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曈小曈
二戰後,實力萎縮的英國人放棄對巴勒斯坦的管制。根據聯合國分治安排,讓巴勒斯坦區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立國。但是,阿拉伯人要把猶太人都趕到海裡去。一方求生存,一方求消滅,這註定是死局。
中東戰爭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以色列越打越大,越打越強。另外一方呢,一掐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皮。所謂巴勒斯坦難民,就是當地的阿拉伯人在一次一次的主動挑釁後挨揍的後果。
接納這些穆斯林難民的,都是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他們的奇幻之旅,完全可以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
~約旦篇~
約旦離得最近,本是同根生,自然成為巴勒斯坦難民的首選。
約旦國王侯賽因被稱為聖裔家族,原本是巴勒斯坦人的保護者,巴解組織最初於1964年創始於約旦,侯賽因國王不僅提供資金,還在約旦境內為巴解組織設定訓練基地。巴解組織以約旦為根據地,建立自治特區,不斷向以色列發起進攻,導致以色列經常性的報複性襲擊,約旦成為被殃及的池魚。
因為怨恨侯賽因國王對巴解活動的限制,1967年巴解組織策劃了對侯賽因的刺殺,以取得對約旦的統治權。侯賽因被保鏢救下,僥幸活命。因此約旦與巴解產生嚴重沖突。
巴解組織並不理會侯賽因國王的打擊,他們不僅在約以邊界附近繼續展開游擊戰,而且還在國際上頻繁制造恐怖主義活動,巴解組織中的「人陣」成為全世界恐怖組織的帶頭大哥。 1970年9月初,巴解組織劫持了五架民航客機,其中有三架強行降落約旦的軍用機場,恐怖分子最後把飛機炸毀。
劫機事件令約旦政府在國際上聲譽掃地,埋藏許久的矛盾終於激化。約旦政府軍於9月17日向巴解游擊隊發動了大規糢進攻,並在難民營裡大開殺戒。這個月份在約旦歷史上稱為「黑色九月」。
大批巴勒斯坦難民被逐出約旦,去哪裡呢?旁邊還有好幾個國家,先說埃及。
~埃及篇~
被約旦驅逐的很多巴勒斯坦人跑到了埃及。他們支持埃及與以色列開戰,但並不考慮埃及人的想法。
在埃及總統薩達特為了實現中東和平準備與以色列和談之際,巴勒斯坦人與埃及境內的反對派穆斯林兄弟會聯手,合夥反對埃及政府,薩達特總統作為政治強人,毫不留情地驅逐了巴解組織的頭領阿拉法特。
薩達特於是成為宗教極端分子的眼中釘,但他沒有侯賽因國王的好運氣。
1981年10月6日,深受埃及人擁戴的薩達特總統在閱兵式上被穆斯林兄弟會刺殺,滯留在埃及境內的許多巴勒斯坦難民上街慶祝歡天喜地。這引起了薩達特繼任者穆巴拉克的極度警惕,想想約旦國王和薩達特的遭遇,這完全是引狼入室啊,穆巴拉克果斷的對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了清洗。
~黎巴嫩篇~
約旦不歡迎,埃及不歡迎,發達的黎巴嫩成了接盤俠。
黎巴嫩原本是中東最富庶最穩定的國家,首都貝魯特號稱「東方小巴黎」,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黎巴嫩人口一半是基督徒,一半是穆斯林,雙方共同設計了彼此妥協、平衡權力的政治制度,基本照顧到了所有教派的利益,因此相當長時間之內各民族宗教雖有摩擦,總體還算和平共處。
巴勒斯坦難民的到來,打破了脆弱的政治平衡。眾所周知,穆斯林是宗教認同超越國家認同。黎巴嫩穆斯林群體自然歡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來壯大伊斯蘭的實力。黎巴嫩自身二百多萬人口,卻累計收留了40多萬巴勒斯坦難民,這些人在黎巴嫩南部聚居,形成了和在約旦一樣的、事實上的「國中之國」。
巴勒斯坦難民隔三岔五在黎巴嫩境內向以色列發動襲擊,導致以色列的報複,連累黎巴嫩當地人跟著遭秧。當然事情不止於此,1972年9月5日,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慕尼黑奧運血案,巴解組織中的極端派槍殺了參加奧運會的多名以色列運動員。以色列為了報複,出兵黎巴嫩南部,進攻恐怖事件的主謀—-巴解組織游擊隊。
巴解組織繼續以黎巴嫩為基地不斷襲擊以色列,1982年以色列出兵黎巴嫩,趕走了阿拉法特,然後撤兵。黎巴嫩人選舉長槍黨領袖貝希爾·傑馬耶勒傑為總統,不久,這位年僅34歲的黎巴嫩總統在長槍黨總部被炸彈炸死,據說這次謀殺與巴解組織有關(後來證實是敘利亞特工),長槍黨民兵武裝對巴解組織藏身的薩布拉—夏蒂拉難民營搜查,約殺死一千人,史稱「貝魯特大屠殺」。
巴勒斯坦難民在黎巴嫩大肆活動,建立國中之國,導致黎巴嫩國內脆弱的政治生態失衡,最後導致了基督教群體與伊斯蘭勢力的強烈沖突。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各派武裝經多次交戰,基本形成了由敘利亞占領的北部地區、由基督教控制的海岸地區和由巴解武裝控制的南部地區的割據局面。戰爭一直持續至1990年,黎巴嫩由昔日中東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變成今日滿目瘡痍的失敗國家。
~敘利亞篇~
敘利亞從態度上對巴勒斯坦難民相當友好,但阿薩德知道巴勒斯坦兄弟們的德性,就沒有讓他們入境。隨著巴勒斯坦勢力在黎巴嫩的活躍,阿薩德擔心巴勒斯坦遜尼派穆斯林威脅敘利亞的阿拉維派統治,就坐不住了。
1987年2月,黎巴嫩的什葉派阿邁勒民兵在敘利亞的支持下,包圍了薩布拉、夏蒂拉等多處巴勒斯坦難民營,用重炮、坦克轟擊難民營,造成數萬人傷亡,死傷規糢是前面的「貝魯特大屠殺」很多倍。
這可以算是巴勒斯坦難民遇到的最慘重的打擊,但奇怪的是,巴勒斯坦人一直大力宣傳1982年的千把人損失,抨擊以色列和長槍黨民兵,卻從來不敢開罵阿邁勒民兵,更不要說敘利亞了。
這證明了二點,在巴勒斯坦難民眼裡,穆斯林民兵比以色列軍隊恐怖得多;而在穆斯林兄弟眼裡,巴勒斯坦難民的折騰水平早就超出容忍界限。
~科威特篇~
科威特是個小國,也是個富裕的產油國,本土人口只有六十萬,但他們慷慨接納了很多巴勒斯坦難民。當時,流亡各國的巴勒斯坦難民在科威特生活最富足。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居留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對曾經熱情接納他們的科威特人反咬一口,反去幫助伊拉克入侵者。
薩達姆失敗後,憤怒的科威特人將與伊拉克合作的巴勒斯坦人處以重刑,並把其他數萬名巴勒斯坦人驅逐出境。
小結
巴勒斯坦是地名。
巴勒斯坦人其實包括居住在該區域的所有人,包括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所謂巴勒斯坦難民,精確描述應該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穆斯林)難民」。
這些穆斯林難民主要分散到了周圍的阿拉伯國家,約旦、埃及、黎巴嫩、突尼斯,……,他們就象一股革命洪流,流到哪裡,哪裡就開始動蕩。
對比之下,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依然有十多萬阿拉伯穆斯林選擇留在以色列,通過幾代的繁衍,現在以色列的九百萬人口中,約有20%是阿拉伯穆斯林。這些以色列的阿拉伯穆斯林,他們的生活遠比跑到阿拉伯世界的兄弟安定而富裕。
穆斯林能夠在以色列生活,並且過上好日子,而猶太人無法在伊斯蘭世界生存,這正是理解巴以沖突的關鍵。
來源 歷史之曈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