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計白當黑
《三國演義》中,關羽手握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故事中頻頻亮相,製造話題,成就了「 武聖 」的美名。就連《水滸傳》中,「 天勇星 」關勝自詡關羽後人,以擅使青龍偃月刀為榮。表面上看,人和刀融為一體,實質上關羽真的用過這把大刀嗎?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刀的神話
《三國演義》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中,「 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這把刀伴隨關羽的一生。 「 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 」,成為關羽的標準形象。
在青龍偃月刀的助力下,關羽溫酒斬華雄、隻身斬顏良、官渡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眾多名將死於青龍偃月刀下。憑藉卓越的戰功,關羽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而青龍偃月刀在關羽知名度提升之後,有了「 關刀 」的外號,形成了獨特的「 關刀文化 」。一人一刀的神話,為後世留下了充足的談資。
唐代環首刀
漢將用漢刀
關羽用的什麼刀,是由所處時代決定的。兩漢時期,首次使用了大規模騎兵作戰。短兵相接之際,士兵迫切需要一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環首刀應運而生。這種刀單面開鋒,厚脊直刃,因有圓環狀刀柄而得名。
環首刀始於戰國,盛於漢唐。它經歷冶金、淬火、研磨、複合鍛造等工藝。環首刀的刀莖分為通莖式、偏莖式、中莖式和寬莖式等4種。由於蒙古馬平均肩高128.4mm,環首刀的長度一般在90至100cm之間。
據《居延漢簡》記載:環首刀「 視白堅未至鋒三分所而絕,此天下利善劍也。又視之身中生如黍粟狀,利劍也,加以善。 」「 白堅 」和「 黍粟 」說的是刀在淬火過程中產生了馬氏體組織。有了淬火的加持,環首刀刃部鋒利,脊部堅韌,在格鬥中不易卷刃折斷。
1974年,在山東臨沂蒼山出土東漢的環首刀
山東蒼山曾出土過一把長刀,全長111.5cm,刀身銘文:「 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孫 」。 「 卅涑 」是指「 三十煉 」,說明兩漢已經有成熟的「 百煉鋼 」技術。經檢測,這把刀含碳量控制在0.6-0.7%之間。曹操曾下令製作5把百煉刀,3把送給3個兒子,2把留著自用。
打量環首刀的外形,顯然和青龍偃月刀格格不入。事實上,關羽確實有過配刀。南朝學者陶弘景在《刀劍錄》透露:「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 」也就是說關羽愛刀如命,曾親自採鐵監造,製作2把「 萬人 」刀,敗走麥城後,他寧願將刀投入水中,也不願將刀留給敵人。從文獻資料可以推斷,關羽鍛造的刀很可能是環首刀。
陳壽在《三國志》記述:關羽「 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 」。當時關羽用的應該是漢軍常用的矛。其他雜史筆記也未見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的痕跡。綜上所述,漢末三國未出現青龍偃月刀這樣的長柄兵器。去除演義的濾鏡,關羽和青龍偃月刀是個美好的誤會。
漢代的青銅矛、鐵矛
青龍偃月刀的由來
事實上,青龍偃月刀是典型的宋刀。北宋兵書《武經總要》列舉了「 刀八色 」,偃月刀就是其中之一。此刀「 刃前銳利,刀後斜闊,長柄,柄末端有鐏 」。偃月刀因刀身鑲有蟠龍吞月的圖案,故此得名「 青龍偃月刀 」。
偃月刀屬於重型兵器,劈砍威力巨大,只是製作成本高,且形製過於笨重,不利於推廣。時至明朝,宋朝「 刀八色 」,只有四種留存。 《武備志》記載:「 即長刀、短刀、鉤鑲刀、僵月刀,後一種以之操刀,示雄風,實不可施於陣也。 」表明青龍偃月刀只在操習上現身,不宜於戰鬥搏殺。
清武舉人選拔
明清時期,青龍偃月刀登上了武舉的舞台。萬曆年間,開設「 將材 」武舉,青龍偃月刀是「 初場 」中「 刀 」科的必考項目,整把刀重達120斤。 「 刀 」科考驗的是考生刀術是否精湛,擇優錄取「 術 」和「 力 」俱佳者。崇禎四年(1631年)武舉會試中,考生王來聘和徐彥琦「 能運百斤大刀 」。
清朝時,武舉同樣少不了青龍偃月刀。大刀的重量分為120斤、100斤和80斤等三號。應試者自選刀號,完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花舞等動作,所有動作必須一次完成。由此可見,青龍偃月刀「 中看不中用 」,揮舞此刀靠的是力量而非技巧。
《通鑑綱目》,書名,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
人刀合一
出現宋刀配漢將的怪現象,必定事出有因。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通鑑綱目》中確立了「 尊劉抑曹 」的史學觀。關羽以匡扶漢室、忠君勇武的形象,贏得了儒家的青睞,取得了與「 文聖 」孔子並列的「 武聖 」地位。
在儒家的影響下,歷代帝王掀起一股造神運動。隋朝時,文帝下令修建玉泉寺,關羽晉身為護法伽藍尊者。到唐朝,肅宗將關羽列為孔子的從祀,列入皇家祭典的殿堂。進入宋朝,徽宗在21年間先後追封關羽「 忠惠公 」、「 崇寧真君 」、「 昭烈武安王 」、「 義勇武安王 」等封號。
元朝建立後,文宗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封關羽為 」壯繆義勇顯靈武安英濟王「 。時至明朝,關羽的祭祀由 」從祀「 升級為 」專祀「 。明亡清興,當權者進一步提升關羽的地位,封他為「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賞宣德關聖大帝 」。
關羽 周倉
隨著關羽地位的提升,他的形像也在轉變。宋金時期,文學家元好問在《續夷堅志》中提到,濟源關公廟中,關羽手持的就是一把大刀。而北宋末期的一副畫像中,關羽身後的周倉手中舉的是一把介於屈刀和偃月刀之間的長柄大刀。
元初學者郝經將長刀、赤兔馬和關羽相互捆綁,關羽的形像從此定型。元末明初,文學巨著《三國演義》問世。作者羅貫中刻意強化關羽的武聖形象。關羽揮舞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豪氣蓋世,給讀者留了深刻印象。伴隨著《三國演義》影響力的擴大,青龍偃月刀穿越到漢朝,成了關羽的標配。有了官方的認證、戲劇的推廣和小說的普及,青龍偃月刀和關羽達到了人刀合一的境界。
毛宗崗父子的《三國志演義》
明末清初學者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點評:關羽「 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明朝文獻學家王圻在《三才圖會·器用》稱讚:「 關王偃月刀,刀勢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當現實和夢想交織,「 名將第一 」和「 刀類第一 」強強結合,封建統治者、傳統文人和普通百姓各取所需,塑造出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形象。
參考資料:
【1】李 長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背後的秘密》
【2】陳 偉 《青龍偃月刀與刀文化》
【3】秦延景 《漢魂唐魄:細說環首刀》
【4】宋 傑 王雙源 《關羽形象的生成演化與影響因素》
【5】李建軍 《明代的武舉制度》
【6】馬明達 《清代的武舉制度》
來源 歷史D學堂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