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上海人的煩惱,他用鏡頭告訴你

上海

30年前的上海

有你沒見過的煙火氣

本文圖片來自鄔立強《1991-上海》,版權屬於鄔立強

1991年,對於上海而言是特別的一年。

那年,本文的主角鄔立強30歲。

作為攝影師,鄔立強每天騎著一部腳踏車,背著照相機,滿上海轉悠,拍下了這座正在迎來巨變的城市。

30年後,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些底片被他翻了出來重見天日。於是有了這本《1991-上海》攝影集。

「現在的小孩,睜開眼就是繁華的陸家嘴,哪裡知道當年的上海是這個樣子的?」

後來被當作上海標志的東方明珠,當時還像「一根爛木頭一樣戳在爛泥地裡」。這樣的映襯,賦予了這些影像時間的力量。

類似的建築、景觀的變化,我們常會在那些朋友圈刷屏的懷舊影集中見到,但鄔立強所記錄下的,更多是這座城市中的人。

看完以下這些老照片,你可能也會和外灘君一樣,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煙火氣。

01

時髦的年代

上海時髦了一百多年,但對於這一輩上海人來說,「時髦」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從那一年開始的。

「1991年的時候,你明顯會感覺到很多變化,電視機變成彩色的,尺寸越來越大,從14寸、21寸到直角平面;你家音嚮是單放機,他家是立體聲,物質就這樣不斷更迭。」

說到物質生活,首先就是購物場景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外灘半島酒店的位置,當時是友誼商店。那還是外匯券、華僑券的年代,這樣的商場需要「有護照的人帶」才能進去。

同時,「錦江一條街」之類的購物場景開始出現了,淮海路上開起了日本人的華亭伊勢丹。

「上海人看到了嶄新的百貨公司業態,姑娘們終於可以在琳琅滿目的化妝品櫃臺轉圈圈了。」

波特曼隔壁的玫瑰園,當時開了一家仿麥當勞的漢堡店。

在上海商城上班的第一批白領每天中午跟著外國同事來這裡用餐,第一次嘗到了漢堡的味道,中午天天排長隊。

上海的娛樂場景開始多了起來。

從伊勢丹五樓到工人文化宮和街道角落都出現了游戲機房,其中當然也少不了賭博機的身影。

夜生活的主戰場則是歌舞廳。

著名的迪斯科舞廳JJ,當時成了夜上海的地標。「買門票,沒人喝酒的,一杯可樂喝到底了。」

與物質生活發展相對應的,是上海街頭時髦的姑娘明顯多了起來。

夏天有人開始在街上穿大膽的露背裝,發型也多樣了起來。

02

生活與生存

城市的變化不是一夜之間造就的。

鄔立強回憶,在那個年代,自己的生活半徑其實很小。

「南市區去得都很少,過了黃浦江就是農田,現在徐家匯東方商廈的位置那時也還是農田,過了華山路和交通大學那塊都是『鄉下房子』。」

在發展與滯後中不知所措的,還有普通上海人的生活狀態——更準確地說,是生存狀態。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鄔立強30年前的鏡頭中,常常能看到吵架的場面。

城市在變革中,各種矛盾都需要出氣口。人和腳踏車碰到了,哪怕只是碰碎一塊豆腐,都能吵起來。

「那時候要吵要爭,是因為物質匱乏,為了很小的事情也會不依不饒。後來生活改善了,對小東西看得也就沒那麼重,吵架就少了。」

「我們以前常說上只角下只角,也是物質不同帶來的精神不同,物質充裕就會對生活有要求。」

「出門前打扮,到西餐館吃飯講禮儀,這是生活;生存則是另一個概念,考慮的是怎麼活下去。」

同樣在發生變化的,還有老一輩說起那個年代常會提到的性壓抑。「一家老小共居一室,所有人的愛情都無法娓娓展開。」

只對外國人開放的高級賓館,沒有護照的人沒資格去,去招待所還需要結婚證。

「愛情背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要是有朋友要出差幾天房間空出來,他們就去借房用幾天。」

03

有人來,有人走

對於那個年代的上海人來說,感受最深的一是開發,二就是開放。

上海開始大規糢城市建設,於是戶籍開放了。

很多人帶著夢想來到上海,從火車站出來卻發現,大上海遠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大,「陌生迷茫,緊張慌亂」。

知青們回來了。

很多人在農邨付出了青春年華,回到上海卻找不到工作,每天和父母兄弟擠在一間房裡,睜開眼就出門游蕩、打架。

1990年代初,老外也來了。

外國專家、企業家、交流學生和教授一批批來到上海,洋老板坐著大奔穿梭街頭,成了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開放不是單向的,上海人也有了走出去的念頭,出國熱成了那個年代的流行詞。

去美國要考托福,而且簽證十分難辦。有人趁機推銷佛羅裡達州的土地證,上當的不在少數。

鄔立強說,那時候去日本門檻相對低一些,要過去讀所謂的語言學校,但騙子也很多。

「在日本打一天黑工能掙差不多300人民幣,但在上海做死做活一個月100多塊。「

」日本的日常生活與他們無關,就是坐地鐵打好幾份工,但回來都是光鮮亮麗的,買電視機摩托車,鄰居一看,哦喲大戶回來了。」

整本書的最後一張照片,鄔立強放了一張今年剛拍的圖。

這個視角,是從高空俯瞰市中心延安高架的車水馬龍。

「現在許多人說懷念以前那個年代,我並不這麼想。那時的日子你回去過過看,真的會哭出來。」

鄔立強說,30年前唯一讓他懷念的,就是自己的年輕活力。

「看了之前那些照片,再看最後這張,一眼就知道,翻天覆地的變化。」

04

所以,為甚麼是1991年?

在上海的媒體圈,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鄔立強。

當過新聞攝影師,做過廣告創意人,出過歌,寫過書,還開過糢特公司……他實在有很多身份。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又是「哪個圈子都不混,就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罷了」。

鄔立強喜歡拍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成了攝影師。這本《1991-上海》裡的照片,自然都是拍攝於1991年左右。

「就前一陣正好在家整理房間,找到了一箱底片,一看覺得蠻結棍(厲害)的。再發給朋友們看,大家都說趕緊整理出來,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畫面。」

鄔立強就買了一個二手底掃機,把照片全部掃了出來,一共2萬多張,挑了300多張編了這本書,作為自己今年60歲的生日禮物。

那麼,為甚麼是1991年?鄔立強說,是因為在那個時候,這座城市開始發生變化了。

1990年4月,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原來是「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幾個月後東方明珠就慢慢「長」了起來。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上海開始動了。之前上海人過的是甚麼生活?沒空調,沒抽水馬桶,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裡,上廁所就拿根席子攔一攔。」

鄔立強當時一個月工鈿100塊錢,滿市區騎車拍照,而膠片時代拍照片絕不是件便宜的事。

一卷膠卷就要12元,還要買沖印的藥水和放大紙,晚上等樓裡鄰居都睡了才能悄悄把機器搬到公共廚房裡沖洗。

「所以那時候都不敢輕易拍,每張按下去要知道好壞,都是留下來的功夫。」

現在,鄔立強已經放下了相機。

他說,上海這座城市不怕沒人記錄,「那個時候我們這樣的攝影師估計沒有100個,現在幾千上萬個人,之後就交給年輕人來做這件事情了。「

「我的使命,在1991年就完成了。「

文、編輯/Cardi C

鄔立強人物攝影/Wiley

圖片 來自鄔立強《1991-上海》,版權屬於鄔立強,嚴禁盜用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