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洋富商
一、戰爭年代,房子會被重新定義
和平年代,大多數人最大的財產就是他的房子。
1941年,中日戰爭,日本人扔炸彈引發火災,燒掉一條街,我家祖屋在這場大火中燒得乾乾淨淨,直到1946年才重建。
燒掉房屋的損失,日本人不賠償,中華民國政府也不賠償,扔炸彈的日軍士兵更不會賠償,這損失最終是我們屋主自己承擔。
即便是今天,若是你房屋在戰火中毀掉,保險公司也不會賠償。
更糟糕的是,你1000萬買的房子若是遭遇戰爭可能跌價到50萬,但是你還要償還銀行700萬的貸款,從此傾家蕩產。
偶爾也有例外,比如紙幣濫發,你當初借的700萬,幾年後只能買一扇窗玻璃了(這是當年一戰後發生在德國的真實案例),那就賺大了。
如果鈔票沒有濫發,按揭的n套大城市的房產,到了戰爭年代,都是負資產。讓人民熱愛和平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的錢都變成房子。
與房子相關的其他東西——戶口,學區,到時候都會一文不值。二戰時代,中華民國首都都搬到重慶了,你的戶口有什麼意義?北大、清華、南開都逃到雲南變成西南聯大了,你還指望住在學區房,讓孩子在戶口所在地上學麼?
溥儀皇帝的岳父原本住在鄉下,後來女兒成了皇后,老丈人跟著沾光,搬到長春城裡去住,成為一線城市的有房的人,後來在長春圍城時活活餓死。圍城的時候,你想用房子換一袋糧食,絕沒人跟你換。
房子隨時可能被炸毀,但是房產證要留著。戰爭結束後就會重建,你和家人若還活著,還能在原地再擁有一套房子。畢竟值錢的是地段,而不是房子。但是也不能期望太高,戰爭可能毀滅整個城市生態,人口大減,房子也是不保值的。
戰爭爆發後,有些人會賣掉多餘的幾套房子換黃金。有些人會趁房價大跌以白菜價抄底,揣著一疊房產證,坐等戰後發大財。無論如何都是一場豪賭,你願意如何賭,就看你的判斷了。
二、何者為王?
這些年中國的大富豪,半數靠房地產發財。
另一些富豪的身價,則是通過股價算出來的。前幾天,農夫山泉的創始人忽然火了一把。由於股價上升,他成為中國首富。過會兒股價下跌,僅僅一頓飯的功夫,他就不是首富了。
但是戰爭中最保值的財產,從來不是房子,更不是股票。
戰亂一旦發生,會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現金為王。現金可以隨身帶,可以轉移,可以隨時換其他東西。
房子不能隨身帶,工廠不能隨身搬,產業鏈的上下家不能跟你一起逃難,但是現金可以。
第二層次:黃金為王。一旦打仗缺錢,國家必然用各種辦法掠奪民間財富用於戰爭。除了強制納稅,各種逼捐,就是發更多的紙幣。某些國家紙幣的面額會甚至增加到十幾位數。
紙幣沒人要的時候,黃金就是最可靠的貨幣。
第三層次,是糧食為王。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各種緊缺的生活用品。沒有黃金的人,會進入物物交易。糧食和黃金一樣具備稀缺性:沒有誰能夠短時間生產出大量糧食。
第四層次,也就是最糟糕的層次:槍砲為王,完全進入暴力搶劫掠奪的階段。搶到物資就活下來,被搶走就無法生存。武器會成為人人必備的必需品。
在不同的戰亂狀況下,你需要靠什麼保護自己的財產,大體上就是上面四種情況。
三、財產太多,難免損失
打戰需要大筆大筆的錢。讓誰出錢?那些普通流水線工人嗎?那些食不果腹的貧困農民嗎?三和大神和那些流浪漢嗎?顯然不是。誰有錢,誰就得掏錢。
二戰年代,美國高收入人群的個人所得稅一度漲到50%到90%,基本上富人的錢都被國家拿去打戰。
中國抗戰時,雲南白藥創制人曲煥章先生用捐贈百寶丹(雲南白藥)來報效祖國。 1931年曲煥章上書中央黨部道「 倭奴暴動,侵我疆土,喪我國權,擄我錢財,痛聞之餘,無不毛髮俱指!……此次對日宣戰,章願竭盡心力,盡其義務……倘蒙驅使,願效全力。」 但是,1938年,民國政府覺得他捐獻得還不夠,要求他把配方交給國營企業「中華製藥廠」,曲煥章斷然拒絕,結果就被軟禁,鬱鬱而終。
還有「捐機祝壽」活動,以慶祝蔣介石生日為名,大家為國家捐錢買戰鬥機。富人就得多捐點,若是捐得少了,民國官府有的是辦法給你穿小鞋。
當年岳飛被殺,並非僅僅是皇帝和秦檜的意思,而是江南的地主富豪個個都對岳飛不滿。好不容易議和不打仗了,岳飛非要打。打仗誰出錢?顯然不是岳飛出錢,也不是皇帝出錢,出錢的是江南的地主和富商。軍費只是第一筆開支,如果打輸了再議和,還得賠償白銀XXXX萬兩,也是地主富商出錢。如果打贏了呢?可能更糟糕,北方被早已被戰火摧殘得滿目瘡痍,為了展示皇恩浩蕩,你們富人得出錢去救濟那些食不果腹的北方人,又是一大筆錢。
所以戰爭一旦開打,無論輸贏,富人都是財產損失巨大。若是抗拒捐錢,就有性命之憂。你說這些富人怎麼會喜歡好戰的岳飛?
金庸年輕時考上中央大學、之江大學、西南聯大之類的名校外語系,都沒去,因為缺路費和學費,只好去了重慶一個免費的國民黨辦的中央政治大學。金庸本來不窮,祖上是江南數一數二人家,家裡還有3600畝土地。但是多年戰亂,讓大地主富二代也交不起學費。
富人避免財產變成軍費的最好辦法,就是隱藏財產,不露富,不吹牛,低調,及早分散財產給自己的親友,把看得見的財產變成看不見的。還得審時度勢,在上面時刻得有靠山。
還有一種做法就是聯合起來阻止戰爭,支持議和。
四、普通人如何減少財產在戰爭中的風險?
人分二種:一種是天生有英雄氣概和冒險精神的,喜歡放手一博。這些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冒險家的樂園,也熱愛亂世出英雄的時代。
辛亥革命的領袖大多數是世家子弟、富豪地主,他們喜歡建功立業、心懷天下,根本不在乎個人財產和安全。
這種英雄不屬於普通百姓,我們對他們表示敬意,但是不效仿。
普通百姓天生保守、惜命、謹慎、熱愛和平,平平安安過一生,守著家業避亂世,過小日子傳宗接代,就是他們的理想。
普通百姓如何減少戰爭中的財產損失?
民國小百姓的傳統的做法是偷偷存黃金美元,銀行里少存錢。無論法幣跌三百萬倍,還是金圓券接著跌再三百萬倍,都不需要擔心。
若有太多房產,不要集中在一個城市,分散一點。
若有多餘財產,轉移到不大可能受戰火牽連、又尊重私產的那些國家。
如果一個國家遭遇蘇聯式的革命,富豪的錢變成國家的錢,就沒了。
在南非這樣的平等主義思想高漲的國家,富人和窮人的差距很快變小,也不是合適選擇。
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南美洲、美國之類的地方,或許更適合作為財產存放地。之所以提到美國,是因為美國太強大。如果美國本土都被戰火摧毀,這世界上基本上已經沒有安全的地方。
五、把有形的財產轉化為無形的財產
任何有形的財產,都可以被剝奪。戰爭年代,房屋、汽車、漁船都可能被強制徵用,土地和工廠可能被公有化,銀行賬目可以被凍結,私藏的黃金美元可以被沒收,現金可能被禁止交易,紙幣和數字化貨幣都會放水貶值,商標權和各種知識產權都可以被政府徵用,甚至雲南白藥的配方也可能最終強制歸為國家所有。無論你有多少股票期貨和各種證券,都可以在特定時代消失得無影無踪。
最高明的做法,是把有形的財產轉化為無形的財產:栽培扶持你的子女,親友,給他們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機會,結交最多的優秀人士,打造家族聲譽。即便戰爭奪去你一切財產,只要家族的素質好、見識高、人脈在,重新崛起是很容易的事。
這些無形的財產,是其他人拿不走的。
這些無形的財產,會隨著家族的傳統一代代相傳。
這方面成功的家族有錢氏家族,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授、院士、文化名人多達上百人。
海寧查家及其聯姻,也出了金庸、徐志摩、瓊瑤、查良錚這樣一大堆名流。
榮氏家族,則是富豪世家。
蘇州的貝聿銘家族,也是人才輩出,到貝聿銘這一代,已經是第十五代富人。雖然他們家的住宅網師園已經不再是他們私產,但是家族的無形財富或許還能延續好幾代,
即便是一些看起來似乎的白手起家的人,其實祖上也曾經闊過。比如劉強東和曹德旺,祖輩都是非常成功的富人。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