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敢拿著 300 萬退休的,只有北上廣土著

 

文:劉車仔

在陳女士提前退休的這則故事裡,最重要的標簽其實不是 300 萬,也不是丁克。

1992 年,美國出版的一本《要錢還是要生活》的暢銷書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另類的人生選擇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迅速積累財富,在 35 歲之前提前退休。

就算放在四五年前,這都是中國人不敢想象也不想理會的生活方式,但這幾年來,有關 「提前退休」 的話題,闖進了疲憊中國人的內心。究竟存夠多少錢,才能提前躺平?

居住在上海的陳女士的答案是 300 萬。今年 2 月,陳女士決定和丈夫一起退休,以 300 萬存款共度不用鬧鐘叫醒的餘生。這些視頻發布到網上後,引發了頗為熱烈的討論。

但真正問題的核心似乎不是 300 萬,也不是丁克,而是 「安全感」—— 這是成長於上海這座全國最大都市的本地中產們,天然的松弛感。

當事人陳女士的社交媒體賬號。

01

80 後、丁克、300 萬、退休

去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印發《「十四五」 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預計到 2055 年前後實現 65 歲男女同齡退休的方案。

陳女士今年 33 歲,按照這個方案,她到 2055 年仍然需要工作。但今年 2 月份,陳女士單方面決定提前退休。

去年年底,夫妻二人雙雙失業。相比之下,陳女士面臨的處境顯然更艱難。職業女性到 30 歲之後,即便把 「丁克」 二字寫在簡历上,招聘方仍然會心存疑慮。面試屢試屢敗之後,陳女士慢慢放棄了找工作。

「退休」 前,她是一名游戲設計師。丈夫 43 歲,原本從事房地產行業。兩個人結婚 10 年,決定丁克到底,恰好雙方父母也很支持。

夫婦倆住在上海 「外環外」,無房無車,有存款 300 萬。兩邊各有一個老人,都有退休金,養老不需要他們操心。未來躺平,似乎不是不可能。

作為上海人,陳女士夫婦兩方的家長都很開明。

在她的敘述中,丈夫社保已經繳滿了 15 年,有醫保,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後也有退休金可領。夫妻倆共同擁有的 300 萬存款,大部分以 「大額存單」 存進了銀行,剩下的一小部分用於炒股、買基金。她預計,每個月理財收入能有 1 萬元。

她算了一筆賬,每天的生活開支,最少的時候一天不花,最多的時候花一千來塊,平均下來一個月 6000 元左右。這筆錢,「足夠我們用到 70 歲。」

退休後,陳女士和先生過上了低物欲的健康生活。她每天買菜做飯、休閑娛樂,不需要為工作操心焦慮。這些生活片段被她拍成視頻發布到社交媒體,構成了人們對 「FIRE 生活」 的想象,同時也足夠讓絕大多數仍然坐在辦公室的打工人感到不忿。

FIRE 生活,人們向往卻不敢。/《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在社交媒體上,失業、80 後、丁克、300 萬、退休等標簽,都是當下最熱議的社會話題,涉及了中國人在年齡焦慮、生育成本、退休、存款等問題的討論。

有評論說,「別說 300 萬,我連 3 萬都沒有。」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2022 年 DT 財經的調研顯示,工作 5 年以後,人們的存款開始走向兩極分化,沒錢的越沒錢,有錢的越有錢:工作 5 年以上的人中,有 13.2% 的人沒有存款,這個比例比職場新生代的還要高。但已經有 20.1% 的人,存款達到 50 萬元以上。

《沉默警報》劇照

也有人討論到這對夫妻的丁克狀況。在教育內卷、育兒成本空前提高的現代,丁克的確能讓一對普通中產夫婦省下巨大的金錢投入。但對於養老的憂慮隨之而來,沒有孩子,將來怎麼辦?300 萬存款的利息,能抵抗通貨膨脹嗎?錢用完了、人也老了,沒人照顧怎麼辦?

以上的每一個提問,都足以讓任何一個打工人感到恐慌,但陳女士的回應是輕飄飄的一句 ——「活在當下」。

02

松弛感是一種特權

在陳女士提前退休的這則故事裡,最重要的標簽其實不是 300 萬也不是丁克,而是 「房子」 和 「上海本地人」 這兩根雙重定海神針的結合

沒有房子的新上海人,其心酸早在電視劇《心居》裡展露無遺:「在上海,即便是我這樣一個天天買菜燒的外地媳婦,都懂得房子是一個人的臉面…… 租房的,那都是無根的浮萍。而對我來說,房子可不只是臉面,更像是刀刀見肉的裡子,傷筋動骨。」

《心居》裡的新移民馮曉琴,一個把改寫命運寫在臉上的女人。

在上海有一種說法,「混得好的一般不是本地人」。這句話,也可以換一種解答:在上海,只有非本地人,才需要為了混得好而拼命內卷。

上海人擁有得天獨厚的松弛感,而那些努力 「混得好」 的外地人,則是如《心居》裡的新移民馮曉琴般積極、緊張,目的性過強,看起來苦大仇深。

即便是對已經在上海買房、定居下來的新上海人來說,如果不主動卷,仍有階層掉落的危險。所以他們仍不敢掉以輕心。

而陳女士夫婦的 「退休生活」,在影視作品中早有映射 —— 電影《愛情神話》裡,老白和他的朋友們,過的不就是這樣的生活嗎?

多數人印象中的上海,是高聳的摩天大樓裡,白領們喝著咖啡、談著幾千萬的生意。但這部電影另辟蹊徑,把鏡頭轉向弄堂,對準了上海本地人。人們才發現,他們原來過著一種與時尚、內卷毫無關系的松弛生活,在買菜、做飯、曬太陽之餘,還有時間談談藝術和戀愛的那些事。

《愛情神話》看得人很舒服的原因,也是來源於劇中的松弛感。

在這其中,房子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電影裡,老白母親催促老白將房子過戶給兒子白鴿,老白則憤憤然說讓兒子自己掙錢買。但老白媽媽的一句話,直擊這場 「上海悠閑神話」 的核心 —— 你的房子也不是你自己掙錢買的,還不是你外公給你的。

在這座超一線城市裡,有了房子,就有了較為穩定的生活保障,以及躺平的基礎。即便不能租出去當房東、享受穩定的資金收入,房子也能給人提供穩定的社區關系。

對於土生土長的上海中產來說,他們沒有背井離鄉實現階層躍遷的野心和壓力。畢竟,上海已經是全國最好的城市了。

更重要的是,親人、朋友、社會資源等一切重要的社會關系都已經在那裡。因此,這種松弛感,不只是來源於房子和經濟問題,還來源於更深層的心理安全

《機智的牢房生活》劇照

公眾號 「塔門」 曾經調研過一些居住在上海外環及城郊的上海人,發現他們有 6 成主動選擇在郊區工資水平一般甚至比較低的工作。

根據上海第 5、6、7 次人口普查數據,近 30 年來,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占比分別為 42.24%、30.3% 和 26.87%,這意味著上海人正在搬往郊區去,過上一種更為躺平的生活。

在上海這座超級大城市裡,財富的擴張仍舊是永遠的主題曲。上千萬的像馮曉琴一樣的 「外地人」 來到這裡拼盡全力企圖獲得一席之地,只不過,如 「老白」 一般的上海本地人,在這種無止境的奮鬥敘事中逃逸出來了。

另一個更有力佐證上海松弛的數據,是上海去年的總和生育率降到了 0.7。就像這對住在外環以外的丁克夫妻一樣,松弛的上海本地人,也許並不那麼焦慮未來養老的問題。

然而別忘了,正是那些湧進的外來打工人,為上海人的 「活在當下」,創造了源源不斷的基礎資源,那正是上海松弛神話的另一面。

來源:新周刊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