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冰楊波
一 綠帽子
自古以來,人們對綠色之嫌棄,可謂始終如一。
早在漢朝,青綠之色皆為賤色。
如,館陶公主劉嫖之小情夫董偃。
顏師古在給《漢書》作注時,則對隔壁小董更是嗤之以鼻:
「綠幘,賤人之服也。」
唐宋時,穿青綠朝服的官員,皆為官階低下者。
不僅如此,綠色頭巾還演變成一種變相懲罰犯人的方式,比打屁股還要羞辱,老沒面子了。
《封氏見聞錄》:「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
連李白也跟著架秧子起哄:
「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至元時,政府則要求娼妓家中的男人皆戴綠頭巾。
《元典章》:「至元五年中書省札,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
明洪武三年(1370年),草根皇帝朱元璋詔曰:
「教坊司樂藝著卍字頂巾,系燈線褡膊,樂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民妻同。」
同時,還規定:
「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人服。」
於是,娼妓家的男子倒了巨黴,必須頭戴綠巾,腰系紅褡膊,足穿帶毛豬皮鞋,不許在街道中間行走,只准在左右兩邊「靠邊走」,顏面盡失…
當然,最後還是明人郎瑛《七修類稿》干淨利落、不磨嘰,直接給「綠帽子」下了定義:
「今吳人罵人妻有淫行者曰綠頭巾。」

二 咸豬手
「咸豬手」之原創版權,歸安祿山所有。
唐天寶年間的某一天,安祿山進京見駕。
趁年過半百的老干爹犯困打盹之際,安祿山居然吃起了楊貴妃的豆腐,不小心抓傷了年輕小干媽的酥胸!
湊巧的是,老干爹居然醒的很是時候。
就在安祿山膽戰心驚之際,只見小干媽粉面含春嫣然一笑,拿起一塊豔麗的絲巾遮於胸前,以掩抓痕。
老干爹見狀,頓感新奇:「這是神馬玩意?」
「訶子。」
訶子,即古代女性內衣,亦稱抹胸、肚兜等。
此段史實記載於《隋唐遺史》:
唐天寶間,楊貴妃私通安祿山,被爪傷乳。妃恐帝見之,乃繡胸服掩蔽曰訶子。
因這起事件,「咸豬手」這一訾詞橫空出世。
楊貴妃劇照(1992)
為啥叫「咸豬手」?
這跟豬有毛關系?
個中緣由, 且看《太平廣記》:
「又嘗與之夜宴,祿山醉臥,化為一豬而龍頭。」
是夜,安祿山又喝大發了,歘,搖身一變為一頭大肥豬,只不過長著一顆龍頭。
另,洪異《長生殿》中也有相關記載:
「一日祿山醉後,忽然現出豬首龍身,自道是個豬龍…」
前者為豬身龍頭,後者為豬頭龍身。
除龍之外,不就是一頭豬嘛。
於是,「咸豬手」多指猥褻非禮之色狼動作,如…等。
三 馬屁精
馬屁精,源於成語溜須拍馬。
溜須與拍馬,各有典故。
其一,溜須,源自宋朝丁渭。
宋真宗時,寇准寇老西為丞相,丁謂為參知政事。
一次朝中舉行宴會,寇准不注意,一點湯汁流到了胡須上。
丁謂正巧看見,趕緊過來替寇准擦拭,不想寇老西卻毫不領情:
「你特麼身為國家大臣,不是來替我擦胡須的。」
「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
丁謂羞得滿臉通紅,跟猴腚似的。
「溜須」一詞,便由此而來。
當然,受辱後的丁渭便懷恨在心,遂對寇准下絆子,使陰招,打橫炮。
不久,丁謂投靠真宗皇後劉娥,尋隙將寇准逐出京城,一直貶到雷州半島。
老百姓還為此編一順口溜:
欲得天下寧,須拔眼前丁。
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宋史·寇准傳》:初,丁謂出准門至參政,事准甚謹。嘗會食中書,羹污准須,謂起,徐拂之。准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謂甚愧之,由是傾構日深。
其二,拍馬。
史上善拍馬屁者甚多。
不過,最牛代言人,非安祿山莫屬。
安祿山每次入宮,他皆先拜干媽楊貴妃,再拜干爹唐玄宗。
干爹覺得納悶:「你這龜兒子,咋不先給爹磕頭?」
「臣是胡人。」
安祿山
安祿山振振有詞道:「胡人有個風俗,都是把母親放在父親前頭。」
《舊唐書》如是載: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
另有一說,源於元朝文化。
那時候的蒙古人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之歡心。
是一見面禮節。
不過,相傳日久則變味了,有人不管別人馬之好壞皆一味奉承,遂成「馬屁精」。
四 不著四六
時下,說人「沒六兒」,是說這人忒不靠譜,或者沒啥真本事。
此「六」者,出自古代「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古人具備這六項絕活兒,可謂是拔尖人才,與時下211、985有一拼。
即使有一兩項專長,也可混個小康。
不過,「六」與「四」結對搭班子,便越發上綱上線了。
瞧,不著四六、四六不懂、四六不成材…
沒一個好詞,皆罵人話。
啥意思?
古人崇奉祭祀:天地君親師。
沒懂,那就直白點:
上不知天,下不知地,為人不知父母…
還沒懂,那就再直白點:
「天」字四畫,「地」字六畫,即不知天地;
「父」字四畫,「母」字五畫,即不知父母;
「文」字四畫,「字」字六畫,即不知文字;
「孔」字四畫,「老」字六畫,即不知孔老;
「夫」字四畫,「婦」字六畫,即不知夫婦;
「凶」字四畫,「吉」字六畫,即不知凶吉。
這回明白了吧,罵人還不帶髒字,太狠了。
五 腦袋進水
據《北史·陸爽傳》:
「(侯白)好學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
是日,越國公楊素與侯白在一起喝茶聊天,扯閒篇兒。
聊著,扯著,楊素便憋了一壞招兒。
楊素一臉壞笑:小侯啊,打個比方,如果我挖個幾百尺的深坑,讓你跳進去,你咋出來?
侯白嫣然一笑:這太踏馬簡單了,只需找根針來,在腦瓜子上扎個洞。
楊素有些不解:扎洞干嘛?
侯白淡然釋疑:把腦瓜子裡的水往坑裡譁譁一放,等坑裡水一滿,我只需一陣狗刨,便可游上來了。
楊素越發懵逼:你腦瓜子裡咋會進水?
侯白反唇相譏:我腦子要沒進水,干嘛要跳你那麼深的坑?
《啟顏錄》:素與白劇談,因曰:「今有一深坑,可有數百尺,公入其中,若為得出?」白曰:「入中不須余物,唯用一針即出。」素曰:「用針何為?」答曰:「針頭中令水飽坑,拍浮而出。」素曰:「頭中何處有爾許水?」白曰:「若無爾許水,何因肯入爾許深坑?」
於是,「腦袋進水」多指一個人腦子不好使、有毛病。
六 二百五
關於250的來歷,說法不一。
如,古代1000個銅錢為一吊,500錢即半吊,後用於罵人話,「比半吊還半吊」,即250;
如,牌九中「二板五」,二板和麼五兩張牌配在一起,屬於最小點,後用於罵人話,即250…
還有很多,不囉嗦了。
最為有名者,還要數蘇秦刺客之傳說。
戰國時,蘇秦身佩六國相印,風光無兩,牛B閃閃…
後,蘇秦被刺殺,凶手逃之夭夭。
於是,齊王為引蛇出洞,張榜懸賞:
「蘇秦乃亂齊之國賊,現被人殺掉,大快人心,殺賊之義士賞千金!」
榜文一經貼出,便有四人樂顛顛前來領賞。
1000兩黃金,四人一番商量後決定:平分,每人250兩。
此時,齊王拍案大怒:「來人,把這四個250推出去斬了!」
於是,民間便有250之傳說。
《史記·蘇秦傳》:後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於市,曰『蘇秦為燕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七 鄉巴佬
這句粗口,與魏征、婁師德有關。
魏征抽空兒就挑老板唐太宗的毛病,不是這個得改,就是那個也不行,整的李世民老沒面子了。
一次,李世民終於被魏征懟急眼了,跑回去跟老婆哭訴:「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資治通鑑》: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
婁師德曾兩度拜相。
由於身體肥胖,行動遲緩。
上班的路上,同事李昭德等了半天,也不見婁趕上來。
李昭德生氣地罵道:「田舍夫,快點!」
田舍夫,實為一句粗魯的罵人話,即鄉巴佬。
貴為宰相,被人罵作鄉巴佬,換做一般人,怕早就火人了。
不想,婁師德卻嘿嘿一笑道:「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
李昭德聽了,不由地「噗嗤」一笑…
《資治通鑑》: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
於是,「鄉巴佬」多指見識面少、笨拙、遲鈍又粗俗的鄉下人。
八 他媽的
此國罵的起源,可追溯至《戰國策.趙策》:
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
是時,周王朝已走下坡路上了,卻仍不自量力,對後去吊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
不想,齊威烈王根本沒把周烈王放眼裡,直接開罵:「你媽是賤人!」
(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
彼時,罵王室成員母親為下等人,絕對是頂級侮辱。
後,在使用中不斷簡練,把最後面的名詞省略,且由第二人稱改為第三人稱,便成了今天的「國罵」了。
當然,是魯迅先生將這句髒話推上了國罵之高度。
魯迅先生《論「他媽的」》:
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
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
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此文較長,請自行網搜。
當然,為淨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這類粗俗的髒話還是少說為佳。
來源 歷史教師王漢周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