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之夜故事多

新婚之夜

文:魏劍美 

拿 「 新婚之夜 」做文章,算得上是 「 正能量作品 」的傳統節目,最近這些年最具轟動性的代表作是南昌鐵路職工的 「 新婚之夜抄黨章 」。

第一次從小說中讀到此類情節,還是老魏撰寫碩士論文時,將 「 農村題材小說 」一路讀下來,發現越到後面, 「 表現無私品質和忘我精神 」的作品越多,雖然主題越加單一,但花樣卻日益豐富。

真正雷到我的,還是當時的大作家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作品寫於1957年,首發《人民日報》。算是具有相當之權威性的了。

此作以新婚之夜為背景,說是新婚儀式上,新郎突然失踪了!諸位猜猜是去哪裡了,出了意外事故?與其他人私奔了?突然穿越了?被外星人抓走了?

NO,NO,NO!

答案是:新郎不放心農業合作社的紅薯種,打著燈籠在地窖裡查看著呢!

這就奇了個葩,都說人生四大喜事,其中 「 洞房花燭夜 」是具興奮要素的:終於可以對新娘子一親芳澤,算是 「 人事 」的開始,甚至可以說還有點彩票開獎的期待效應吧?

但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且 「 見證奇蹟的時刻 」,這個 「 一心向社 」的男青年居然還對社里的紅薯種心心念念,其一顆紅心立馬就昭然若揭了!不知要羞煞多少急吼吼只等著 「 開獎 」的新郎官呢!

無獨有偶,隨後又讀到一篇小說,也是寫新婚之夜的。雖然篇名和作者(也是一個名家)都忘記了,但卻記得那個異曲同工的結尾。按當地風俗,誰家新婚小孩子都會去洞房外 「 聽房 」,聽來的一般都是些讓人面紅心跳的內容。但沒想到這回是一對 「 又紅又專 」的新人,新婚之夜居然在商議訂勞動競賽計劃。誰說女子不如男?婦女主任型新娘子要和民兵營長型新郎官爭奪生產隊裡的標兵呢。

老魏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新郎新娘,如果有的話,至少在我看來是非常可怕的。何也?在最能見證真實人性的當下,還可以讓 「 社會性 」壓倒 「 生物性 」,這樣的人實在讓人敬而遠之。


2016年11月16日,貴州銅仁市公安局一青年民警為了參加公安特警大比武,放棄了與新娘的結婚拜堂禮。媒體報導時,配發了新娘在家人的祝福中一個人拜堂成親的照片。

有朋友說起過一件事,說是一個人蹲在廁所裡忘記帶手紙了,讓蹲他隔壁的這朋友給分一半。見這朋友猶豫,那人就自報家門說自己是某某, 「 副處級幹部 」呢。朋友樂了,回他說: 「 你這麼大一個官位還不能抵一張手紙用來擦屁股嗎? 」於是不再猶豫,棄那個 「 副處級幹部 」而去,也不知道那人後來怎麼出的廁所門。

還見識過經常在朋友圈對組織和領導表忠心的伙計,就連網名都取得像是形勢動員會上的演講稿。微信朋友圈本來是個即時通訊工具和交際空間,居然給他搞成了一個宣傳各種精神的黑板報,看得人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通過壓倒人性來展示 「 進步 」和 「 敬業 」,確實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居然就能屢試不爽,還能給 「 宣傳工作者 」和材料中的當事人帶來現實的利益。比如宣揚 「 三過家門而不入 」 「 告別新婚妻子 」 「 孩子不認識親媽 」 「 對親戚朋友鐵面無私 」 「 請恕兒子不孝不能參加父親的葬禮 」……這類的新聞層出不窮。

老魏非常不能理解的是:現在又不是戰爭年代,誰他媽重要到離開幾天單位就要垮掉事業就要崩潰?你只有一個父親,你的父親只有一次葬禮,你他媽的有什麼緊要任務必須 「 忠孝不能兩全 」?

多少宣傳工作者和和宣傳平台硬生生將先進人物往這個框架中按,比如某大學一個學生捨己救人,光榮犧牲了。整理其生平事蹟的人,就給弄出其 「 一貫捨己為人 」這麼一個邏輯主線來。其中一個細節是:高中時期他本來要被評選為 「 優秀學生幹部 」,可以在高考中加20分,但他高風亮節,堅持要讓給另外一個同學。

這就莫名其妙了:如果按規則該是他得的稱號,為什麼要讓給別人?假如這種 「 讓 」就是美德,那麼不讓和被讓的人豈不就是一種劣跡?

公平競賽本身就是對規則的尊重,要不然所有的體育比賽就都沒辦法進行,大家你推我讓的,誰還好意思爭第一啊?得第一不是人品不好的表現嗎?

這麼簡單的常識,整理宣傳材料的人卻都不顧及,怎麼反人性、反人情、反常識就怎麼去整理,去概括,甚至去臆造,目的是呈現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 「 完美英雄 」。

除了新婚之夜,人之將死的彌留之際,也是 「 正能量作品 」的一大開掘題材。一個人行將離開這個世界,自然要對最親的人說心裡話和做後事安排。譬如我一個朋友的父親,最後對兒子的叮囑就是 「 偷情打死都不能認賬 」,這叮囑看上去讓人啼笑皆非,但卻是一個父親能對兒子的最後忠告,因為這哥們為人太實誠,很可能因此而爆發家庭危機。

倘若這老父親說: 「 兒子啊,你今後一定要加強對革命經典作品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水平,爭做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那你說這老父親的神誌還正常不?

但在不少特色經典作品和主流新聞報導中,就多的是這種描寫。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死不瞑目是因為燈盞裡多了一根燈芯,費油呢!這是刻畫他的吝嗇成性。到了特殊年代,某某雜誌為表現青少年熱愛偉大領袖,就用了一個 「 感人的細節 」:幾歲大的小女孩在火災中緊緊抱住領袖畫像。

最常用的套路,就是某某歷經生死考驗,甦醒後的第一句話就是 「 別管我,某某某要緊! 」這個 「 某某某 」可以是一幅畫像、一個勳章、一項任務,當然也可以是老鄉的牛羊。總之一句話,自己和自己家里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某個可用於宣傳的包含特別意義的什物。

譬如一個教師臨死,捨不得的是教鞭;一個軍人之死,放不下的是軍徽;一個郵遞員之死,牽掛的是 「 王阿婆的電報 」。

唯一遺憾的是,迄今還沒有寫過乞丐典型,要不然完全可以想見他最後的念想,那必然是 「 天下蒼生的福祉 」。

來源     文字客老魏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