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楊志想解暑為什麼要喝「白酒」?不會越喝越熱嗎?

《水滸傳》楊志

文: 李媛

水滸傳》中,有一個重要橋段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智取生辰綱。

晁蓋、吳用等人盯上了楊志奉命押運的生辰綱,趁楊志等看守休息時,讓他們喝下摻了蒙汗藥的酒,生辰綱便成了晁蓋等人的囊中之物。而楊志因為無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後來在二龍山落草。吳用等人也因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

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這個故事,既鬥智又鬥勇,還為後面的事情做了鋪墊,時至今日仍享有很高的人氣,不過,也有很多讀者觀察到一個重要的細節:原文故事中,楊志等人買來解暑氣的酒是「白酒」——

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裡是什麼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

所以這裡出現了兩個邏輯悖論:第一個,白酒明明喝了會渾身發熱,為什麼會解暑;第二個,白酒那麼清,怎麼會沒發現渾濁的蒙汗藥?

古今之「白酒」

其實,這個「白酒」跟我們今天見到的白酒是不一樣的。

酒分為兩種:釀造酒和蒸餾酒。釀造酒是利用糧食發酵來產生酒精,其度數最高不超過二十度;而蒸餾酒是在釀造酒的基礎上,利用酒精和水的沸點不同(酒精的沸點78.3℃),把酒精分離,從而提高酒的度數。今天的中國白酒大多是蒸餾酒,歐洲的伏特加也是蒸餾酒。大家熟知的「二鍋頭」,就是蒸餾兩次的意思。

元朝時,遊牧民族將蒸餾酒技術帶入中國。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自元時始創。」

所以,從《水滸傳》的發生時間看,宋朝時還沒有蒸餾酒,那麼這裡的「白酒」基本上屬於釀造酒。

我們再看《水滸傳》原文:

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裡是什麼東西?」

那漢子應道:「是白酒。」

眾軍道:「挑往那裡去?」

那漢子道:「挑去村裡賣。」

眾軍道:「多少錢一桶?」

那漢子道:「五貫足錢。」

《水滸傳》裡迷倒眾人的「白酒」,很可能是宋代民間百姓常喝的「村酒」,這種酒通常是農家自行釀造,很便宜。

這種「村酒」跟現代白酒差多遠?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釀造技術,「村酒」沒有蒸餾加熱的過程,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發酵(不禁讓人想起了醪糟)。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同樣不很成熟,而且發酵期較短,釀出的酒過濾之後,通常還含有不少的細微米渣,會呈現白色渾濁狀態。

其酒麴為白色,釀出的酒也是白色,故而叫「白酒」,也稱「濁酒」。這種酒的度數比現代白酒低得多,絕大多數宋朝及以前的酒,度數都不超過10°,就和我們現在喝的「甜酒」差不多。

現代的自釀米酒,濁酒 圖片來源於網絡

想像一下,如果把甜酒過濾一下,就和現代的啤酒、「菠蘿啤」差不多了,解暑效果確實非常不錯。再加上價格便宜,它在宋代的普及並不令人意外。

那有人可能會問,當時應該有更好的酒,對人的吸引力也更大,為什麼要選這種「白酒」作為下藥的酒呢?理由有三:

一、「白酒」的解暑效果比其他酒好而且便宜,容易吸引人購買。「白酒」相當於甜酒,十分適合酷熱的暑天喝一杯解暑,「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熱難行。」不得不說,「白酒」在當時的環境中出現正合適。價格還便宜,容易讓人上當。

電視劇《水滸傳》智取生辰綱劇情截圖

二、「白酒」十分適合下蒙汗藥。我們之前提過,因為製作工藝的原因,這種「白酒」酒色渾濁,可以掩蓋住蒙汗藥的痕跡,成了蒙汗藥下酒的不二之選,若非這樣也騙不了小心謹慎的楊志。

三、高品質的酒出現在一個黃泥崗賣酒的小商販手裡,平白惹人生疑。偏僻地方的平民百姓怎會有如此好酒?會不會是有人用好酒引人上當?裡面會不會有蒙汗藥?以楊志的謹慎勢必會起疑。

所以,「白酒」確實是吳用等人施行計劃的最佳選擇。

這種「白酒」在《水滸傳》中的出鏡率其實非常高,其他地方出現的「白酒」也為楊志買「白酒」解暑提供了合理性。第七十五回「活閻羅盜船偷御酒」,阮小七盜了御酒喝了之後,用「村醪水白酒」充數:

阮小七叫上水手來,舀了艙裡水,把展布都拭抹了,卻叫水手道:「你且掇一瓶御酒過來,我先嘗一嘗滋味。」一個水手便去擔中取一瓶酒出來,解了封頭,遞與阮小七。阮小七接過來,聞得噴鼻馨香,阮小七道:「只怕有毒,我且做個不著,先嘗些個。」也無碗瓢和瓶,便呷,一飲而盡。阮小七吃了一瓶道:「有些滋味。」一瓶那裡濟事,再取一瓶來,又一飲而盡。吃得口滑,一連吃了四瓶。阮小七道:「怎地好?」水手道:「船梢頭有一桶白酒在那裡。」阮小七道:「與我取舀水的瓢來,我都教你們到口。」將那六瓶御酒,都分與水手眾人吃了,卻裝上十瓶村醪水白酒…….

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眾水手分食御酒

眾好漢喝到掉了包的御酒,若不是宋江等人阻攔,差點想和欽差和火併:

隨即取過一副嵌寶金花鐘,令裴宣取一瓶御酒,傾在銀酒海內看時,卻是村醪白酒。再將九瓶都打開傾在酒海內,卻是一般的淡薄村醪。眾人見了,盡都駭然,一個個都走下堂去了。魯智深提著鐵禪杖,高聲叫罵:「入娘撮鳥,忒殺是欺負人!把水酒做御酒來哄俺們吃!

可以發現,書中其實已經指出「白酒」就是「村醪」「水酒」,和御酒這種一聽就高大上的好酒是不同的,一嘗就嘗出來了。

「白酒」對喝酒的好漢而言可能寡淡無味,就像今天的醪糟米酒,沒聽說過會喝醪糟喝醉的。炎熱的夏天用它們來解暑也在情理之中。而把好漢們滿心期待的御酒調包了,給換上了「啤酒」,不發脾氣才怪。

還有第三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中,也出現過這種酒:

魯智深觀見那漢子挑擔桶上來,坐在亭子上,看這漢子也來亭子上,歇下擔桶。智深道:「兀那漢子,你那桶裡什麼東西?」那漢子道:「好酒!」智深道:「多少錢一桶?」那漢子道:「和尚,你真箇也是作耍?」智深道:「洒家和你耍什麼?」那漢子道:「我這酒挑上去,只賣與寺內火工道人、直廳、轎夫、老郎們做生活的吃。本寺長老已有法旨:但賣與和尚們吃了,我們都被長老責罰,追了本錢,趕出屋去。我們現關著本寺的本錢,現住著本寺的屋宇,如何敢賣與你吃?」智深道:「真箇不賣?」那漢子道:「殺了我也不賣!」智深道:「洒家也不殺你,只要問你買酒吃。」那漢子見不是頭,挑了擔桶便走。智深趕下亭子來,雙手拿住匾擔,只一腳,交襠踢著,那漢子雙手掩著,做一堆蹲在地下,半日起不得。智深把那兩桶酒都提在亭子上,地下拾起旋子,開了桶蓋,只顧舀冷酒吃。無移時,兩大桶酒吃了一桶。

這裡倒沒有直接出現「白酒」,只是魯智深喝酒按桶來喝,實在令人驚歎,雖然不排除魯智深酒量深似海的可能,但更有可能的,是因為這裡的酒度數並不高,他才能喝那麼多。

水滸中的好酒

宋朝有度數低可解暑的水酒,應該也有那種越喝越熱、度數比較高、容易醉的酒吧?它們在水滸傳是什麼酒呢?我們來看原著中的描述:

洒家道:「客官,你須見我門前招旗上面明明寫道:『三碗不過岡』。」武松道:「怎地喚作『三碗不過岡』?」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這是《水滸傳》中著名的武松打虎故事。按酒家的描述,他的村酒可比醇濃的老酒,還有個「透瓶香」的名字,結合武松後來的表現可知,這種和老酒差不多的酒具有容易醉、喝了發熱等特點,比楊志喝的「白酒」更符合現代人對白酒的印象,所以,「老酒」應該就是度數更高,製作水平更好的酒。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酒》中記載:「老酒,以麥曲釀酒,密封藏之可數年。」宋朝的老酒指長期存放的黃酒,經過長時間窖藏後,由於發酵時間長,酒槽雜質基本沉澱或者吸收,且顏色上會出現變化,由原來的黃色變成微紅色。這種老酒由於製作複雜,原材料要求較高,一般只會在城鎮中出現。城鎮的釀酒水平要比村子高出不少,雖然酒精度還是遠不及蒸餾酒,但要高出村酒不少。

老酒同樣在《水滸傳》中出現了很多次。作為《水滸傳》的核心人物,宋江曾多次品用老酒,同時,老酒的每一次出現都對劇情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橋段。

宋江道:「要待兩位客人,未見來。你且先取一尊好酒,果品肉食,只顧賣來,魚便不要。」酒保聽了,便下樓去。少時,一托盤托上樓來,一樽藍橋風月美酒,擺下菜蔬時新果品按酒……不覺酒湧上來,潛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詞,便喚酒保,索借筆硯來,起身觀玩,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宋江尋思道:「何不就書於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看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乘著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便寫道: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邱,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仇讎,血染潯陽江口!宋江寫罷,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飲了數杯酒,不覺歡喜,自狂盪起來,手舞足蹈,又起筆來,去那西江月後再寫下四句詩,道是: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遂凌雲,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寫罷詩,又去後面大書五字道:「鄆城宋江作。(《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宋江題反詩

宋江在老酒酒精的迷醉下,寫下了反詩,是的他喝醉了,不然按照他的性格哪會在公共場所留下有自己署名的反詩呢?而且,從故事情節上來說,酒確實是推動劇情的好東西,人喝了好酒,迷了腦子,做了「真性情的事兒」,劇情往往就會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這樣的高度酒,雖說味道不錯,可卻與武松喝的酒類似,都是越喝越熱的,無法在夏天起到解暑的作用,若說暖身倒還是可以的。

老酒也被作為御酒賞賜使用,之前提到的盜御酒情節中,阮小七喝的「有些滋味」的御酒就是這種老酒,還有招安時賜的御酒應該也是老酒,不然怎麼匹配得上它「御賜」之名背後的品質:

蕭讓讀罷丹詔,宋江等三呼萬歲,再拜謝恩已畢,宿太尉取過金銀牌面,紅綠錦段,令裴宣依次照名給散已罷。叫開御酒,取過銀酒海,都傾在裡面,隨即取過鏇杓舀酒,就堂前溫熱,傾在銀壺內。宿太尉執著金鍾,斟過一杯酒來,對眾頭領道:「宿元景雖奉君命,特御酒到此,命賜眾頭領,誠恐義士見疑,元景先飲此杯,與眾義士看,勿得疑慮。」眾頭領稱謝不已。宿太尉飲畢,再斟酒來,先勸宋江,宋江舉杯跪飲。然後盧俊義,吳用,公孫勝,陸續飲酒,遍勸一百單八名頭領,俱飲一杯。(選自《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新版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梁山受招安

宋江在受到招安時喝的是御酒,最後死亡時又被「御酒」毒死,令人感到諷刺:

自此宋江到任以來,將及半載,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忽聽得朝廷降賜御酒到來,與眾出郭迎接。入到公廨,開讀聖旨已罷,天使捧過御酒,教宋安撫飲畢。宋江亦將御酒回勸天使,天使推稱自來不會飲酒。御酒宴罷,天使回京。宋江備禮,饋送天使,天使不受而去。宋江自飲御酒之後,覺道肚腹疼痛,心中疑慮,想被下藥在酒裡。卻自急令從人打聽那來使時,於路館驛,卻又飲酒。宋江已知中了奸計,必是賊臣們下了藥酒……(《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這裡御酒也被用來下毒,可情況卻與白酒蒙汗藥大大不同。首先,皇帝御賜不可能賜村酒;再者,皇帝所用的毒藥怕是比蒙汗藥之類的迷藥高級,是否有色有味都難說。

總之,智取生辰綱中楊志喝的「白酒」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白酒,而是農村鄉野自家釀的村酒、濁酒,並不會讓人感到焦熱,反而有解暑之功效,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醪糟米酒。

我們看歷史小說和故事時,還是不能輕易將現在的觀念帶入古代,無論是物名還是地名,往往是某個時代的特定產物,會隨著時代的變化擁有不同的含義。不過,帶著問題來去追根溯源一番,倒也是個不錯的學習過程。

參考資料:

[1]. 施耐庵.《水滸傳》吉林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 劉玉芝. 從《水滸傳》看宋朝酒業的發展

[3]. 董瑞華. 《水滸傳》酒描寫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08

[4]. 宋國慶,楊麗麗.試析《水滸傳》中酒文化及其審 美價值[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8).

[5]. 劉桂華. 《水滸傳》酒文化藝術探析. 湖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水滸爭鳴》(第十七輯)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