,就算拿了利益相關方的錢,只要觀點本身是科學的,是有道理的,也無可厚非,這無關「風骨」。只有尊重知識分子的自主性,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中,能夠用科學理性的知識真正推動社會發展,並且獲得足夠體面的報酬,才是一個社會真正尊重知識的體現。
來源 循跡曉講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