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輪藏|經墜法隱,惟留奇巧在世間

轉輪藏

 文:方夜語   方待夜半聽君語 

轉輪藏,據傳始創於南朝梁代的雙林大士傅翕。《善慧大士錄》記載:

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執行不礙,謂之轉藏……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實始於此。

轉輪藏有何功德,《佛祖統紀》卷三十三雲:

梁傅大士,湣世人多故,不暇誦經,及不識字,乃於雙林道場,創轉輪藏,以奉經卷。其誓有曰:有三登吾藏門者,生生不失人身;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則與誦經其功正等;有能旋轉不計數者,所獲功德,即與讀誦一大藏經正等無異。

簡而言之,佛教典籍浩瀚如海,普通信眾或不識字,或無暇誦經,轉輪藏的發明,既可以儲存經書、造像,又可以弘揚佛法,吸引信眾,「聚諸經以歸三藏,使流通教典,盡載一輪,塵沙法門,同歸一揆。倘眾生信而揚之,則不須朝講暮習,於彈指頃刻間含受法要,心怡神悅,蕩釋諸苦」(南宋初宗澤《景德禪院新建藏殿記》)。

如此方便法門,且有大功德,轉輪藏創設之後即迅速風行大江南北,至唐時已頗不罕見,至宋時已廣豎於天下廟宇。元明之後,輪藏雖續有興建,然再也未能達到宋時的規糢。

如今,國內遺存的轉輪藏實物共有十例。按建造時代劃分,宋代四例,分別在河北正定隆興寺、四川江油雲岩寺、重慶大足石刻北山136窟和寶頂山毗盧道場窟;明代兩例,在北京智化寺和四川平武報恩寺;清代四例,在河北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北京雍和宮、北京頤和園、山西五臺山塔院寺。

一、正定隆興寺轉輪藏

正定隆興寺的轉輪藏是現存最早的輪藏實例。

此轉輪藏外觀似下簷八角形、上簷圓形的重簷亭子,中設木軸——即藏軸,底部以鐵鑄藏針承托整個輪藏的重量,安放在位於藏坑正中的石砧內,上部由搭於藏殿梁架上的「井」字形框架固定,整個轉輪藏可繞藏軸轉動。

關於此轉輪藏具體介紹可見之前文章:隆興寺筆記|扶輪轉藏,已無經卷慰平生。

▲隆興寺轉輪藏舊影

二、四川江油雲岩寺飛天藏

這是國內另一處宋代轉輪藏,據《江油縣志》載:「飛天藏在竇圌山。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至正(1341-1368)重葺;明季兵火,唯此獨存。」此轉輪藏並非佛家所用,而是道教輪藏。

飛天藏外觀如八角木塔,中設軸,下裝鐵鑄軸承,人推可以運轉。八稜四層,除按一般轉輪經藏的形制建造外,上部還有精美的天宮樓閣,下簷、平座處鬥拱制作異常精巧,華板上的木彫花卉、上下簷及八面板壁上的木彫人物極為生動,其餘如闌額、鏤空牙帳、副階簷柱上的瀝粉彩繪也是典雅富麗。

▲飛天藏內部構造(俞莉娜攝)

飛天藏內部不設經匣,而施以道教木彫人像,使其成為道教仿轉輪藏而制作 的「八方星官神靈的飛輪周天藏」,亦稱「星辰車」。

▲飛天藏身木彫道教神像(現藏李白紀念館)

三、重慶大足北山轉輪經藏

轉輪經藏窟,鑿造於北山佛灣中部,編號為第136號,是一個平頂長方形大窟。窟高4米,寬4.7米,深7米。

窟內正中石彫一座轉輪經藏,由地及頂,立於窟之中央,雖有軸但不能轉動,形似八面中心柱。整體上分為藏座、藏身、天宮樓閣三個部分。藏座刻一須彌山,蟠龍伸展自若,作戲珠狀。

藏身下部為蓮花形臺座,蓮臺側面彫刻一欄桿,其上攀爬十餘位天真爛漫的童子。

在其上彫刻八條龍柱,龍柱之間皆鏤空,窟外的光線可通過其間照射到窟後壁造像。龍柱上方為天宮樓閣,亦為八面,其內彫刻亭、塔等建築。

四、重慶大足寶頂山毗盧道場窟

毗盧道場窟位於寶頂山,窟室正壁中央有一石刻轉輪藏。不過,此處與北山第136號完整的轉輪經藏相比較,寶頂山的營建者將此處設計為僅現一半,另一半隱沒於後壁之中。

這處高5.4米的轉輪經藏,以須彌山為基座,中有香水海,護藏的龍和力士。其上依次為蓮座、平座、藏身、藏簷、平座、天宮樓閣等,樓閣之上即是窟頂。

此轉輪藏因只彫一半,龍柱四根,柱上飛龍昂首纏繞。藏身正面彫毗盧遮那佛,頭戴花冠,口中射出兩道毫光,雙手結智拳印。

五、北京智化寺轉輪藏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轉輪藏在寺內藏殿之內,彫造精美。

藏座為八角須彌座,每層彫琢紋飾為卷草、蓮瓣,束腰處彫二龍戲珠紋飾;地簷上刻佛八寶。此一轉輪藏僅具形式,並無藏針,石制底座無法轉動。

藏身為金絲楠木的藏經櫃。每面各有上下九排五列藏經屜,八面總計三百六十個。

頂部彫有精美的數層蓮座,一尊毗盧遮那佛,面東而坐。頂部為曼荼羅藻井。

六、四川平武報恩寺轉輪藏

四川平武報恩寺華嚴藏殿轉輪藏建造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轉輪藏自地面起通高11米有餘,直徑7米有餘。楠木質。橫截面八角形,外觀八稜四層,明三層暗四層,實際為七層,逐層向內遞收,下大上小,形似一座淩空托起的七級佛塔。

此轉輪藏屬於整體轉動式輪藏,主要由藏軸、藏針、梁枋框架、板壁和天宮樓閣構成,天宮樓閣採用鏤空彫刻,玲瓏剔透,工藝精湛。

七、北京雍和宮轉輪藏

雍和宮轉輪藏在永康閣內,兩層木制八角攢尖底樓道,前有佛家八寶供奉。

據稱,轉輪藏下有圓形土坑,坑內有插在軸槽內鐵柱,上承藏軸,則此轉輪藏亦為整體可轉動的形制。

八、北京頤和園轉輪藏

頤和園內萬壽山之前,有為帝後禮佛誦經之處,正殿為兩層樓閣,以轉輪藏為額。兩側各有雙層八角形配亭,亭內各有一轉輪藏。

▲圖源@頤和吳老

兩亭內有地坑,「鐵鵝臺桶子」承藏軸,輪藏可轉動。外部形態為下層一層,上層三層,八方亭式,逐層收分。

▲圖源@頤和吳老

九、河北承德須彌福壽之廟轉輪藏

▲圖源見水印

承德須彌福壽之廟,亦有一轉輪藏,三層八面樓閣。據稱下有地坑,則為可轉動的一類。

十、五臺山塔院寺轉輪藏

五臺山塔院寺藏經閣中有一華藏世界轉輪藏,形制極為特殊。

此轉輪藏八角三十三層,高約十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層周長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層周長二丈二尺,每層上面有若幹小格,放置經書。底裝轉盤,推之可動。閣內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層樓內放經書櫃。

此轉輪藏有稱為明代憨山大師所建,但研究者多將其歸入清代轉輪藏之列。

▲圖源@老豬的碎碎念

以上為國內宋、明、清所遺存的十處轉輪藏,既有傳統的木制轉輪藏,也有石刻轉輪藏。木制轉輪藏中,只有智化寺一例無法轉動。

介紹過這些幸存者之外,另附帶介紹兩例已消失但有影像存世的轉輪藏:

重慶合川淨果寺南宋轉輪經藏

從舊影看,此轉輪藏藏座下有「鐵鵝臺桶子」,上有銘文,「大宋已醜乾道五年(1169)十月二日甲申建立」。藏身為八角重簷亭閣,外槽柱纏龍。藏蓋上有天宮樓道,與法式相合。

▲圖源@魚雁江南

據龔廷萬《合川淨果寺南宋轉輪經藏》一文記載,此轉輪藏在「四清」運動時被當地公社拆掉為當地小學校做了桌凳。

北京普度寺轉輪藏

普度寺,位於北京東城區南池子大街東側,明代為皇城東苑中之重華宮。明末被毀,清初改建為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府第。多爾袞死後追奪王爵,王府上繳。康熙三十三年(1694)將其南部改建為鍛匹庫,北部改建為瑪哈噶喇廟。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改名普度寺。現寺院僅存山門和主殿慈濟殿。

▲《雍和宮導觀所刊物》中的普度寺轉輪藏

慈濟殿前有抱廈,抱廈東南角有一石砌圓坑,正是轉輪藏藏坑,藏坑周圍一圈石彫。

▲圖源見水印

從舊影看,此輪藏藏座下有諸天神像承托。藏身為重簷亭閣,上簷圓形,下簷八角。外槽柱纏龍。每面各有一門,門前供木刻貼金小長壽佛一尊。藏蓋頂部有天宮樓閣,富麗堂皇。

據說普度寺這一轉輪藏後收藏於雍和宮,卻不知尚存否。

▲日本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攝於1940年左右,圖源@失重的梁柱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