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挪威龍王
(76)佛祖的袈裟
佛祖交付袈裟給觀音菩薩的時候,小說並未多描述這袈裟。一來是好處要留到關鍵時候說,一來則是,在天神們的眼裡,這袈裟再神奇、在他們的境界來看也是自然的、平常的、應該的。但是面對這凡世的帝王唐太宗,菩薩卻詳細講述了這錦襴袈裟的天機。
按道理說,這和尚穿的袈裟,應該是低調的風格、不惹人執著心起的顏色質地。修行嘛,以去執著為要,以起執著為害。你看那出家的男女,拋家舍業、連頭髮都不要了,就是追求一個捨字。可是你看那天上的神仙們,個個珠光寶氣、衣衫光鮮、渾身的寶物件件都是價值連城。
就說這佛祖的袈裟,觀世音菩薩都介紹了什麼。首先是功能,這袈裟全然不是一件普通的高檔次衣服這麼簡單,他是有著非比尋常的功能的:「龍披一縷,免大鵬吞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聖之妙。」這可說的是動物,還不是人呢,能沾一下就能避免天敵、出離三界。如果是有資質的人穿上了呢,「但坐處,有萬神朝禮;凡舉動,有七佛隨身。」可是這麼多好處,得首先是有資質擁有他的人才能享有的,沒資質的人不是穿不上,而是穿了他跟穿上一件凡間普通衣服一個鳥樣。
然後菩薩又詳細描述了這衣服的製造歷史和構造,以及附帶的名貴飾物等。且不說全都是天上的材質,菩薩說了半天,關鍵一個事情,那就是這袈裟有著非比尋常的「神氣」。你看菩薩都用到什麼詞彙來反覆描述這「神氣」:飄光、寶豔、紅霧、彩雲、玄光、寶氣、灼灼、仙氣、祥光、虹霓,一共十個,共描述出來袈裟的:顏色、光澤、暈、氣。這仙氣不是光芒,是觀者的感觸、第六感,你能感觸到他,並且能感觸到他看不見的瀰漫,直達天庭、「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這祥光,斷然不是依靠亮度來吸引人的,不像我們說的那種激光那種霸氣外露的強悍,但是顯然比激光更有廣度、更有深度的波及力,「朵朵祥光捧聖,影遍了世界。」這種光,沒銳氣、能照徹世界,這兒菩薩說的世界,不是人世間的世界的概念,乃是她境界所認為的世界,是我們的宇宙。
還記得聖經中的《創世紀》,神首先說的是: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創世紀第二句是: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第二句的光,跟第一句的光不是同一個光。第一句的光組合創造出了第二句中的光和暗。第二句乃是中國人習慣的概念:陰陽,第一句乃是中國人習慣的概念:太虛、無極、道。
聖經中《創世紀》一篇,內容應有遺漏,因為每句話之間,上面層面的話,下句忽然就斷開了下落到下面的層面。但是不管怎麼說,其中的真意跟中國古典聖籍中所描寫的世界構造是一樣的。這菩薩用盡了關於光、彩、氣的詞彙,是希望向太宗、向凡世間的民眾傳達那種神聖的、高層面的內涵。菩薩所說的這諸般「神氣」,乃是各種神仙、各種神靈的法力體現到人類這個層面之後的顯影,神仙沒有人類層面的身體,他們最多只能以這種光影的方式,來讓世間人類感受。如果他顯現出來真身真形,那只能是非常非常非常特殊的關鍵時刻。
菩薩說這種光能徹照整個宇宙,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議是吧?我們的宇宙,就是人家說的那種光構成的,菩薩說這種光能徹照整個宇宙,那當然毫不稀奇了。玄奘穿上袈裟之後,「輝光豔豔滿乾坤,結彩紛紛凝宇宙。」這句話的意境現在您應該完全能了解了,並非虛言、不是形容、這句詩是寫實來的。
玄奘受佛袈裟之前,小說寫詩道:「萬里長空淡落輝,歸鴉數點下棲遲。滿城燈火人煙靜,正是禪僧入定時。」 開始首日水陸大會之後,玄奘獲得佛祖袈裟,小說寫詩道:「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叮叮三響斷人行,前后街前寂靜。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禪僧入定理殘經,正好煉魔養性。」玄奘決定西天取經之後,小說寫詩道:「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歸鳥棲枯樹,禪僧講梵音。蒲團一榻上,坐到夜將分。」這是玄奘修煉打坐中的三層境界,他每立下一個功德之後的修煉進境之變化。
萬里長空淡落輝,日落煙迷草樹,都是內心清淨下來的表現,修行人理應如此。影動星河近,卻是去掉迷執之後、去掉迷障心智的業力之後,身體淨化、清朗,豁然見天開的境界。歸鴉數點下棲遲,叮叮三響斷人行,歸鳥棲枯樹。玄奘內心污濁的執著就是烏鴉,從不知如何處理到可以正確的放下它們。歸鴉數點下棲遲,就是知道應該放下,但不知如何放下的猶豫迷茫與戀戀不捨。歸鳥棲枯樹,乃是在佛力加持之下,成功的「煉魔養性」了。滿城燈火人煙靜,人的一面淡化虛弱下去;叮叮三響斷人行,前后街前寂靜,凡俗人的一面徹底安靜下來;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佛子歸途如雁行歸路,人的一面睡去之後,在歸途的天空、不息不止的前行。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上剎輝煌燈火,禪僧講梵音。天國的壯闊輝煌與美妙,終於向真修者洞開!
別看玄奘修行那麼多年,只是在正式結了佛的衣之後,才真的上了修行的正道。「煉魔養性」乃是這本質飛躍的標誌。在佛的加持下,觀音的引導下,他這才正式成為佛祖的徒弟。
玄奘是佛祖的弟子嗎?衣缽衣缽,他受的是佛祖的衣、托的是太宗的缽。
《西遊記》以如此詩意的筆法描寫修行的進階與境界,太優美了,千古一絕。(待續)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