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齊亮
一
經濟危機,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事。
你失業了,還不起下個月的房貸,經濟危機;他破產了,欠了銀行一屁股債,經濟危機。這是個人的經濟危機。
一場蝗災,讓農民顆粒無收;一次瘟疫,讓養豬戶損失慘重;一個新的政策,導致某個新興行業全軍覆沒。這是行業的經濟危機。
一場颶風,一次地震,讓某個地區生靈塗炭,人們生活艱難,生產停頓,這是地區性的經濟危機。
——但一般而言,我們討論的經濟危機,指的是全國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我們一般不把個人的、行業的、區域的經濟危機稱之為經濟危機。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討論經濟危機時可以脫離個人視角,因為無數個真實、具體的個人才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無論是國家、美聯儲、市場,這些大詞的背後,都是具體的個人在決策、在行動,這些大詞並不具備某種超越個人局限性、超越經濟學規律的神秘力量。
個人、行業、地區的經濟危機都是非常正常的、是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就可以理解的普通現象。
而全國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則是不正常的。以至於會產生學界汗牛充棟的著述、曠日持久的爭論。
二
要講「 經濟危機」,就要從「 經濟繁榮」講起。
想像一下:如果大家今年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投資、消費,過一把當霸道總裁的癮,過一把買買買的癮,結果會怎樣?
那就是經濟空前繁榮,GDP狂漲。
但這種「 繁榮」是有代價的。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今年風光,明年吃土。
但如果我們的目標就是過把癮就死呢?就是為了「 一時的繁榮」呢?
假如我是總統,上任後要兌現經濟增長的承諾;假如我是首相,要給經濟困難的國民希望和力量,要趕緊創造大量就業,刺激經濟增長,讓別人覺得我在大展宏圖拯救國家,那怎麼辦呢?
用猛藥。
這劑藥,就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藥的配方是:低利率+通脹+政府投資。
低利率。你不是猶豫要不要創業嗎?你不是猶豫要不要擴大生產嗎?你不是猶豫要不要貸款買房嗎?利率這麼低,不貸白不貸。拿到貸款,像是撿便宜。
低利率,刺激了投資、消費,增加了就業。當然,也刺激了大量錯誤的投資,讓很多不適合創業的人的人去創業了。因為,如果一個投資項目確實是有價值的、是市場需要的,哪怕利率高一些,一般來說,人家也會貸款、也能找到投資啊。
低利率吸引大量的人來貸款,錢不夠怎麼辦?通脹。也就是增加貨幣供應。 (關於「 通脹」流行的定義是價格普遍持續上漲,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解釋是法幣供應量增加,奧派的定義是對的。)
通脹導致物價不斷上升,買到就是賺到,還存錢幹嘛?房子肯定要漲,買。錢放在手裡貶值,聽說股票、基金很不錯?買。
通脹,同樣刺激了大量錯誤的消費和投資。人們終究要在未來的日子里為這些錯誤買單。
政府投資。嗯,搞很多項目,刺激消費,創造就業。脩大壩,脩大橋,把鋪好的路重新舖一遍,僱傭一幫失業者去巡邏公園。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人能通過印鈔來增加社會財富。所有人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老實人會問:今天瞎搞,明天怎麼辦?
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繁榮其實就像吸毒一樣。一方面,隨著毒癮加深,你需要注射更大劑量的毒品,也就是必須加速印鈔票。但是加速印鈔票是一條不歸路。它會走向惡性通脹。所以惡性通脹是所有資產泡沫和非理性繁榮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李松《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危機的元兇到底是誰》
面對質疑,凱恩斯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從長遠看,我們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想那麼多幹嘛?先解決今天的問題再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再處理明天的問題。
三
張三的企業破產了,這是他的經濟危機;李四失業下崗還不起房租了,這是他的經濟危機。
危機讓人們思考自己錯在哪裡,是不是選擇了錯誤的工作和投資;危機讓人們調整自己的行動,把資源(比如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市場更需要的地方去。
經濟危機是有意義的。因為只有當問題暴露出來,解決才成為可能。糟糕的企業需要破產,錯誤的投資需要收手,不合適的工作需要失去,月光族的消費習慣需要改變,過高的稅率需要降低,錯誤的貨幣政策需要停止。
在自由市場中,人們通過正視自己的錯誤、調整自己的行動來改變處境,逐漸走出經濟危機。
如果沒有國家干預的話。
四
再想像另一幅畫面:張三本來要破產了,但是突然拿到了一筆無息貸款,聯邦政府說,繼續維持你的生意吧,讓你的員工有活干吧,我們來共度時艱。
錯誤應該停止的時候,卻得以持續,直到變成更大的錯誤,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就像你應該和渣男分手的時候,為了避免分手的痛苦,又決定拖延幾年。
無論是通過降低利率還是公共支出來刺激經濟,政府都需要錢。政府可以通過通脹來獲得錢,但政府不能無窮無盡的通脹。無窮無盡的通脹,美利堅也會變成委日瑞拉,國將不國。
於是總有一天,總有一個艱難的決斷時刻。張三的企業持續虧損,不能再給他貸款了;基建工程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不能再持續下去了;總統雇了一幫人來巡邏公園,該讓他們失業了。
只有提高利率,緊縮貨幣。虛假的繁榮要結束了,用崩潰前夜一位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地平線上烏云密布。
本來一兩年可以結束的經濟危機,但為了逃避一時的痛苦,不斷的下猛藥,結果就是延長經濟危機的時間,加劇經濟危機的程度,讓多數人付出更大的代價。
1920年到1921年,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場衰退,但史書並沒有過多記載,因為它十分短暫。
1929年和1931年,經濟再次下滑。胡佛總統和羅斯福總統出手干預,刺激經濟,積極作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大行其道。
結果,經濟危機持續11年,史稱大蕭條。
貨幣性干預導致市場出現混亂,這才是商業周期和經濟蕭條的原因所在。銀行系統使貨幣和信貸擴張,這才出現了繁榮和衰退相交替的現象。
——(美)羅斯巴德《美國大蕭條》蕭條是市場自身調整的必然過程,有助於釋放經濟中已經存在的問題,政府乾預只能使問題更糟。
——張維迎但危機時刻也只能推遲一段時間。畢竟,虛幻的財富不可能永遠掩飾虛弱乏力的經濟。你可以用一個泡沫取代另一個泡沫,但你遲早會用儘自己的肥皂水。
——彼得·D·希夫《國家為什麼會崩潰》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理解經濟危機,推薦3本書,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彼得·D·希夫的《經濟為什麼會崩潰》(現在的名字叫《小島經濟學》)和《國家為什麼會崩潰》。
來源 齊亮說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