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年宋孝宗趙眘平反岳飛,將岳飛改改葬在西湖棲霞嶺。作為一名抗金英雄,岳飛一直以來都被杭州民眾所敬佩,因此對岳飛墓祭祀不斷。建於1221年的岳飛墓,經历了元、明、清、民國。岳飛的英雄事跡也被历代民眾文筆相頌,口口贊譽,可謂是家喻戶曉。
然而,這一切,在1966年中斷了!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1966年8月1日至8月12日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進一步肯定了「破四舊」的提法。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接見紅衞兵之後,首都北京的紅衞兵開始走上街頭「破四舊」。他們把一系列流傳下來的傳統物品統統當成「四舊」,瘋狂進行打砸搶。
8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好得很》:「許多地方的名稱、商店的字型大小,服務行業的不少陳規陋習,仍然散發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腐朽氣息,毒化著人們的靈魂。廣大革命群眾,對這些實在不能再容忍了!……千千萬萬『紅衞兵』舉起了鐵掃帚,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把這些代表著剝削階級思想的許多名稱和風俗習慣,來了個大掃除。」有了中央的肯定,有了北京紅衞兵的示範,這股「破四舊」運動迅速湧向全國,各地紅衞兵競相效仿。
在此情況下,岳飛墓大難臨頭!
可能有人會疑問:「岳飛是民族英雄啊,為甚麼紅衞兵會不肯放過呢?」這問題太天真了,因為,在紅衞兵眼中,岳飛是個大壞蛋。為甚麼會這樣呢?
這裡牽扯到一次南宋的農民起義。
南宋小朝廷苟安於東南半壁江山,君臣依舊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為維持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宋廷敲骨吸髓,殘酷的搜刮民脂民膏,江南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1130年,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農民鐘相、楊麼聚眾反抗南宋政府,有19縣民嚮應,聲勢浩大,政府軍多次圍剿未果。
建炎四年(1130年),鐘相領導不堪壓迫的漁民、農民率先揭竿而起,在荊湖南路(今湖南)洞庭湖地區扯旗造反。
鐘相,自號天大聖、鐘老爺,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承襲了北宋農民起義領袖李順、王小波發出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表達了南宋下層民眾要求打破森嚴的等級制,提出政治上平等的訴求、經濟上均分財富的強烈願望。
史載,建炎四年(1130)二月,鐘相聚眾一萬多人,抗拒官兵,建國號楚,並分封文武,公開與南宋朝廷作對。
鐘相起義爆發後,義軍攻城拔寨,勢不可擋,很快就攻克了鼎、醴、荊南、潭、峽等19個州縣,宋廷大怖。
南宋朝廷急忙調集重兵平叛,三月底,宋將孔彥舟率軍偷襲,一舉攻破麻痹大意的鐘相水軍營寨,鐘相被俘,旋即遭處死。
鐘相死後,其部將楊麼被餘眾擁為義軍領袖,率領大家繼續與官兵廝鬥,聲勢複振。
紹興三年(1133)四月,楊麼重新建立楚政權,自稱大聖天王。這時的義軍逐漸做強做大,不斷攻城略地,已經控制了北至公安,西及醴州,東抵岳陽,南到潭州(今長沙)的廣袤區域,且多次挫敗宋軍的圍剿。
紹興五年春天,宋高宗趙構急調抗金名將岳飛率部前往洞庭湖地區鎮壓楊麼義軍,還派宰相張浚親臨前線督戰。岳飛謀勇兼具,調度有方,宋軍大舉進攻,楊麼寡不敵眾,大敗虧輸,被岳飛一舉擒殺。楊麼遇害後,義軍殘部又堅持鬥爭了一年多才被徹底剿滅,這次見諸史冊的起義前後历時6年半,最後被作戰經驗豐富的岳家軍徹底鎮壓了。要說岳飛還真不是蓋的,一出馬就馬到功成,讓政府頭痛了六年的民亂被完全鎮壓。對岳飛而言,鎮壓民亂不過是他抗金兵戎生涯中錦上添花的一件事兒。
但是,在紅衞兵的眼中,那可是十惡不赦的大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民地位大為提升,在「工農兵」中排名第二,所以,中國古代所有的反政府農民運動都被極力稱贊,而所有鎮壓農民運動的政府將領都被極力貶斥。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後,這樣的認知更是大行其道。岳飛,很不幸地撞到了槍口上。
岳飛是河南人,當然在河南有紀念的場所,岳飛故裡安陽湯陰就有明朝時重建的「宋岳忠武王廟」。
1966年的「破四舊」開始後,河南湯陰縣中學生迅速把目光盯到了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岳飛身上,湧進岳飛廟,將岳飛等人的塑像、銅像,連同秦檜等「五姦黨」的鐵跪像,當然也沒有忘記历代傳下的碑刻,統統「橫掃」,砸碎踏平。在杭州,岳飛的招牌更顯眼,遭來的仇恨也更大。杭州紅衞兵連岳飛墓也刨了,原來隆起的陵墓變成了凹下的大坑個底朝天,岳飛遺骸被焚骨揚灰。
如今,我們去杭州看到的岳飛墓,是1979年重建的,不知參觀的人們是否還能感受到历史的味道?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