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的金庸劇,永遠是下一部

金庸劇
江湖漸遠。

文:張嘉琦

” 段譽一轉過樹叢,只見一個身穿藕色紗衫的,臉朝著花樹,身形苗條,長發披向背心,用一根銀色絲帶輕輕挽住。段譽望著她的背影,只覺這女郎身旁似有煙霞輕籠,當真非塵世中人…… “

” 神仙姐姐 ” 王語嫣第一次出場的畫面,出現在《天龍八部》第十二章回 ” 從此醉 “。

這個出場,在六個版本的《天龍八部》裡都稍有不同。劉亦菲手持一段火光搖曳的紅色蠟燭,款步走向表哥慕容複,低眉垂目間將懷春少女的嬌羞演了個十成十。李若彤的版本較為還原原著,初次與段譽相見時,幾個疑惑、嗔怒的表情,就演出了王語嫣久居昆侖山莊的 ” 不食人間煙火 ” 之感。

劉亦菲飾演的 ” 王語嫣 “

在新版《天龍八部》裡,王語嫣由香港演員文詠珊出演。從豆瓣評分上看,這版新天龍與近幾年翻拍的所有金庸劇相比,並無較大突破,堪堪超過 3 分。

在 21 世紀的頭一個十年,金庸劇還是以每年 1 到 2 部的頻率密集輸出著,雖爭議不減,但也不乏佳作。豆瓣評分高達 8.4 的胡軍版《天龍八部》就出自這個階段,直到現在仍是一代人心目中的 ” 白月光 “。而近十年來,金庸劇數量越來越少,口碑也再難突破。

2003 版《天龍八部》 圖源豆瓣

金庸創造了武俠小說的巔峰,甚至以一己之力,構建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江湖。在《倚天屠龍記》第三十章裡,殷離反複吟唱著 ” 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 ” 的曲子。

金庸筆下的江湖。在經過無數後來者反複書寫後,又將 ” 何所終 “?

 

越來越難拍的金庸

金庸劇的這一個十年,過得實在不算順利。

剛剛收官的《天龍八部》,豆瓣評分只有 3.6。只跟之前的經典版本比較,這版《天龍八部》在觀眾眼中也算不上合格。

選角方面,出演段譽的白澍不巧剛出現在隔壁的《盜墓筆記之雲頂天宮》,演的是紙片人界人氣極高的 ” 吳邪 ” 一角,刷了一波負面評價。出演喬峰的中國臺灣演員楊祐寧也被指 ” 稚氣有餘,霸氣不足 “,難以駕馭這個經典角色。

圖源 @電視劇天龍八部 官博

在原著裡,喬峰是個 ” 悲劇式 ” 的主角。第十五回 ” 杏子林中,商略平生義 ” 裡,丐幫諸人當眾揭露了他的身世祕密,他也自此踏上了 ” 尋找自我 ” 的道路。喬峰的外貌也十分突出,虛竹在第一次見到他時,便評價其 ” 英氣逼人,群雄黯然無光 “。

豆瓣有網友評價喬峰這個角色是 ” 金書裡大俠二字的終極呈現 “,出演該角色的演員,不僅要演出大俠的氣度,還要演出他身上希臘神話式悲劇人物的宿命感。顯然,這個要求與楊祐寧的演技還有一定距離。

楊祐寧飾演的 ” 喬峰 “

至於一眾女性角色,則大多中規中矩,挑不出錯處,但也全無亮點。文詠珊雖然曾在《唐人街探案 3》《九州 · 海上牧雲記》等劇中都貢獻了名場面,但此番挑戰 ” 王語嫣 ” 卻並不算成功,畢竟李若彤和劉亦菲的版本實在太過深入人心。蘇青飾演的阿朱、何泓姍飾演的阿紫等角色更是在社交網路上毫無水花。

文詠珊飾演的 ” 王語嫣 “

不過,被批評的重災區,還是劇本改編上對時間線的大挪移。

在原著裡,喬峰、虛竹和段譽三兄弟的主線劇情是交織推進的,採取了一種 ” 王不見王 ” 的糢式。王朔曾認為這種糢式有點類似於《水滸傳》的多主角結構。

段譽是《天龍八部》故事的開篇,同時也是貫穿全文的 ” 眼線 “。他的經歷大都輕巧愉悅,是個 ” 喜劇式 ” 的人物,和另一主角喬峰有著很大區別。能夠將三個基調迥異的故事巧妙融合,足以可見金庸的筆力之深。

陳浩民飾演的 ” 段譽 “

而在新版《天龍八部》裡,喬峰、段譽和虛竹在第一集就輪番出現,阿朱、阿紫、王語嫣等女性角色也都依次亮相,徹底打亂了原著的時間線。

時間線的改動其實無可厚非,比如在 1982 年黃日華版和 2003 胡軍版裡,喬峰作為主要角色,都是在第一集亮相。但某些缺少鋪墊的修改,則會影嚮故事的邏輯,進而丟失了本應濃度更高的情感內核。

比如,出現在第一集的 ” 喬峰慕容複交手 ” 的段落,戲劇張力就遭到了削弱。在原著裡,江湖上大名鼎鼎的 ” 北喬峰南慕容 ” 的首次交手直到第四十一回方才出現,經過前文對二人 ” 武力值 ” 的鋪墊,讓這場巔峰對決顯得十分動人心魄。慕容複出場挑戰時,蕭峰雙手抱拳答:” 素聞公子英名,今日得見高賢,大慰平生。” 短短幾句盡顯高手過招的惺惺相惜之感。

而在這版裡,二人初次見面便草草過招,有 B 站網友表示,金庸到結束都沒舍得讓鬥轉星移和降龍十八掌分出高低,新版第一集就將兩種武學分了高下。另外,喬峰對慕容複說的第一句話也變成:” 在下丐幫喬峰,在此領教一二。” ——若是不了解 ” 北喬峰南慕容 ” 的江湖傳說,看起來不過是一場平平無奇的打鬥。

除此之外,諸如 ” 段譽看見王語嫣尿褲子 ” 這類被詬病的劇情,已經成為一出羅生門,不知起源。編劇袁子彈發微博回應該情節所引起的爭議,稱 ” 拍攝不易,希望大家不要受那個尿了的影嚮繼續往下看吧 “,並配了劇本的圖片,以此證明這段情節在劇本中並未出現,還回覆了網友質疑,指出這段可能是 ” 現場發揮 “。

《天龍八部》播出後,去年翻拍的《鹿鼎記》也再次被拿出來討論。看起來,這些致力於將金庸的江湖延續下來的創作者們,似乎找不到一條能夠走通的路。

《天龍八部》試圖還原上個年代武俠劇的風味。飽和度較低的畫面濾鏡和新版《鹿鼎記》形成鮮明對比——張一山戴著鮮綠色帽子說書的場景,已經成為 B 站影視區不可或缺的素材。

張一山飾演的 ” 韋小寶 “

相比之下,新《鹿鼎記》則試圖走出一條 ” 世說新語 ” 的路子。該劇在上映前,張一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這個版本希望能 ” 帶來一些新的東西 “,比如整體風格更偏向卡通和搞笑,表演方式也會有些變化。

不過,事實證明,金庸經不起這種程度的折騰了。新《鹿鼎記》沒能讓這一代觀眾感受到原著裡氣勢磅礴的江湖風雲,反倒是讓黃曉明收獲了一大批道歉——這個故事在新《天龍八部》裡再次出現,在豆瓣短評裡,也有網友指出,” 我為曾經魯莽批評鐘漢良版本喬峰而道歉。”

近十年來,共有八部金庸劇跟觀眾見面。除了 2017 年的《射彫英雄傳》之外,豆瓣評分都沒超過 7 分。

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 2013 年於正執導的《笑傲江湖》裡,陳喬恩所扮演的東方不敗。其實,早在 1993 年,徐克就在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裡啓用林青霞飾演東方不敗一角,雖然市場反嚮極佳,但卻引起了金庸的不滿。

因為在原著裡,東方不敗是不折不扣的男性,因修煉《葵花寶典》而 ” 揮刀自宮 “,此後雖在性格方面趨向於女性,但仍然維持中年男子的樣貌,而 2013 版則將東方不敗徹底改為女性角色,甚至原創了東方不敗與令狐沖的感情戲份。

另外,陳妍希版本的 ” 小龍女 ” 也讓觀眾對 ” 沈佳宜 ” 濾鏡完全破碎。除了為陳曉和陳妍希這一對真情侶牽線之外,於正在金庸劇翻拍道路上的作為實在有些少。

此前毒眸曾在《金庸尚在,古龍不見》一文中提到,同為武俠大家,和古龍、梁羽生和溫瑞安相比,金庸 IP 的生命力相對持久得多。但輸出頻次高是一回事,能否被觀眾接受,顯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個版本,一代人

金庸劇不是從近幾年開始才 ” 難拍 ” 的。早在二十多年前,翻拍金庸劇就要面臨與現在相當的壓力。

現在大多數觀眾心中封神的《神彫俠侶》是 1995 年的古天樂和李若彤版。不過,在那年代,最受歡迎的《神彫俠侶》,是 1983 年劉德華和陳玉蓮主演的版本。該劇在首播時,就創下了 90% 的超高收視率。金庸先生本人也曾在多個場合都表示過對這個版本的認可與喜愛。

這個版本由蕭笙執導。他同時也是 1976 年第一部金庸劇《射彫英雄傳》的導演。在香港佳藝電視臺任職時期,蕭笙拍攝了《射彫英雄傳》和《神彫俠侶》,同時還翻拍了古龍的知名小說《流星蝴蝶劍》,對武俠小說的理解頗深。1978 年,佳藝電視臺倒閉後,蕭笙前往 TVB 就職,並又接連執導了《天龍八部》和《神彫俠侶》兩部金庸劇。

十多年後,TVB 決定再次翻拍《神彫俠侶》。由於劉德華版的成績太過燿眼,且被金庸所肯定,因此翻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頂著巨大的壓力,李添勝接下了這個任務。彼時,李添勝已經監制了劉德華版《鹿鼎記》、張智霖版《射彫英雄傳》和《書劍恩仇錄》,對金庸的了解比別人更甚。

李添勝

由於經費有限,在演員選擇上著實花了一番功夫。最終敲定的兩位主演古天樂和李若彤,在當時都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1995 年 7 月,新版《神彫俠侶》在翡翠臺播出,平均收視僅有 29 點,排在年度第五。和上一個版本相比,成績只能算是平平。

李添勝 1969 年加入 TVB,直到 2016 年才正式宣布退休。《神彫俠侶》後,他又接連監制了包括《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在內的 5 部金庸劇,成為香港拍攝金庸劇最多的人。

《鹿鼎記》最受好評的陳小春版本也是出自他手。在《天龍八部》為黃日華拿下 TVB 視帝後,” 韋小寶 ” 的角色也成了香餑餑,陳小春跑來毛遂自薦,一番演說成功打動了李添勝。出演 ” 康熙 ” 一角的馬浚偉,當時只是 TVB 一個跑龍套的小演員,試鏡時還被圍觀的人嘲笑 ” 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 “。而李添勝則敏銳地感覺到,馬浚偉的形象氣質都與 ” 康熙 ” 非常相符,於是力排眾議定下選角。

李添勝曾在公開場合表示,” 電視劇從來不是演員帶動收視,劇本很重要。” 作為歷史愛好者,他對包括金庸劇在內的武俠小說也都頗有研究。但即便是做出過多部經典作品的金牌監制,還是要面臨 ” 翻山 ” 的挑戰。

在那個金庸劇被 TVB 統治的時代,臺灣也曾試圖打造出屬於自己的 ” 金庸江湖 “。1984 年,臺灣中視推出自己的第一部金庸劇《神彫俠侶》,此後又接連推出《射彫英雄傳》《雪山飛狐》和《天龍八部》,全部由李朝永執導。

不過,這些版本都沒能撐起臺灣的武俠劇市場。比如在《天龍八部》裡,由於要到大陸取景,制作經費緊張,導致劇情不得不被壓縮。最終將虛竹和段譽 ” 合並 ” 為同一個人,同樣地,王語嫣和夢姑也是同一個人。該版本也成為被 ” 魔改 ” 得最嚴重的一版《天龍八部》。

1999 年,張紀中代表中央電視臺,向金庸購買《笑傲江湖》的版權。他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回憶道,金庸先生當時回覆說:” 如果你們(指央視)按照拍《三國》《水滸》那樣拍我的戲,我就一塊錢給你吧?” 隨即以一元錢向央視授出了自己全部武俠小說的版權。張紀中還特別找了一枚尾號吉利的硬幣,用有機玻璃鑲嵌之後贈予金庸。

2001 年 3 月,央視版《笑傲江湖》正式播出,這也是中國大陸的第一部金庸劇。此時,TVB 版本已經在大陸觀眾心中處於極高的地位,對張紀中而言,他不僅要承載金庸的期望,也面臨著 ” 與前者相比較 ” 的壓力。

如今看來,當時的境況其實與現在並無二致。飾演令狐沖的李亞鵬,就遭到了觀眾的抨擊。開拍第 15 天時,原定的令狐沖扮演者邵兵因為 ” 耍大牌 ” 被張紀中換掉,李亞鵬被金庸註意到,進而 ” 臨危受命 “。李亞鵬回憶道,該劇播出後,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包括與曾出演過令狐沖的呂頌賢進行比較,導致他的心理壓力很大。

金庸也曾提到,在看片的時候自己是非常滿意的,也曾在慶播現場稱贊這是 ” 最貼近原著的一版 “。但後來他又在公開場合表示,” 包括最近中央電視臺的《笑傲江湖》我也不看,全套的 VCD 都放在家裡。為甚麼?編得不正宗。” 據金庸解釋,他只看了七八集後,感覺很好,但後來發現給他看的都是 ” 最好的 “,後面的改動太大,他不喜歡。

金庸嚴厲地對張紀中表達了對《笑傲江湖》改動的不滿。有了第一部的 ” 教訓 ” 之後,張紀中在此後拍攝金庸劇時,都更加註重 ” 還原 “。《射彫英雄傳》和《天龍八部》和之前的版本相比,改動都很小。

張紀中

知乎和豆瓣都有很多有關金庸劇的討論,大部分集中在一個話題,即 ” 為甚麼觀眾總認為內地的版本不如香港的版本?”

事實上,金庸先生曾經在內地版《射彫英雄傳》上映時,回答過這個問題。” 我到現在也不喜歡吃廣東的食物,為甚麼?因為我從小是吃上海菜、杭州菜長大的,你們當中很多人小時候吃的是山西刀削面、山東餃子,你們到現在還覺得它們好吃。從小習慣了,就覺得好。香港版《射彫英雄傳》中的翁美玲現在看一點也不覺得好,我覺得周迅很好,但很多人先入為主,還是覺得翁美玲好,也是這個原因。”

在新版本接連出現後,張紀中的版本被翻出來逐幀解讀,並得出 ” 被低估 ” 的結論。看起來,曾經被痛批的張紀中,卻在這個十年得到 ” 正名 “,或許是時代更迭的某種信號——每一代人心裡,都有一個最鐘情的版本,此後出現的,都不過記憶中的 ” 味道 “。

 

我們還需要翻拍金庸嗎?

除了 ” 珠玉在前 “,武俠劇的式微似乎也讓金庸劇的翻拍阻礙重重。

雲合數據顯示,2019 年各平臺播出的近 300 部網路劇中,武俠劇占比不足 3%。到了 2020 年,這一數據有所上升(8%),但仍與都市劇及當下較受矚目的懸疑劇有明顯差距。

近兩年來,以武術技巧和俠義精神為核心的武俠劇逐漸減少,諸如《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俠探簡不知》等 ” 新式武俠劇 ” 開始出現。這些武俠劇有其共同特點,就是在武俠的世界觀之外,融合了愛情、懸疑、玄幻等更被當下受眾所接受的新元素,從而完成了這一類型的轉變。

圖源官博

原有的武俠分類,在不斷被仙俠、玄幻等頻道分流。相比之下,武俠的敘事和能力等級體系,仍然建立在古代的現實之中,而仙俠玄幻的架空背景更為廣大,各種法術、能夠轉世的邏輯,也讓故事發展更為跌宕—— ” 三生三世 ” 的橋段反複在不同的仙俠劇中出現,觀眾依舊買賬。

但在仙俠劇構建的新世界裡,主角們要反抗的命題往往不來自外界,而是宿命和造化弄人,旅程由外向內。沒有反叛也就意味著沒有江湖味,” 俠 ” 也就此消失了。

金庸曾在 1994 年北大的演講中談起,中國封建王朝對俠有限制,因為俠本身有很大反叛性,使用武力來違犯封建王朝的法律。《韓非子》中說 ”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就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表達了這個觀點。在他看來,俠的定義是 ” 奮不顧身,拔刀相助 ” 這八個字,俠士主持正義,打抱不平。

金庸在北大演講

在新的時代,武俠好像失去了生長的土壤。毒眸曾在過往文章中提到,武俠劇的式微,背後是價值觀的變遷:在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是壓迫百姓的,所以才會有 ”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 的傳統武俠主題,但它顯然不符合當下的社會價值。

不僅武俠小說和武俠劇便少了,就連真正懂武俠的創作者,好像也越來越少了。

在過去的三十年,金庸劇是和一些名字深度綁定的,比如王天林、蕭笙和李添勝,甚至張紀中,他們是大都是 ” 金庸學家 “,對金庸的了解非常深刻。在對金庸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上,這些作品即使略作改動,也並不影嚮其內核的呈現。

李添勝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在十幾歲時,已經看過了金庸的所有作品,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到了 ” 幾乎可以背出所有內容 ” 的地步。這也是 TVB 放心將金庸劇全部交給他來監制的原因。

相比之下,近十年來金庸劇輾轉多人之手,”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缺了匠心精神,也再無 ” 金庸學家 “。

1983 版《天龍八部》第一集中,黃日華飾演的喬峰策馬自遠方而來,使出一招降龍十八掌,而後騰空而起,一代人心中的經典畫面就此誕生。

” 喬峰 ” 的降龍十八掌

如果去掉 ” 時代濾鏡 ” 來看,假得離譜的黃色激光特效,以及和原著 ” 毫不相幹 ” 的造型,現在看來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3:4 的畫面比例,粗糙的置景,和即使選擇 “720P 超清 ” 也很難拯救的畫質,都昭示著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鴻溝。

雖然那些懷念著過去版本的人,也未必會再次打開。但停留在觀眾記憶裡的,似乎總是這些版本的高光時刻。

沒有人希望金庸筆下江湖的影像就此被塵封在日漸蒙塵的 DVD 裡,但似乎也沒有人相信,會有更好的版本出現。

來源:毒眸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