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學榮
一
大家看古裝戲的時候都會看到,古代臣子上朝的時候,雙手都捧著一個東西,當時叫做「 笏」。
「 笏」,又叫做「 笏板」、「 朝板」。
可是,大家知道這個「 笏」,是乾什麼用的嗎?
答案可能會讓各位噴飯。
「 笏」,其實就是備忘錄
宋朝臣子上朝影視劇截圖,如圖,臣子手中捧著的「 笏」,初始功用是禮儀,但在實際運用中,臣子往往會在「 笏」的背面,書寫備忘文字,作筆記本的用途
事情是這樣的:
在古代,臣子上朝,有幾件事要向皇帝匯報,往往記不住,見了皇帝結結巴巴,不是個事。
所以呢,把自己要上奏的事,都寫在「 笏」上,上朝的時候,就可以對照著「 笏」,把要匯報的事情,逐件說給皇帝聽。
就不怕忘記了。
就像你平時和老闆開會,把你要談的事情寫到一個筆記本上,是一個道理。
其實呢,皇帝一開始給臣子發個「 笏」,本意是出於儀式感,就是叫你拜見皇帝的時候,不要直視皇帝,因為直視皇帝,是無禮的。
但是,久而久之,笏在臣子們的實際使用中,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記事本。
舉個個例子,今天老臣馮學榮要向皇上奏三件事:
第一件事:洪水請批准賑災。
第二件事:請免轄區一年稅賦。
第三件事:轄區陳姓冤案已審結。
為了避免忘記這三件事,我就可以在笏上,用毛筆寫上「 賑」、「 賦」、「 冤」三個字,上朝奏事的時候,一旦想不起來,我就偷瞄一眼我的笏,就知道下一件事該說什麼了。
同理,例如,皇帝對我的批示如下:
第一件事:賑災,准奏。
第二件事:免稅,准奏。
第三件事:陳氏冤案,請在會後提交詳細報告。
那麼,我退朝之後,剛出宮門,我就會在笏上面寫上「 準」、「 準」、「 詳」三個小字,就可以回去辦事、而且也不怕忘記了。
這,就是古代「 笏」的妙用。
二
歷史上的滿清(女真)武士,為什麼把頭髮剃光,只留一根小辮子?
歷史愛好者,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呢?
大家要知道,所有歷史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答案是:
北方直接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古代的游牧民族、漁獵民族在北方生活,如果不剃髮,那麼在冬天,頭戴獸皮帽,奔跑一段時間,頭部出汗,汗水迅速結冰,和頭髮纏在一起,結成冰碴子,渾身不舒服。
如圖,東北嚴寒時分,戶外奔跑,頭部出汗,汗水會和頭髮結成冰碴子,所以當年女真(滿清)人其實沒有選擇,剃髮是唯一的出路
讀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對的。
就是這麼簡單。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古代,不單單滿清(女真)剃髮,而且古代的蒙古騎兵、契丹武士、匈奴騎兵等等,幾乎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剃髮的。
其實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
實在是太冷了。
不剃髮的話,冬天打獵,腦袋出汗,頭髮和汗水混到一起,會立馬結成冰碴子。
真的極度不舒服。
不信你可以試試。
在1月份的大興安嶺,你去奔跑半個小時,滿頭的大汗,汗水就會和頭髮結成冰碴子,一團糟,非常難受。
那麼既然是避免汗水和頭髮結成冰碴子,直接剃光頭不就行了?
可是為什麼滿清(女真)武士,非要留一條小小的辮子呢?
答案是:
為了區分敵我
滿清(女真)武士當年留一條小辮子,其實就是為了在野外和異族發生野戰的時候,能從大老遠,認得是自己的人。
當時滿清(女真)的箭很厲害,從遠處發現可疑敵情,分不清敵我,連箭都不敢發,延誤戰機。
而如果武斷放箭的話,又怕誤傷自己人。
所以,所有的滿清(女真)武士,都留一條金錢鼠尾小辮子,就可以輕易區分敵我了。
三
在無數的電視劇裡,包公(包拯)被定義為一個皮膚黝黑的人。
請問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不是真的一副黑臉呢?
答案是:
否
傳世的包拯畫像,皮膚並不黑
包拯的生平主要事蹟,主要載於《宋史·包拯傳》等史料。
在《宋史·包拯傳》等史料裡,並未提到包拯的外貌。
事實上,包公的黑臉,其實是「 歷史轉京劇、京劇返銷歷史」的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
京劇裡,有白臉、黑臉、紅臉。
黑臉是俠義,白臉是壞蛋。
在京劇的臉譜化角色定義系統裡面,黑臉,通常是用來表現那些性格嚴肅的正直人物,例如張飛、李逵、包拯……這些人在京劇裡,都是黑臉。
中國人京劇看的多了,於是世世代代,造成了「 包公是黑臉」的刻板印象。
現代的影視劇編劇人員,由於沒有認真考究,以為包公本身就是黑臉,所以直接在電視劇裡,把包公的臉,給描黑了。
京劇為了將人物臉譜化,把包拯定義為黑臉,以突出其「 鐵面無私」的舞台形象,後世人三人成虎,時間一久,就傳歪了,誤以為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就是黝黑的「 包黑子」,這是「 歷史轉戲劇- 戲劇返銷歷史」的典型案例
順便告訴大家一下:
香港船王包玉剛,台灣歌手包小柏、包小松,都是包拯的後代。
其中,香港船王包玉剛,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孫。
台灣歌手包小柏、包小松,則是是包拯的三十三世孫。
來源 讀書人馮學榮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