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你為什麼這麼鮮?

文:張蕾

 魚正逐漸與中國人的精神融為一體。 

上午十點的陽光穿過大樓的間隙落在街口。一輛廂式貨車打開了後門, 「 咣當 」一聲,卸貨的漢子將白色泡沫箱抬上平板推車,水從黑色封條的縫隙處滲出來,平板車上濕漉漉一片。

站在一旁的魚販身穿黑色橡皮圍裙,腳踩膠鞋,向著車廂裡的人喊: 「 仲有一箱雜魚同青蟹! 」(粵語:還有一箱雜魚和青蟹。)他邊喊邊 「 嘩 」地劃開箱子上的黑色封條。箱子裡的冰塊化了三分之一,新鮮的漁獲隔著塑料袋承受著陽光的照射,在冰塊和水的包圍之下,閃著白花花的光。

此刻,它們的溫度介於0-5度之間,帶著海水的清新,肉體保持著彈性。不出兩三個小時,它們將經受火的考驗與物理化學反應的重塑,再被端上餐桌,迎接人類味蕾的檢驗。

檢驗它們的是眼前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水產攤位前,大爺大媽、煮夫煮婦和菲傭、印傭如潮水般洶湧,聲浪此起彼伏。
「 唔該,呢嘅幾多錢? 」(粵語:請問這個多少錢?)

「 大佬,蝦蛄! 」(粵語:老闆,蝦蛄!)

負責售賣的伙計左右逢迎,忙不迭地招徠顧客。案板後的伙計則手起刀落,三兩下將內臟和魚鱗處理乾淨, 「 啪 」地丟在案板上。伙計高喊一聲 「 五十蚊 」(粵語:五十元)於是這袋最新鮮的漁獲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這一幕出現在香港的春秧街,是我很喜歡的街角市井圖像。它總能令我感到一絲溫暖的煙火氣。

「 法醞必從吳浙至,珍饈每自海洋來。 」作為一個年貨物吞吐量極高的港口,香港的物流很發達,為人們提供了數不盡的舌尖美食,其中最得我心的就是各色魚鮮了。

閒情偶寄》裡說: 「 食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魚之能事畢矣。 」雞吃叫,魚吃跳。對於沿海一帶的人來說,吃魚求鮮,那是刻在骨子裡的飲食訴求,是檢驗主人是否真心待客的試金石,是一桌宴席的標準配置。無論在青島還是大連,上海還是台州,福州還是廈門,北海還是三亞,除了極個別情況,宴席上出現非即時宰殺的魚,恐怕是一件丟主人臉面的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廣東人追求魚的鮮美有地利的優勢,也源於對味道的深度理解。粵菜講究 「 五滋六味 」,其中 「 甘、酥、軟、肥、濃 」形容了一道菜的質地; 「 甜、酸、辣、苦、咸、鮮 」則概括了舌尖上的味覺享受,是對口腹之欲的終極體驗。

在六種味道中,其他五味各有其明確的指向,就算是小孩子,也能準確地識別出哪一種味道是甜,何種滋味是苦。唯有鮮,既代表了一種質感,例如 「 新鮮 」、 「 鮮活 」、 「 光鮮 」,也代表一種難以描摹的味覺,一種超越了肉體感受的精神存在。

沒有人能準確地描述 「 鮮 」到底是一種什麼味道。它既不是甜,又帶點甜;不是鹹,卻如咸那般有迴響,似乎還夾雜著微妙的酸,甚至如辣那樣的蠻橫,霸占了你全部的體驗。然而它又是那麼的柔和綿長,不由得讓你聯想到厚重和深刻的苦。

儘管一千個人口中有一千種對鮮味的定義,但在精彩紛呈的中華飲食話語體系裡,恐怕只有 「 鮮 」字代表了對一道佳餚的最高褒獎。而縈繞在中國人腦海裡久久不去的味道,大多與 「 鮮美 」、 「 鮮香 」、 「 鮮嫩 」等詞彙相聯繫。

紀錄片《風味人間》

儘管誰也說不清什麼是鮮味,但對務實的廣東人來說,只要排除了鮮的反面,就得到了鮮。廣東人認為,活魚是 「 靜魚 」,一旦被驚擾就會成為 「 失魂魚 」。即便是在市場上買到的活魚,經過長途運輸也會因 「 失魂落魄 」而喪失鮮味。這種魚不能立刻吃,必須在清水中靜養三天,讓其吐淨體內污穢雜物,等恢復到氣定神閒的狀態,才算是一條有靈魂的魚。

這就不難理解粵式海鮮店裡標配的龐大魚池了。那既是延攬食客的廣告,無聲地宣示著 「 本店真材實料,童叟無欺 」,也具備了靜養活魚,使魚肉在歷經捕撈和運輸之後,重返最佳狀態。

除了創造適宜的外在條件,粵菜豐富的處理手法也在技術層面上保證了一道魚鮮的最終呈現。首先是殺魚。在順德,有的粵菜廚師會先在活魚下頜處割一刀,接著在尾部割一刀,然後將魚放回到水里,讓魚在猛烈游動中流盡鮮血,最後再烹飪。

眾所周知,肉類中的蛋白質影響其營養價值,而飲食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維持生命機能的有用物質。熟食加工工藝的要義歸結為一點,就是利用蛋白質在高溫作用下發生變性的原理,改造蛋白質的性狀,激發出誘人食慾的強烈氣息,從而提高被人體吸收的效率。

伴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質逐漸發生變性。而除了溫度的作用,不同手法處理過的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原料,其蛋白質熱變性的速度也有很大區別。這正是食物科學對於烹飪手法提出的要求。

在燜、燉、煎、炸、蒸、炒、焗、爆、焯、烹、泡、扣、鹵、熏、淋、燒等諸多中華烹飪技法中,雖然鮮魚最常見的做法是清蒸,但不得不提的是小炒和白灼。

這二者知名度高,堪稱粵菜的看家招式。小炒的特點是猛火急攻,精於勾芡。而白灼則需要在極短時間內以沸水加工食材,使食材在高溫作用下快速初熟,以確保原料自身的鮮味和脆嫩質感。二者雖然一個用油,一個用水;一個須勾芡,一個配佐料,但精緻的刀工、精確的火候和時間的掌控則是它們共同的要求。

特別是小炒,這種廣泛見於高級餐廳後廚和街邊大排檔的中國式烹飪行為藝術,會被放在紅彤彤的爐火、熱騰騰的氣氛、叮叮噹當的鍋碗音響以及濃郁飯菜香的背景裡。於是,誕生了 「 鍋氣 」這樣神形兼備的中華料理專用術語,還勾勒出了隱藏在日常生活圖卷中的中國飲食哲學——在對味道的終極追求中,以最大的努力忠實於大自然的創造,同時體現出人的智慧和價值。

這一天人合一的哲學,道家將其運用於治國理論,如 「 治大國如烹小鮮 」;儒家將其貫徹於日常飲食,如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歷史學家將其記入史籍,如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文學家借用其謳歌生機勃勃的春天,如 「 蘆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古代的人們用魚雁傳書寄託思念,直到今天,人們還是用魚和熊掌來形容選擇之難。不得不說,在悠久的吃魚歷史中,魚已與中國人的飲食和精神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來源       三聯美食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