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不到30歲就思考養老的事了

文:桃子醬

年輕人的焦慮清單上,又增加了一項: 養老焦慮。但是,也正是他們激發了 社會養老意識的覺醒,未來人們會感謝他們。

生於1992年的嘉敏,最近打算換工作。她理想的工作,是崗位分工明確(不會莫名其妙地身兼多職)、制度完善(至少加班得有加班費)。當然,最重要的是收入不錯——「這樣我就可以安心展開半 退休生活了」。事實上,25歲之後,嘉敏就開始謀划自己的未來了。

嘉敏正是那些早早考慮養老問題的年輕人的一員。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876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有89.3%的受訪者關注養老問題,其中有27.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關注」。代際分佈上,90后(80.6%)是最擔心自己未來養老的群體,80后(80.0%)其次;85后(87.0%)是最擔心父母養老的群體,90后(86.8%)其次。

也因此,人們認為,在年輕人的焦慮清單上又增加了一項:養老焦慮。有媒體甚至用上這樣的表述——「現在的年輕人,還沒脫單,就已經積極準備退休了」。

當代年輕人正面臨愈加複雜的養老困境

「70后、80后、90后,都如何看待養老問題?」

在 知乎上提出這個問題的題主,提及一張名為《獨生子》的照片——左邊病床躺著老母親,右邊躺著老父親,中間是無助的孩子。「脆弱的背影中,彷彿看到了現在的『我們』,或是n年後的『我們』。」

而知乎網友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多賺錢、多存錢也是為養老未雨綢繆的一種方式。/Unsplash

「1982年(生),未婚,養老問題跟我的婚姻問題一樣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兒是哪兒。目前唯一能想到的應對辦法就是多存錢,每年做個體檢。」(@燃然)

「90后,已經開始研究養老問題了。個人想法是趁年輕保養好身體,努力工作,好好理財,晚年退休後有充足的退休金。有伴侶或者好友們一起住的話就結伴養老,或者去 養老社區。不想麻煩子女。」(@多語星人)

「90后。對於父母一輩的養老問題持悲觀態度,畢竟年輕人比例越來越低,養老壓力巨大;對於我們這一代人的養老問題持樂觀態度,因為 退休年齡會逐漸變高,比如我50歲時可能退休年齡是70歲,那麼養老問題就不存在,需要考慮的是老年人的失業問題。」(@giao)

「90后,不婚不生,養老嘛,有錢就可以啦,而且AI發展很快啊,等老了說不定機器人保姆很普遍了。」(匿名用戶)

輿論普遍認為,當代年輕人正面臨愈加複雜的養老困境:其一,老齡化加速的社會現實,是引發全社會「養老焦慮」的主要背景;其二,傳統的 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而 養老服務體系仍不夠完善;其三,年輕人對自身未來保障的焦慮。

年輕人為什麼會產生養老焦慮?/Unsplash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 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在《年輕人為何已產生養老焦慮》一文中對此進行具體分析。首先是年輕人對 養老金預期的下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推進, 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不斷增大。根據官方數據,2019年中國尚且能實現3.5個勞動年齡人口供養1個老年人,這一指標到2050年將降至1.4∶1。此外,養老保障體系存在「三大支柱」——國家強制的基本養老保險、以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為主的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 儲蓄性養老保險。后兩者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保障程度和覆蓋面均不足。養老保障「多層次」體系發展的不均衡使得企業職工面臨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的風險。

其次,我國家庭呈現小型化趨勢,成員數量不斷減少。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9年家庭戶均規模僅為2.92人,而該指標在1982年為4.41人;單人家庭、空巢家庭的比例也不斷提升。另外,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在下降,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也在變遠。 家庭結構的變遷,導致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年輕人的養老觀念也發生顯著改變: 社會化養老得到接納和推崇。

《 廣州日報》評論文章則提供了一個視角:年輕人的「養老焦慮」,可能是他們所構建的一個社交場景,應該關注這一話題背後的社群認同感。「90后、00後生在互聯網時代,崇尚在網路中表達自我、傳播個性聲音,他們願意把生活困惑展示給有共同點的『好友』看,也善於從共享中找到求解的辦法。說到底,這個話題構建了一個社交場景,而並非所有年輕人真的有多焦慮。」

想做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去做的事

2020年10月, 清華大學與 騰訊理財通聯合發布的《國人養老準備報告》顯示,有超過七成的90后受訪者表示自己考慮過養老問題,但其中「想過,但未具體規劃」的佔比為64.15%,「已有初步規劃」的佔比為8.04%,只有0.96%的人表示「已有完整規劃」。也就是說,焦慮歸焦慮,但正如「買了書就等於讀過」,年輕人在養老問題上,也有類似心態——「有過念頭就等於考慮過」。至於具體規劃,時間還早呢,不是嗎?

當我們擔憂養老問題時,我們到底在擔心什麼?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上述調查顯示,73.6%的受訪者擔心照顧老人的時間和人手不夠;59.6%的受訪者則擔心「空巢老人」出現緊急情況得不到及時救助;52.6%的受訪者擔心經濟上恐難支撐未來的養老開銷。該調查也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應該為養老早做準備:通過理財增加養老資金儲備(49.9%),鍛煉身體、盡量保持健康飲食和作息(47.8%),等等。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在為養老做準備。/Unsplash

那麼,養老資金儲備到底有多少才算夠?也就是說,有多少錢才能過上理想的退休生活?《后疫情時代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將退休儲蓄目標定在150萬元,退休的目標年齡在57歲左右。但也有不少人認為,150萬元遠遠不夠:經濟學者 郎咸平的建議是242萬元,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鍾偉的建議則是「一個將在2027年之後退休的人,需要300萬元至500萬元才夠養老。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也有人認為,沒有5000萬元以上根本不敢想。

年輕人的養老焦慮,正是基於他們對退休生活的高預期。對他們而言,退休不是混吃等死,而是保持目前的 生活質量,過上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他們想環遊世界,想學各種無用但有趣的技藝,想做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去做的事,而這一切,都需要有足夠的錢。

不論每個人心目中的養老資金儲備金額是多少,專家們的建議都一樣:儘早進行規劃和投資,最好從30歲就開始。根據《后疫情時代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的統計,2020年調查群體中51%的受訪者已經開始儲蓄,這一數據在2018年、2019年分別是44%、48%。

而有些年輕人走得更遠,他們希望35歲就退休,是「 FIRE」運動的身體力行者。「FIRE」即「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經濟獨立、提早退休)。簡單而言,就是每個月儲蓄率達到50%以上甚至更高,攢夠一年生活費(不考慮 通脹因素)的25倍后,你就可以靠4%的理財收益享受退休生活。

在 脈脈上認證為騰訊員工的「武當弟子」就是如此:35歲,有1000萬元的房產、1000萬元的騰訊股票、300萬元現金,已經準備好退休了,「995拼了十多年就是打算把別人一輩子的錢提前賺完」。

更多的年輕人希望自己可以「經濟獨立,早點退休」。/Unsplash

當然,你也可以隨遇而安,過好現在的生活,而不是為了準備養老資金而節衣縮食。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肖文就提出,基於整體生活滿足感,過好當下的生活遠比儲蓄重要。

即將到來的 老齡化社會並不可怕

2018年,由70后 媒體人金杜牽頭,她和6位閨蜜舉行了一場相識10周年的聚會。在聚會上,她們說起年輕時的夢想是7個人在一起養老,但其實根本不用等到老的時候再實行,應該在體力和經濟上都有能力的時候,安排好20年以後的生活。

於是,她們在廣州近郊的南坑村租了一間700多平方米的村屋,花費400多萬元,將之改造為「閨蜜 養老房」——「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我們做了,而且做成了。」她們約定,為了將來老了以後住在一起不寂寞、不吵架,大家從現在開始都必須學習一項「獨門絕技」,比如烹飪、種菜、插花。在金杜看來,「 自信的女性要在一起長期生活,一定要建立遊戲規則,我們只有彼此獨立,才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抱團養老,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

2020年,《 夢想改造家》第七季中那個位於麗江的「乘風破浪的家」,從概念到設計,與金杜和閨蜜們的養老房幾乎如出一轍,只是屋主變成了5位50多歲的單身女士;在杭州餘杭區瓶窯鎮港東村一棟小別墅,朱榮林和其他老人自願結伴、共同生活;在芬蘭, 老年公寓會招募年輕人與老年人同住,一舉兩得——老年人獲得了年輕人的陪伴,年輕人獲得了 租金低廉的住所,以及老年人分享的寶貴人生經驗和閱歷。和自己的閨蜜、朋友一起慢慢變老,那麼變老就再也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

「抱團養老」,變老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Unsplash

輿論也認為,年輕人提早考慮養老問題,主張「自己養自己」,可謂「人間清醒」。未來,人們應該向激發社會養老意識覺醒的這群年輕人致敬。

「社會養老意識的覺醒對於未來解決養老問題具有正面作用, 防範風險總是比化解風險容易得多,但也無須過度悲觀。從某種程度上說,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並不可怕。科技革新一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石, 智能養老、科技養老在未來都會大有可為。」楊舸寫道。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