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殺死的龍是什麼品種?

食人鱷

文: 滅跡

極有可能是灣鱷。

古代中國有分佈,後因氣候原因遷移回東南亞

古代中國有灣鱷棲息的考證,無視最大十米的衛星,這都變恐鱷了。

古人描述灣鱷為「龍吻咬口 」,而古代稱呼性格溫順人畜無害的揚子鱷為「鼉龍 」「豬婆龍 」(實際上短吻鱷科都是鼉),「惡蛟 」毫無疑問指的就是殘暴的灣鱷了。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命漁師伐蛟、取鼉 」從文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態度是蛟比鼉更加危險,需要「伐 」。


鼉在古代指揚子鱷,蛟是比鼉更危險的存在。

古代中國比揚子鱷更加危險的淡水生物,有且僅有一種,灣鱷。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韓愈《石鼓歌》。

這里大概就是指韓愈本人驅逐鱷魚了。

而當時的鱷魚會遠洋遷徙,亞洲的鱷魚裡只有灣鱷會這麼做。

所以蛟=灣鱷是沒有問題的

但石鼓歌寫於811年,韓愈貶到潮州819年,此處詩句不是說他本人驅逐鱷魚。

往下看

「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 」

暴犯百姓,基本可以確定這條鱷魚是食人慣犯,禍害一方,是吃過不少人的一條食人鱷(好巧不巧,當地山中有一隻吃人吃上癮的食人虎,水中又有一條吃人吃上癮的食人鱷,放古代人心不慌才怪咧)。

有人會說可能當時那地方有很多灣鱷,這個說法不對。

灣鱷不等同於有群居習慣的尼羅鱷,基本都是獨行俠,而且雌雄之間也有互相攻擊的記錄。

巨鱷領地裡有其他鱷魚的可能性很小

(雖然東南亞和澳洲都有兩條巨型灣鱷共存於同一片水域的記錄,但周處殺蛟歸來後災難平息,可以確認就算當時那裡有其他巨鱷,也不是吃人吃上癮的食人慣犯)。

與新聞里大多數殺死/致殘一個落水者的鱷魚不一樣,食人鱷個體(如古斯塔夫)犯案多次,血債累累,行踪隱秘,是一方禍害。

目前已知的能成為禍害一方的食人鱷個體,基本都是五米以上(體重八百公斤起步)巨鱷,而且食物佔比多為大型陸地動物。

能達成這個條件的只有尼羅鱷和灣鱷。

一般達到5-6米這種體型的尼羅鱷和灣鱷是它所在水域的統治者,下文稱為領主級巨鱷。

尼羅鱷的古斯塔夫事蹟不做過多介紹了,推測5.5米1噸。

下面介紹一下灣鱷裡兩個比較有名的食人鱷個體

第一個,達姆拉河食人鱷,黑色惡魔,卡利亞:

卡利亞頭骨,上顎骨中線長74.5cm,大於洛龍70cm。下顎長度100cm。
體型比洛龍隻大不小

卡利亞是上個世紀奧里薩邦的領主,聞名遠揚,吃人成性。

它就是上世紀的亞洲版放大古斯塔夫。

而且被射殺後留下了頭骨。

吃了13個女人,在它的胃裡發現了手鐲。

順便一提這傢伙是人類發現過的兩條最大級別的灣鱷之一,根據頭骨推測它至少不低於6.5米,體重差不多1.4噸(洛龍6.17M,1075kg)。

另一條柬埔寨之王(上顎骨中線76cm,下顎骨長度98.3cm)按上限能6.8M1.5T,我傾向兩者差不多。

第二個,80年代聞名世界的婆羅洲白背食人鱷
(Bujang Senang):

白背食人鱷

入侵砂拉越斯里阿曼省的魯巴河,吞噬逾20條人命,一具具肢離破碎的人類殘肢在河上漂浮,引起依河而居的土著居民恐慌。

為阻止血案一再發生,普通警員、警方野戰部隊、水警甚至是炸彈組皆總動員,全力追緝這尾「殺人鱷 」,當時在砂拉越水警基地服務的陳連豐受召參與捕鱷行動

白背食人鱷在砂拉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據說,它身長超過18呎、身寬2呎(按可靠數據是5.8-6米),由於巨鱷逞兇次數頻密,導致不少在河邊洗澡的居民和捕魚蝦的漁民命喪鱷口。

有人甚至因目睹殺人鱷食人過程,而被嚇得呆若木雞

還有兩個巨型食人鱷記載轉自猛獸吧,我上外網搜沒有找到後續,不知道這倆被抓捕了沒

(1916年)(斯里蘭卡)東方省一水庫的兩頭食人鹹水鱷分別長5.57米和5.62米的長度,直到1928年都一直在
(之前說過灣鱷存在兩條領主級巨鱷共存於同一片水域的例子,這個也是,但這個是兩條食人巨鱷共存才恐怖。。。)

此水庫威脅著當地的船夫,鱷魚已經殺害了許多人的生命。

烏干達有一個吃掉6人的食人尼羅鱷也是超過5米。

有驚人犯罪記錄的食人鱷多為領主級巨鱷。

那麼周處作為一個猛男有沒有可能單刷這種大小的巨鱷呢?

答案,是有的

在澳洲北領地據傳發現過一條長約6.7米的灣鱷,關於這條灣鱷最有趣的是它的死因。

這條灣鱷先是被漁網纏住,漁民發現時看它一動不動,以為它死了,就搶著來合影,甚至還有人掰開它的嘴把頭伸進去。

結果這條鱷魚突然動了起來,漁民被嚇了一大跳,抄起斧頭砍死了它。

它的頭骨被保留下來,頭骨中線長72.8厘米,大於洛龍

澳洲漁民可以用斧頭加漁網殺死一條領主級巨鱷,周處作為一個猛將在有備而來的前提下為什麼不能單殺一條食人鱷?

但肯定不是書中所說「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 」,跳入水中和領主級灣鱷solo是送命行為,你以為鱷魚耐力低其實只是陸地快速爆發體力消耗快。

灣鱷在水中耐力能支撐它從東南亞游到澳洲。

在水中和它搏斗三天三夜,百分之五百是添油加醋瞎戟拔編

真實情況應該是周處乘船花了三天時間追踪到食人灣鱷,用誘餌吸引它浮出水面用漁網控制住,在船上以長槍一類的長兵器反复刺殺,一次性當場解決。

鱷魚的智商不低,澤鱷懂得製作簡易陷阱獵殺水鳥。

灣鱷有過觀察野外露營者作息規律並夜間犯案的記錄。

而領主級巨鱷多為年齡較大的鱷魚,經驗更加豐富,比其他鱷魚只會更見多識廣。

如古斯塔夫更是識破人們製作的陷阱並將其破壞。

如果說周處乘船追逐和它拉鋸戰了三天三夜這種可能性很低。

因為一旦被刺傷,它就會懂得船上這東西不好惹,稍有喘息之機就沉入水中離開該區域,並儘可能以後再也不與你見面(參考自古斯塔夫中槍後大難不死銷聲匿跡,多年後才在別的區域發現它的踪跡)。

除非一次把它殺死,不然它永遠會提防你這一套

前面提到過「灣鱷存在兩條領主級巨鱷共存於一片水域 」的例子。

如果當時是這樣的話周處是怎麼判斷哪條才是兇手?

畢竟當年捕殺白背的時候有無辜巨鱷給白背背鍋慘被殺,結果一解剖發現這傢伙沒吃人我們殺錯鱷了(海龍滅盡龍冰呪龍直呼內行)

以下純屬yy。

1.當時那條食人鱷和白背一樣有十分易於與其他同類辨別的特徵。

2.周處運氣好,追踪後剛好發現這傢伙沒準又在作案。
我個人更傾向於當時那片水域只有這一條食人巨鱷

再說一下馬來鱷吧。

古代中國也有馬來鱷棲息。

馬來鱷這貨是長吻鱷科,普通個體嘴巴較為細長,大多食魚。

但是我國出土的大個體馬來鱷化石足以長到6米,吻部也隨之年齡變粗大。

這樣個體的馬來鱷足以捕食牛馬


大個體馬來鱷,這嘴巴是不是有種蛟龍的感覺?

1986年《兩棲爬行動物學報》刊登的《廣東古鱷考》一文中曾提及兩個出土於中國的馬來鱷顱骨標本,其中編號D113的個體生存於唐宋時期,顱骨全長達到了1米——它的全長至少有6米。

國外也有大個體馬來鱷襲擊漁民的報告,不過比起灣鱷尼羅鱷的犯案記錄簡直九牛一毛。

短吻鱷科(如揚子鱷和它的近親密河短吻鱷)長吻鱷科(馬來鱷,恒河鱷)性格不似真鱷科(代表灣鱷,尼羅鱷)那般兇殘暴躁,所以知名食人鱷個體沒有馬來鱷的名額。

實際上,已知的馬來鱷個體,沒有一個和灣鱷尼羅鱷的食人鱷個體一樣吃人成性,周處當年殺的那隻為害一方的食人鱷,是灣鱷的可能性遠遠高於馬來鱷。

另三國當時是寒冷期,宜興靠近入海口但和秦嶺一個緯度,那東西是不是灣鱷的可能性又值得重新推敲了,馬來鱷的可能性是斃了。

一般來說灣鱷會遷徙,不過現代的情況多數是剛成年的鱷魚為了開拓新領地避免與領主競爭而渡海,領主鱷幾乎不遷徙,因為現代它們的領地氣候都比較穩定。

而現代沒拍到灣鱷因為氣候原因遷徙的樣子所以沒法參照現代例子了,可能性降一大半。

綜上,個人相信當年宜興一害的惡蛟就是一條灣鱷,而且和它的幾個著名同行一樣,是吃人成癮,血債累累的領主級食人巨鱷。

隻身一人將此等食人鱷誅殺,為民除害的壯舉,加上本人剛正不阿的性格和處事風格,周處無愧英雄之名!

只是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得有本事,之前的一身蠻力,算不得本事。

要學本事,就得拜師。

他拜的頭兩個師傅,是當時的文學家陸機和陸雲。

只可惜周處身不逢時犧牲的時候皇帝是司馬衷,著名的白痴皇帝,可憐了周處。

在他為國捐軀後,母親由皇帝養老送終,古今中外又能有幾人?

來源      歷史教師王漢周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