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焦慮了,這才是中國各行業的工資真相

人民幣

畢業季,找工作成為許多人最關心的問題。

想要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工作並不容易,人們往往需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的就業前景、公司狀況、工作氛圍…… 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offer 開出的價錢是否到位。

鑒於網上常常出現類似 「應屆生年入三十萬只是打包白菜價」「金融互聯網遍地月薪 3 萬」 的內容,給不少人帶來年齡焦慮和就業焦慮 ——

我們決定參考國家統計局數據,從宏觀方面理性分析,看看各個行業和地區的工資到底是個甚麼水平,希望能給廣大年輕人一些更貼近全景現實的資訊參考。

2021 年各行業工資情況

5 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 2021 年的工資數據。這裡的工資數據指單位支出的勞動報酬,包含津貼、加班費等各類型收入,也包括稅和各種金,基本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稅前年收入。

那麼,2021 年大家的平均工資到底如何呢?

先看整體數字。2021 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是 10.7 萬元,而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只有 6.3 萬元。(非私營單位指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股份制、外商投資、港澳臺商投資等單位,而私營單位指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

換算成稅前月收入,你可能會更有體感。2021 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每月稅前工資是 8916 元,私營單位則是 5250 元。遍地月入過萬,是年輕人對 「打工」 的最大誤解。

分行業來看,不管是在私營還是非私營單位,「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金融業」 和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的平均工資都是最高的,這也符合大家近年來的普遍認知。

12

在各類單位中,非私營單位的 「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 年平均工資最高,能達到 20.1 萬元,相當於每月稅前平均工資 1.68 萬。

但是,一個高點,並不是就業市場的全部。對比查看各行業的工資後,DT 財經有這樣幾個發現:

1、並不是進入金融和互聯網,就能坐收高工資。雖然大家都在一個領域,說出來也是同行,但非私營和私營單位間的收入差距可不小。

2、近年來,但凡提及高薪,必繞不開資訊、金融和科技,但其實 「衞生和社會工作」 待遇也相當不錯,非私營和私營單位的待遇都僅次於前述三大經典高薪行業。

3、按照私營、非私營和分行業來計算,進入統計的共有 37 類工作。在這 37 類工作中,只有 5 類工作平均月工資超過 1 萬(年平均工資超過 12 萬);有 11 類工作平均月工資不足 5 千(年平均工資不足 6 萬)。

除了互聯網和金融,還有哪些行業薪資成長快?

在擇業時,年輕人常常會收到來自前輩們的教導,不要只圖眼前的錢,得多關註未來的成長性。在我們樸素的理解中,個人努力當然重要,成長性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行業整體的發展。

僅從工資來看,哪些行業近年來的成長性更佳呢?

DT 財經整理計算了各行業 2017 年至 2021 年平均工資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可以看到:

在非私營單位中,2021 年工資和近 5 年工資成長性都高於平均水平的,除了 「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 和 「科技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這種我們都知道的風口行業,還有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衞生和社會工作」、「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這樣看起來挺傳統的行業。

非私營單位中,還有的行業薪資較高,但主要是靠吃老本,近 5 年來工資成長性比較一般,「金融業」、「教育業」 和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都屬於這一範疇。

在私營單位中,各行業的表現則有些不同。

「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 和 「衞生和社會工作」 依然是近年來最好的行業隊列,工資高,成長性也強;「金融業」 私營單位也表現格外突出。

此外,私營單位中的 「制造業」、「採礦業」 和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也進入高工資高成長行列。對照行業發展本身,制造、能源和物流都是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基石行業。

除了北京上海,哪裡的工資水平更高?

逃離北上廣深去二三線城市,還是擠破腦袋留在一線城市,是不少打工人糾結的問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具體到不同地域的工資水平。

國家統計局在《中國統計年鑒 2021》中公布了全國各地區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稅前,包含工資、獎金、津貼等在內),我們進行了計算排名。

可以看到,非私營單位中,工資位列前三的地區分別是北京、上海和西藏,浙江、廣東和江蘇分列第 5 至 7 位。而在私營單位中,北京工資依舊牢占榜首,緊隨其後的高薪地區被長三角和珠三角包攬 —— 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這些地區的機會與活力。

同樣地,我們也計算比較了各地區的工資成長性(2016-2020 年均複合增長率)。

非私營單位中,除了高工資、高成長的北京和上海,以及高工資、成長性一般的天津和西藏,其他地區的表現較為集中。

不過,各地區相互比照,也有一些差別,比如說,浙江、廣東、江蘇,青海、寧夏、重慶、雲南和福建,你不一定能找到比肩北京、上海的高薪工作,但它們每年都會有一定的漲幅,到手的工資會一年比一年多,相對來說是北京和上海就業機會的 「平替」。

而與天津和西藏類似的地區還有貴州、四川和山東,你或許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一份工資還不錯的工作,但成長性可能不大,比較穩定。

如果你選擇進入私營單位,那麼地區的選擇與非私營單位有所不同。

除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 5 個地區外,安徽、湖南、四川、新疆也進入了第一象限,工資的絕對值和成長性都高於全國中位數。

位於第二象限的天津、重慶等地區,雖然工資高,但增速慢。天津私營單位的工資年均增長只有 1.14%,遠低於全國中位數。

位於第四象限的湖北、山西等地區的私營單位,雖然年均工資可能不高,但增長速度較快。

寫在最後

收入焦慮如今更加普遍了。從剛畢業到社會中堅,對於工作的最大焦慮都在於收入;收入幾千時覺得抬頭遍地月入過萬,自己不行;年入三十萬,看著同輩佼佼者百萬年薪,自己還是不行……

我們希望從各個角度來厘清一個相對更加貼近真實全景的收入世界:月入過萬不那麼容易,大多數人都拿著普通的工資,過著普通的生活。

我們也理解,這種收入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比較和觀照。

英國經濟心理學家克裡斯・博伊斯等學者提出了 「收入等級」 的概念:大多數人判斷自己薪資水平時,不會考慮薪資本身價值,更多受到這個薪資的 「收入等級」 所影嚮。而所謂 「收入等級」 是一個非常具象、微觀的概念:它指代每個人心中,自己的收入在個人社交圈中排在甚麼位置 —— 但沒有人會把宏觀的社會參照值(譬如 「99% 的中國人月收入低於 1 萬」)作為比較對象。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大多數人更在意 「比上」:與收入高於自己的人群的比較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產生更大的影嚮。也就是說,「比下」 所帶來的心理安慰在 「比上」 所產生的焦慮感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一個事實是,行業和地區間的工資差距確實大,但高薪行業的周圍比較效應更嚴重,壓力與支出對應提升;高薪地區也會存在高物價、高房價的現象。因此,薪資的多少、漲幅的快慢,並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狀態。

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即收入與幸福感不成正比的現象。

對於個人而言,工作有很多未知和可能性,生活也是。

收入當然重要,但幸福的生活,並不來源於收入。

來源:DT 財經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