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空想女權主義」,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無意當中說了一句彩禮,結果出人意料,它成為了全篇稿子最引朋友們爭議的話題點。應大家的要求,今天我來說說對這個話題自己的觀點。
1
彩禮,在當下的中國確實是個一吵起來讓所有人都上火的問題。
你到網上去搜搜看,什麼「某地小伙因付不起40萬彩禮憤而自盡」、「男女結婚不成要退彩禮無果,引發命案」,類似的新聞一堆一堆的。
而這個話題就特別容易引發階層、地區、男女對立,堪稱朋友圈斷交利器、公眾號掉粉毒藥。
其實,根據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民法典》,夫妻雙方及其家庭都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但我們知道,法律的規定從來無法強制逼迫社會達成共識。
眼下,如果你敢在網上說一句「娶媳婦不應該(應該)付彩禮」,肯定會有一堆人找你吵架。對彩禮的爭議,在公眾中是客觀存在的。
其實,如果你真想討論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縷清概念。
很少有人意識到,在中國,彩禮指代的至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它們名義上雖然都叫彩禮,但實則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建議不要混淆在一起吵。一種模式,我們姑且稱為「彩禮1」,是比較和氣的。
像我讀書的江浙滬地帶和廣東,這些地區的彩禮是一定要和嫁妝對等起來談的。一般來說,這些地區的男方在結婚時付出多少彩禮,女方就會對等的出多少嫁妝,雙方的這些資金都不往家拿,而會成為夫妻婚後的共同財產。
江浙的這種彩禮習俗,至少在費孝通在1938年寫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時就已經成型了,並延續至今。按照費孝通的總結,這種彩禮、嫁妝模式本質上是大家庭內部藉助婚姻提前完成財產的代際轉移。
這種「彩禮1」很少會引發兩家之間的矛盾,尤其不會給新婚夫婦雙方造成裂痕——畢竟要多要少,都會流入小家當中
而真正引發爭議的,其實是另一種模式,我們稱之為「彩禮2」。
這種彩禮男方單方面的付出的、送給女方家庭,而女方不出相應的嫁妝、或只付象徵性的嫁妝,彩禮款也不隨女方帶入新家庭,而留在其原生家庭內。作為女方「損失」了一個家庭人口的補償。
這個「彩禮2」很容易引發爭吵。
反對的男方往往會問:「娶你要那麼多錢?你們家這不是賣女兒嗎?!」
女方則會理直氣壯的回擊:「爹媽辛苦養我這麼大,要出嫁了,難道不該給他們補償嗎?」「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嘛!」
……
類似的爭辯角度還很多。但光這麼吵,毫無意義。
「彩禮2」問題爭不清,本質上是因為雙方有太多角度和立場可以站,雙方在不同立場上發言,很容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那麼我們能否把鏡頭拉遠些,看看我們「不知廬山真面目」,是否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構築共識呢?
2
我有一個結論,支持「彩禮2」的女性讀者聽了別生氣:結婚一定讓男人多掏錢,這不像你們說的那麼天經地義,它只是某個時代的趨勢。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發生在1851年的工業時代英國,而普查結果,嚇了英國政府一大跳。
調查顯示,在當時的英國,居然有著275萬名達到或超過適婚年齡卻未結婚的成年女性,僅在英格蘭地區,45歲至50歲的婦女中,從未結婚的「老姑娘」(spinster)就占到了總人口的七分之一,蘇格蘭地區更高,五分之一。
英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適齡女性不結婚呢?
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居然是因為付不起嫁妝鬧得。
是的,與今日中國大多數地方男性在結婚時都要付一筆彩禮、或者承擔車房費用不同。當時英國流行的風俗,是女方家庭在結婚時要付給男方一筆不菲的嫁妝。一個中產家庭女兒出嫁,嫁妝的金額可能高達數千鎊,一般要相當於男性十年左右的年收入。
這樣昂貴的嫁妝,很多女方家庭是付不起或者不願意為女兒出的,女性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就會選擇「下嫁」給比自己家庭階層低的男子,而那些心氣比較高傲的女孩,則會選擇乾脆不嫁人,成為「spinster」。
討媳婦還要女方出大錢,誰給英國男人慣了這個「毛病」呢?是當時英國本土失調的男女比例。
也是1851年人口普查顯示,英國本土當時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達到了驚人的8:10。
英國男女比例如此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其國力的強盛。
19世紀正是「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最黃金時代,全世界遍布英國的殖民地,於是英國本土持續的向其各海外殖民領輸送人口。據估算,在整個19世紀後半葉,英國以每年20萬人左右的數量移居海外。而這些移居海外的人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年輕、有財力、有幹勁兒的棒小伙子。40歲以下男性占到了英國外輸總移民人口的七成。
這幅裝飾地圖很能說明當時英國征服者的心態:出外開拓的英國男人與異族婦女。
這些小伙子在殖民地,背靠「大英帝國」這顆大樹,做軍官、公務員、地主或者商人。往往能很快獲得成功,雖不說「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吧,但娶到的妻子質量通常比在本土高一個層級。而這種成功的先例,又帶動了新一波英國男性向海外尋找機會的風氣。導致英國本土的「優質男性」更加稀少。
於是也就出現了英國女性愁嫁的情況。
英國當時的這種風俗甚至產生了很多笑話,比如當時英國人當時有個自黑段子是這麼說的:
某位姑娘在舞會上與某位少年一見鍾情,雙方私許終身。
吻過之後,姑娘怎麼判斷這位少爺的身分呢?
如果那男人直白的說:小姐,嫁給我吧,我父親有多少多少錢、多少多少股票。
那這人八成是個美國富少。如果那男人彬彬有禮的問:小姐,要我娶你嗎?那您父親究竟有多少財產啊?
別問了,這人肯定是我們的英國紳士!
對婚姻的焦慮,也導致了當時的英國反應類似題材的「女性小說」盛行。像《理智與情感》《呼嘯山莊》等都有提及類似的情況。
尤其是《簡愛》,講了一個家庭教師女子最終與優質男終成眷屬的故事,簡直是給那個時代給處於婚姻焦慮中女孩們看的女版爽文。
捎帶說一句,按照當時英國的「婚配行情」,簡愛這樣的家庭教師,能「下嫁」給一個煤礦工人就算很好了。找鑽石王老五基本不可能。
我講這段往事,只為說明一點:從宏觀社會看,婚姻其實是件最功利的事情。同階層的男女雙方結婚時,誰需要付錢,不取決於男女性生理差別,更不取決於風俗傳統,而只取決於兩性博弈的行情。
3
對比當年的英國與今日的中國,中國會發現兩者很多情況是截然相反。
首先,與英國當年是女多男少,今天的中國男多女少。
其次,兩個社會都出現了階層「錯位婚配」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英國當年是A女「下嫁」B男,B女「下嫁」C男,C女「下嫁」D男,最終A男去海外創事業,而貧窮的D女則成了「spinster」。
這跟曾經在網上引發熱議的中國當下「上遷婚」現象(A男娶B女,B男娶C女……)是剛好相反的。
再者,兩個社會中處於「博弈弱勢」的性別,如果想要迎娶(嫁給)一個與自己階層齊平的異性,往往就需要給予對方一定的經濟補償。
英國當年是女性處於博弈弱勢,所以在嫁給同階層男性時,要支付高昂的嫁妝。
而如今中國是男性處於博弈弱勢,要娶一位與他差不多階層的女性,就產生了高額彩禮的問題。
所以彩禮,其實是男性為自己居於婚配市場「劣勢」的一種贖買。
而更進一步思考,你會發現,男女雙方婚配博弈中孰優孰劣,往往取決於社會是趨向於擴張還是內卷。
19世紀的大英帝國正處於擴張的最高峰期當中,那個時代的英國男性人人都是「風口上的豬」,只要誠實肯干,是容易實現階層躍遷的。而由於性別不平等,女性不具有這種機會,她們所處的階層相對男性來說是固定的,所以同階層婚配時,就需要付一筆嫁妝,本質上算作對丈夫「潛力」的贖買。
其實這種情況在任何外擴型社會都發生過。古羅馬前期、16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出現過嫁妝高企的情況。這些社會當時都無一例外的處於急速外擴中。
但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毋庸諱言,我們正處於內卷當中。
內卷社會最大特點是階層的固化,而階層固化讓一個人、尤其是男性,通過自我奮鬥實現階層躍遷的可能性變小。
說通俗點,在我們父輩、兄輩那一代,男生摟著女朋友吹牛,說我奮鬥十年,就怎麼怎麼樣,還有很多姑娘願意信你。
但現如今你再吹這種牛,姑娘還信你……好吧,這姑娘對你那是真愛。
而這個時候,真正有「潛力」的反而換成了女方:
一方面,性別的平等,讓男性的那些「奮鬥機會」女性也差不多都有了,在很多農村地區,女性外出打工率甚至超過了男性。
另一方面,通過出嫁實現階層月前,概率雖然很低,但對女性不能說是沒有。曾經在去年爆火的「名媛」之所以存在,本身就說明了當今社會女性可以有這種預期。
這時就換成了男性需要掏錢,向女方贖買她的「潛力」了,這就是「彩禮2」的本質。
在當今這個社會,一個相貌、能力、家庭背景跟你都大體匹配的美女願意嫁你。你基本就這個樣了,但她本來有可能通過婚姻更進一步、實現階層躍遷。你說你該不該給人家做點補償呢?
在同階層情況下,一個社會越外擴,非婚姻方式的階層流動越頻繁,男性的潛力越值錢,女性要付的嫁妝就越多。
相反,一個社會越內卷,階層流動越依賴婚姻,女性的潛力就越值錢,男性就需要通過高昂的彩禮來「贖買」。
4
所以,時下的中國男性們,如果被單向索取「彩禮2」,也不必覺得太冤。「彩禮2」價格高企,說明你所處的那個地區內卷過於嚴重,男性潛力貶值,社會環境導致的婚姻博弈「行情」就是如此。
做個比喻,這跟你到菜市場買菜一樣,碰上「蒜你狠」「向前蔥」「姜你軍」的行情,你光跟菜農急眼,爭論定價合不合理,有啥意義呢?
認了吧,誰讓行情如此,你還就好蔥姜蒜這一口呢?
換另一個角度說,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國各地彩禮標準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單方面給予「彩禮2」的地區,也有高至數十萬和低至數萬的嚴重差距。這客觀上反映了中國區域機會的不均衡。
而你觀察一下會發現,那些「彩禮2」過高的地區,一般都機會稀少、內卷嚴重。
對於那些實在想少出彩禮的朋友。我能給您的建議只有:向姑娘展現你的潛力。
如前所述,單向給予的彩禮和嫁妝,本質上是對婚姻一方的「潛力贖買」。誠然,在內卷時代,男人的潛力貶值嚴重。但男人也分很多種,你要告訴姑娘的是你屬於依然能在時代中搏殺出來的那一款。
當然,姑娘信不信,以及她家庭信不信,這就兩說了。
一般來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一個深愛你的姑娘,最能看到你身上的潛力。如果她看不到你的潛力,說明她愛你不夠。
一場婚姻,既沒有足夠的愛情,又沒又足夠的資金,你還結它幹嘛呢?
放手吧,不談戀愛,屁事沒有。
婚姻不是買賣,但兩性博弈確實有行情,我們在戀愛時很激情,但結婚時卻必須理性——若非如此,就過不好這一生。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