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命盡頭,我希望我蒐集到並在隨後向讀者推薦的、在我們國家經受的殘酷的、昏暗年代裡的歷史材料、歷史題材、生命圖景和人物,將留在我的同胞們的意識和記憶中。這是我們祖國痛苦的經驗,它還將幫助我們,警告並防止我們遭受毀滅性的破裂。——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民國70】1949年前,《大公報》以尖銳著稱,對其評價最高者是毛澤東。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曾兩次約見王蕓生,單獨交談甚久。後報館回請毛澤東,宴會後,毛澤東當場為《大公報》題詞:為人民服務。1949年後,《大公報》成了眾矢之的,中央政治局的「共識」是:不打倒《大公報》,無產階級新聞觀就無法確立。
【民國71】 中日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中日重要戰爭22次,中日記錄完全吻合。中共參加的是0次,中日之間有3萬8千至4萬次戰鬥,中共參與了100至200次戰鬥。在參戰8年裡,國民軍死亡365萬,日軍死亡240萬,國民軍高級少將以上死亡203人,中共方面,少將死亡有1人(左權)。
【民國72】時任新疆省府祕書長劉效藜。1913年,劉效藜任和田縣知事,被選為全國參議會會員,調任省祕書長之後,又擔任過省教育廳廳長,新疆高等法院院長,省府社會處長,省政府委員1949年9月26日,劉效藜以新疆省政府委員、社會處長的身份,通電和平起義。1951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錯誤」鎮壓。瞎忙乎一場。
【民國73】1955年被中共授大將軍銜的王樹聲,是知識份子出身,參加紅軍後整天打游擊。《草地驚變》記載,游擊隊要搶奪財物買武器,有次輪到王樹聲和另一人出馬,王想起一個遠方叔父是地主,熟門熟路,便蒙面進去搶錢,誰知叔父之母竟認出了他,叫其小名,王無地自容。老太太拿出銀元和首飾要姪孫子拿走,王拿了現洋就跑。
【民國74】範築先,山東人,曾任國民政府山東第六區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範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裂眥北視,決不南渡,肝腦塗地,亦所不惜」,其子範樹民在與日寇作戰中犧牲,他強忍悲痛說:「兒為國家民族戰死疆場,是死得其所」。後聊城失守,他身受重傷,舉槍自盡殉國。
【民國75】寸性奇,國軍第3軍12師師長。抗戰中,12師被日軍重點圍擊,他率部突圍後,發現軍部未能突圍,又衝入重圍營救,後身中八彈,拔刀自殺,臨終前說「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格人格」。其父寸大進,恨自己已經88歲高齡,無力報國,遂絕食而亡。
【民國76】郝夢齡,國軍將領,抗戰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當時武漢各界4000餘人前往迎靈,以國葬儀式將其安葬於武昌洪山卓刀泉,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他寫給妻子的信已表明必死之心:「為爭取最後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我即犧牲後,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之教育當然不成問題」。
【民國77】張家四姐妹,被譽為中國最後的大家閨秀,出身名門。大姐張元和精通昆曲,嫁給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擅長詩詞,嫁給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姐張兆和亦是才女,嫁給沈從文,四妹張充和的才華為四姐妹之首,詩詞書法丹青音律無一不精,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她們還有六個弟弟,均為學者或藝術家。張充和女士還健在,沈從文先生逝世時,傅漢斯、張充和從美國寄來挽辭:「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既嵌「從文」二字,又恰當地概括了沈從文先生的一生。
【民國78】中共抗日真相。1941年中條山戰役,國民黨要求中共予以配合。毛澤東一面致電周恩來:「對配合作戰,可滿口答應,請其速發餉彈等」;一面電告前線將領:「仍按我軍現在姿態,鞏固各根據地,耐心發展敵偽姦三種工作」。彭德懷以小部兵力配合作戰,毛澤東叮囑他:「決不可打得太兇」。此役,國軍十餘萬人遭日軍聚殲。
【民國79】「我們認為欲實行憲政,必須先實行憲改的先決條件.我們 認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有三個: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開放黨禁;三是實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很多,但目前全國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會結社的自由,是言論出版的自由」.-1943年周恩來在紀念孫中山逝世19週年大會演說詞。
【民國80】冰心曾寫《太太的客廳》影射林徽因,林便送一罈醋,指冰心吃醋。徐志摩飛機失事,冰心說「志摩是蝴蝶,不是蜜蜂,女人的好處得不著,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譏諷林徽因。冰心在民國眾才女中口碑不好,張愛玲蘇青都曾貶低過她
【民國81】張幼儀,徐志摩的原配,為防人議論丈夫「無情」,懷著身孕選擇離婚:這是中國第1樁離婚。後來帶著兒子出國、又回上海任銀行副總裁等職,並伺候徐志摩雙親終老,拉扯兩個兒子成人、且每月給徐志摩遺孀陸小曼寄生活費,晚年還策劃了《徐志摩全集》。
【民國82】救災日本。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發生7.9級地震,引發火災海嘯和泥石流,死亡和失蹤者超過14萬人,災民達340萬。當時的北平、天津、成都等地成立救災團體,演藝界籌款籌物,梅蘭芳進行義演,紅十字會救護隊赴日救災。北洋政府也立即派出救援隊,是當時首個到災區的國際援助隊,先期調軍艦兩艘,載運糧食直抵橫濱。
【民國83】西南聯大校歌歌詞: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那些激昂青春與理想,還在嗎?
【民國84】 南京事件,歷史的另一面。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佔領南京,上午8時,南京城內爆發大規糢的搶劫、強姦外國人的排外風潮,多名外國人傷亡。南京城內和下關的外國領事館、教堂等均遭到侵犯和洗劫。蔣介石在上海清共後,發佈了通緝南京事件「禍首」——第2、第6軍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和林伯渠的通緝令。
【民國85】胡適曾對青年們說:「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民國86】民國教育。抗戰開始後,由於東南富庶地區淪陷,政府財政窘迫。一些政界和教育界人士認為應將正規教育中斷,師生員工應徵入伍。蔣介石力排眾議,表示「我們切勿為應急之故而丟卻了基本。我們這一戰,一方面是爭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改造我們的民族,復興國家,我們教育上的著眼點,不僅在戰時,還應該看到戰後」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成功將淪陷區大多數高級知識份子和大批高校轉移到後方。鑒於許多來自淪陷區的學生經濟困難,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以個人名義借貸,建立貸金製度,無經濟來源的學生可向學校貸款,貸金包括膳食及服裝費用,住宿免費。這些貸金以後並未償還,等於政府無償提供,貸金製隨後改成了公費制 1912年泰坦尼克沉沒,兩月後的民國初版小學教材中即出現相關課文,內有充滿人文精神的文字:船既遇險,船長督促船員救護,既知無可為,乃發令下小艇,小艇既備,又令男子退後,婦孺登艇,男子聞令即退,無有暄嘩……時船中電燈照燿儼如白晝,樂工奏曲,久之,乃易其歡愉之調為莊嚴之音:上帝,吾將近汝。
【民國87】顧頡剛,史學大家,現代古史辨學派創始人,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他與魯迅交惡,因他長了個酒糟鼻子,所以魯迅在給朋友的信上提到他時,總稱為「鼻公」或「紅鼻」,有時乾脆拿紅筆畫個圓點以代表顧頡剛。
【民國88】陳獨秀曾說:「國家者,保障人民之權利,增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務,其國家,存之無所榮,亡之無所惜」,他也曾說:「保民之國家,愛之宜也;殘民之國家,愛之何居?」
【民國89】劉子衡,1946年,社會活動家劉子衡在山東省政府機關報上發表著名反戰文章《打不得九論》,舉國嘩然。軍統、中統等都向蔣介石告狀,山東省主席王燿武寫檢討並將報紙主編免職,王的老上司、時任總統辦公廳主任俞濟時也慌忙解圍,蔣卻沒當回事,批語是:「劉子衡這人我知道,乃一狂士,書生之見,何足為怪。」
【民國90】民國功績。1928年7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此前的1917 年,北洋政府曾利用一戰之機廢除了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不平等條約,開了先河,並陸續與其他國家商談廢約,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棒,通過宋子文等外交家的努力,至二戰期間,晚清以來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基本全部廢除。當時國民政府的原則是:與各國間之條約已屆期者,廢除原約,另訂新約;尚未期滿者,通過正式手續解除原約,另訂新約;其舊約已滿期,而新約尚未訂定者,另訂臨時辦法。新約如《中英要約》、《中美要約》等,均為平等條約。
【民國91】戴季陶,抗戰初期,國民黨大員戴季陶打算在原籍蓋別墅,親戚給他尋了塊地,但涉及拆遷,其中一個拆遷戶堅持不肯搬,和戴的親戚鬧了糾紛,還直接寫信給蔣介石抗議,說國難當頭,戴季陶卻在大後方搞強拆。老蔣直接把信轉給戴季陶,戴看後立刻寫信訓斥親戚,要求立即停工,並致信當地政府,希望將原材料捐贈辦學。
【民國92】民國教育,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實現了真正的免費義務教育,在八年時間裏,不但沒有中斷大學教育,而且在校大學生人數還有所增加。到了戰後,1946年的《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教育科學文化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預算總額的15%;在省不得少於預算總額的25%;在市縣不得少於預算總額的35%。2010年5月6日,國務院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到2012年達到4%。
【民國93】1971年4月,77歲的宋子文赴舊金山飯局,吞下一根雞肋,就此活活噎死。死後留下了一百萬美金的遺產,這在美國只是個小中產——原來,四大家族的概念,為瞿秋白首創,陳伯達完善,曾測算說四大家族吞了200億美金。但實際上,四大家族中陳家是活活窮死的,另外三家中,最有錢的就屬這宋子文。
(待續)
更多閱讀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