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哭鞏俐,打動姚晨,拍戲20年,卻買不起老家一套房,不紅是他的錯?

張頌文

文:度公子  

周冬雨一部劇片酬1.09億,揮揮手能在北京二環買下一套豪宅。

張頌文入行拍戲16年,卻連老家廣東韶關均價7000的住宅都買不起。

年過40,他依然在北京六環順義鄉下租平房住。

房東看他窮成這樣,都不好意思漲房租。

同樣是好演員,在演藝圈的待遇卻是天上地下。

張頌文窮了20年,是他不夠努力嗎?

張頌文在考北電之前,是個旅遊職中畢業的鄉下孩子。

在印刷廠當工人,在大排檔裡洗碗。

也給人安裝過空調,但乾得最久的還是導遊。

做到第5年,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有一天,跟公司新來的女導遊聊天,女孩一臉天真地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

有個夢想在胸口百轉千迴,但他從沒想過能實現它。

張頌文猶豫一下,還是說了出來。 「 我喜歡看電影,想從事電影相關的工作,但那不可能,電影離我太遠了。」

沒想到女孩反問:「 怎麼不可能?你可以去北京電影學院呀。張藝謀都是28歲才去學電影。」

這年張頌文23歲,現在入行的話比張藝謀還年輕5歲,興許能成。

一場閒聊把張頌文帶到了追夢路上,當天下午他火速辭職了,賤賣了剛花30000塊錢購置的新家具。

搭上飛往北京的航班,他要考表演系,以後當演員。

大齡考生張頌文連考兩年,終於被北電錄取,但是第一節專業課他就萌生退意。

課上,表演老師要求大家模仿動物,一屋子學生群魔亂舞,這個場景讓他有點受不了。

加上他是標準的廣普,一開口全班會哄笑,老師只好要求他先演啞劇,練好普通話了再開口演戲。

兩件事一前一後,觸動了張頌文的自尊心,呆到第三個月,他決定捲鋪蓋回家。

看來演員這碗飯不是誰都能端的,來了一遭也不虧。

可班主任卻托助教轉告他,「 其實老師們私下都認為你的表演思維很好,有演戲天賦,希望你繼續留下學習。」

這個神轉折,給了張頌文留下的信心。當然多年後,他在廣普和標準普通話之間切換自如。

張頌文闖北電,第二道難關是跑調。

2000年,他當眾演唱《大約在冬季》,旁邊的聲樂老師聽得一頭霧水,「 你唱得哪首歌?」

更誇張的是,聲樂課上他嗓門大,又不在調上,經常把整組都帶走音。

老師對他額外開恩,「 你別上課了,期末考試你自己找一首歌完整地唱出來就給你及格。」

一晃四年,張頌文也沒接過什麼戲,為求穩妥,只能留校當助教。

每月房租1800,工資2500,他又拾起老本行,給人當導遊,貼補生活。

28歲的大小伙,在北京一事無成,每天傍晚去菜場買菜。

只敢挑蔫巴巴的菜,因為便宜,別人還以為他餵兔子。

過得窮酸極了,這就是追夢的代價嗎?

2005年,他參演電視劇《乘龍快婿》,扮演50多歲的賈發,雖然沒紅,但也勉強出道。

可戲劇學院每年輸送數万學生,橫店、象山影視城業已擠滿待業群演,29歲的張頌文又剩下多少機會呢。

他拼命跑劇組面試,一年見一百多個導演製片人,最樂觀的情況算下來,也要被拒絕90幾次。

有一回,他和周一圍結伴去面試,屋裡坐著製片主任和幾位投資方老闆。

主任一看見他倆,就對其他人說:「 來,今天我給你們看看什麼人不能做演員。」

「 廣東人長得矮,像侏儒,再加上臉盤子大,跟人猿似的,這種人做不了演員(張頌文)。還有你看那個大高個(週一圍),還長著香腸嘴,肯定不行!」

他倆站在原地尷尬一笑,彎腰致謝:「 謝謝老師,還需要留下照片嗎?」

屋裡的投資人們一擺手,「 走吧,不需要!」

拒絕兩位小演員,就像趕走兩隻蒼蠅一樣,輕蔑又侮辱。但是張頌文習慣了。

多數情況下,被拒絕後,他還會主動降價,給對方報出一個最低打包價。

所謂打包價,就是按整劇報價。

「 現在張三,打包價給出一萬,你有什麼競爭力?你只能接下一句說,那我出九千。」

30集的戲拍大半年,他只能拿9000塊錢,比一線城市的白領工資還低。

而導演們都知道他迫切需要新戲,抓住這點後,只需要再問:「 你是不是夠便宜?是不是夠合適?還能不能更便宜?」

人在這種時刻,跟刀俎魚肉沒什麼區別,更沒有任何尊嚴。

但他竟然在這條路上,堅持了十幾年。

張頌文的演技沒得說,業內導演一致盛讚。

「 張老師,是真的好,藝術家,但這個角色沒有流量。」 沒有流量,意味著沒人找他。

絕境中,張頌文給明星當起了表演指導,這是他唯一能留在演藝圈的救命稻草。

哪怕不能親自拍戲,體驗一下別人的角色也是好的。

宋佳、鍾漢良、林志玲、蔣璐霞、田亮等都是他的學生。

一群空有皮囊的明星在鏡頭里穿梭,可是鏡頭外的好演員,卻永遠沒有機會被觀眾知曉。

焦慮幾乎淹沒了他,但他也無能為力,只盼望奇蹟到來。

後來,寧浩拍《黃金大劫案》,找李菲兒去面試,而李菲兒請張頌文做面試指導老師。

結果李菲兒落選,張頌文卻被寧浩一眼相中,得到了《黃金大劫案》裡滿清貴冑的小角色。

這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下個月的生活費在哪,月底能不能交起房租,這些竟然一個中年演員的最大困難。

此外,他三四年沒有給過父親一分錢,想過年給老人家包個紅包,都拿不出餘錢。

十年了,他的年收入一直不超過20000,你能說張頌文不努力嗎?

可老天就是不遂人願,就像初三時,他母親病重,住院治療了兩年,傾盡盪產,換來的還是病情惡化。

有人告訴他,一種草藥興許有用,張頌文背著竹簍鑽進深山去找,不管真的假的,他絕不放過一絲希望。

可是呢,母親還是離世了。

世間無能為力的事太多。

有時是至親離世卻不能挽回,有時拼盡全力也不能端起演員這碗飯。

命運殘忍而無常,但你得堅持。

轉眼間到了2007年,張頌文遇上第一位貴人——婁燁。

那一年,婁燁是懷才不遇的文藝片導演,張頌文是焦慮不已的十三線中年演員。

張頌文因為拍戲愛問問題,被其他導演罵過神經病,當面讓他滾蛋。

但婁燁很喜歡跟他聊人物。

這個角色喜歡什麼電影,對爸媽好不好,最討厭什麼,有沒有做過好人好事。

這些跟劇情無關的事,張頌文都會跟婁燁溝通。

兩人聊得時候,還能碰出驚喜的火花。

後來他連續出演了婁燁四部作品,可惜的是觀眾只記得秦昊。

有一次開拍前,合作方問婁燁:

「 演員都挺好的,頌文也很好,但是他是不是不太搭,沒有市場?」

婁燁來了一句:「 頌文挺好的。」

沒有流量不是演員的原罪,婁燁一直都懂他。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裡,他飾演的唐奕傑,是個表面正派,實則貪腐的官員。


張頌文為角色特意增肥31斤。

唐奕傑一出場,就頂著發麵饅頭似的胖臉,又白又油。

每一幀的動作表情,都像是在機關里摸爬幾十年的老油條。

演得這麼像,著實費了一番功夫。

他事先在城建委上了半個月班,每天觀察官員的一舉一動。

「 我演的人不分好人壞人,我演的就是真實的人。」

2019年,這部聚齊了井柏然、馬思純、宋佳、秦昊的婁燁新作,一片星光熠熠。

藏在其中的張頌文根本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首映禮上的焦點。

那天很多記者向他提問。

參加過這麼多路演、發布會,他從來沒拿過話筒,誰會對他好奇呢。

這一回,張頌文初嘗被關注的滋味,還不錯。

第二場業內觀影時,姚晨上台對他表白:「 頌文,你演得太好了。」

史航也拿著話筒補充:「 台上那個叫張頌文的人,我第一次知道你,我一邊看電影一邊搜你是誰,你嚇著我了。」

那天張頌文差點滴下淚來,「 我當時站在台上特別想哭,死忍。」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後,找他的戲約有100 部。

出道16年,張頌文頭一回有戲可挑。

但挑挑揀揀,最終還是進了其中最窮的劇組——《隱秘的角落》。

《隱秘的角落》無疑成了今年爆出的國產劇黑馬,張頌文的星途也錦上添花。

戲裡,他飾演離異再婚的朱永平。

第一個鏡頭,跟熟人打牌,嘴裡叼煙,吞雲吐霧。

平時疏於關心兒子,見面先問成績。

一系列動作,讓朱永平不稱職的父親形象瞬間豐滿。

這段鏡頭事先根本沒有排練,全是張頌文即興發揮的。

另一場引爆淚點的戲是下樓買餛飩。

他穿著破t卹、一腳蹬出場,畫面頓時有了失孤父親的落魄感。

那種心力交瘁的精神狀態,是張頌文絕食幾天,又拼命熬夜之後,把自己折騰出來的。

坐下吃餛飩時,桌腿意外地歪了一下,這一刻朱永平壓抑幾天的情感奔湧而出。

要讓所有的表演符合邏輯,絕不做多餘的動作表情。

所以短短5秒的過場,也能變成催淚彈。

姚晨直誇他的表演行雲流水。

原著作者紫金陳,都在微博上讚賞張頌文:「 張老師的表演是最讓我驚訝的,真實且生動,比小說生動太多。」

他卻說:「 我不希望曝光過度,曝光過度就沒法走出去觀察生活了。」

要知道,好演員的作品永遠在下一部。

張頌文的新電影《蘭心大劇院》還沒上映。

這部戲裡,婁燁是導演,鞏俐做主演,他在裡面飾演鞏俐老公。

進組第一天,他就把鞏俐感動哭了。

張頌文見到鞏俐,鬼使神差地背出一段話:

「 今天,第一次到山東,我看見小俐(指鞏俐),她穿了一身當地的花棉襖,頭髮油油的,我居然沒認出她來,看來我進組的時間太晚了,我要盡快地趕上小俐。」

這是老戲骨劉佩琦《秋菊打官司拍攝日記》中的一段話。

早年,張頌文租住在劉佩琦的老房子裡,無意間看到這本拍攝日記,反反复复讀了三四年。

日記裡,劉佩琦和鞏俐對戲的認真和敬業,幾乎成了他艱難歲月裡的明燈。

鞏俐聽完他的話,眼眶已經全濕了。

《蘭心大劇院》能讓張頌文走紅的這把火,燒得更旺。

可因為疫情耽擱,遲遲沒有上映。

影迷們急壞了,生怕熱度過去,張頌文又被忘到了18線開外。

但他卻雲淡風輕,「 我把事業規劃到了死的那一天,所以就沒什麼可著急的了。」

人人都覺得他窮,可他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內心怡然快活。

市場虧欠了他這麼多年,往後再埋沒這樣一位藝術家,真是天大的遺憾。

別再讓群魔亂舞的明星,隨便禍害觀眾,就賺得缽滿盆滿了。

我們都希望,好演員能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正常的。

來源    一日一度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