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敏敏
清真的詞,是真好。
詞史給了周邦彥一個這樣的評價:
南北兩宋,得詞之大成者,惟清真一人而已。
只是太多人記得「纖指破新橙」的香豔,卻很少會想到,清真也曾在新舊黨爭的漩渦裡浮沉,銷磨了一生。
生平事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仁宗嘉祐元年(西曆1056年)一歲
周邦彥出生於錢塘。
是年歐陽修四十九歲,王安石三十五歲,蘇軾二十歲,黃庭堅十一歲,秦觀七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歲
蘇軾考中進士。
嘉祐三年(1058年)三歲
六月,歐陽修知開封府。
嘉祐四年(1059年)四歲
自去年以來,雨雪不止,民眾饑寒交迫。
嘉祐五年(1060年)五歲
三月,蝗災和水災並行。
嘉祐六年(1061年)六歲
七月,泗州淮水澇災。
嘉祐七年(1062年)七歲
五月,包拯卒。
嘉祐八年(1063年)八歲
三月,仁宗卒,英宗立。賀鑄生。周邦彥叔父周邠登進士第。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九歲
是年,畿內、送、亳、陳、許、汝、蔡、唐、潁、曹、濮、濟、單、濠、泗、廬、壽、楚、杭諸州大水災。
治平四年(1067年)十二歲
正月,英宗卒,神宗立。黃庭堅考中進士,為葉縣尉。
熙寧二年(1069年)十四歲
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大刀闊斧主持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
熙寧三年(1070年)十五歲
王安石拜相。
- 一個擺攤小販的悲劇:白居易詩歌《賣炭翁》裡的經濟學
- 穿不上又脫不下的男裝——讀《再生緣》
- 戰爭發生後我們如何生存?
- 揭祕富人的末日基地,花1.4億建造地下14層…身價超過700萬的人才能入住
- 「十月驚奇」四大可能都與中國有關,墨菲定律魔咒必將再次顯靈?
熙寧四年(1071年)十六歲
歐陽修提前退休。蘇軾貶杭州通判。
熙寧六年(1073年)十八歲
周邦彥叔父周邠任錢塘縣令。
熙寧七年(1074年)十九歲
四月,王安石罷相,知江寧府。韓絳、呂惠卿執政,新法仍在推行。十月,蘇軾自杭州移知密州。
熙寧八年(1075年)二十歲
二月,王安石復相位。期間,革新派和保守派鬥爭不斷,而革新派內部,王安石和呂惠卿也有矛盾。
熙寧九年(1076年)二十一歲
十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判江寧府。
元豐二年(1079年)二十四歲
周邦彥入京都,入太學外捨生,其兄弟周邦式中進士。
蘇軾人生中的烏台詩案爆發。
元豐三年(1080年)二十五歲
周邦彥入太學外捨生。是年,王安石封荊國公。
元豐四年(1081年)二十六歲
周邦彥入太學外捨生。叔父周邠於四月知溧水(今江蘇省境內)。蘇軾在黃州,始營雪堂於東坡,自號東坡先生。
元豐五年(1082年)二十七歲
周邦彥入太學外捨生。
元豐六年(1083年)二十八歲
七月,周邦彥獻《汴都賦》,歌頌新法,因而大獲賞識,從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被任為太學正。
元豐七年(1084年)二十九歲
四月,蘇軾自黃州移汝州。李清照生。
周邦彥任太學正,作詩《薛侯馬》並序。
元豐八年(1085年)三十歲
三月,神宗去世,哲宗繼位。哲宗年幼,由神宗母親宣仁太后聽政,太后啟用保守派,放逐革新派。
周邦彥在太學正任上。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三十一歲
周邦彥仍任太學正,作《蘇幕遮》。
【蘇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四月,王安石卒。六月,呂惠卿落職。九月,司馬光卒。蘇軾自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秦觀除祕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官。賀鑄由蘇軾薦,由武官轉文職,為承事郎。
元祐二年(1087年)三十二歲
正月,朝廷禁科舉考試用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字說》。革新派大受打擊,其中也包括周邦彥。
二月末,周邦彥攜家人回杭,三月,出任廬州(今安徽合肥縣)教授。是年作有《元夕》、《友議帖》、《宴清都》。
【元夕】
翠華臨闕巷無人,曼衍魚龍觸眼新。羽蝶低昂萬人醉,木山采錯九城春。閒坊厭聽粻煌鼓,曉漏猶飛轣轆塵。誰解招邀狂處士,摻撾驚倒坐中賓。
【宴清都 中呂】
地僻無鐘鼓。殘燈滅,夜長人倦難度。寒吹斷梗,風翻暗雪,灑窗填戶。賓鴻謾說傳書,算過盡、千儔萬侶。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極須賦。
淒涼病損文園,徽弦乍拂,音韻先苦。淮山夜月,金城暮草,夢魂飛去。秋霜半入清鏡,嘆帶眼、都移舊處。更久長、不見文君,歸時認否。
元祐三年(1088年)三十三歲
周邦彥在廬州(今安徽合肥縣)教授任上。
元祐四年(1089年)三十四歲
周邦彥在廬州(今安徽合肥縣)教授任上。秋間赴荊州(今湖北江陵市),行前祖帳,作有《玉樓春》。
【玉樓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藉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余黏地絮。
元祐五年(1090年)三十五歲
周邦彥在荊州(今湖北江陵市)任類似教授之職。作《少年游》、《掃花游》、《虞美人》。
【少年游 黃鐘】
南都石黛掃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 而今麗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舊賞園林,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
【點絳唇 仙呂】
台上披襟,快風一瞬收殘雨。柳絲輕舉。蛛網黏飛絮。 極目平蕪,應是春歸處。愁凝貯。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
【掃花游】
曉陰翳日,正霧靄煙橫,遠迷平楚。暗黃萬縷。聽鳴禽按曲,小腰欲舞。細繞回堤,駐馬河橋避雨。信流去。想一葉怨題,今在何處。 春事能幾許。任占地持杯,掃花尋路。淚珠濺俎。嘆將愁度日,病傷幽素。恨入金徽,見說文君更苦。黯凝貯。掩重關、遍城鐘鼓。
【虞美人】
廉纖小雨池塘遍。細點看萍面。一雙燕子守朱門。比似尋常時候、易黃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細作更闌語。相將羈思亂如雲。又是一窗燈影、兩愁人。
元祐六年(1091年)三十六歲
周邦彥在荊州(今湖北江陵市)任類似教授之職。蘇軾還京,旋知潁州。
元祐七年(1092年)三十七歲
周邦彥在荊州(今湖北江陵市)任類似教授之職。是年寫有《風流子》、《玉樓春》、《瑣窗寒》。
【風流子】
楓林凋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將歸。望一川暝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酒醒後,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綺羅香減,牽起餘悲。 亭皋分襟地,難拚處,偏是掩面牽衣。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想寄恨書中,銀鉤空滿;斷腸聲裡,玉筯還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玉樓春 大石第二】
大堤花豔驚郎目。秀色穠華看不足。休將寶瑟寫幽懷,座上有人能顧曲。 平波落照涵㰝玉。畫舸亭亭浮淡淥。臨分何以祝深情,只有別離三萬斛。
【瑣窗寒 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元祐八年(1093年)三十八歲
周邦彥在溧水縣任上。九月,高太后卒,哲宗親征,復新法。是年寫有《隔浦蓮近》、《滿庭芳》。
【隔浦蓮近拍 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作】
新篁搖動翠葆,曲徑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驚飛鳥。濃靄迷岸草。蛙聲鬧,驟雨鳴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處,簾花檐影顛倒。綸巾羽扇,困臥北窗清曉。屏裡吳山夢自到。驚覺,依然身在江表。
【滿庭芳 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紹聖元年(1094年)三十九歲
四月,哲宗改年號為「紹聖」。周邦彥在溧水縣任上。是年寫有《鶴沖天》、《醜奴兒》、《品令》。
【鶴沖天】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台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 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
【鶴沖天】
白角簟,碧紗廚。梅雨乍晴初。謝家池畔正清虛。香散嫩芙蕖。 日流金,風解慍。一弄素琴歌舞。慢搖紈扇訴花箋。吟待晚涼天。
【品令 商調梅花】
夜闌人靜。月痕寄、梅梢疏影。簾外曲角欄干近。舊攜手處,花發霧寒成陣。 應是不禁愁與恨。縱相逢難問。黛眉曾把春衫印。後期無定。斷腸香銷盡。
紹聖二年(1095年)四十歲
周邦彥仍在溧水縣任上。冬,還京命下。是年寫有《花犯》、《玉燭新》。
【花犯 小石梅花】
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淨洗鉛華,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相將見、脆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裡。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玉燭新 雙調梅花】
溪源新臘後。見數朵江梅,剪裁初就。暈酥砌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輕漏。前村昨夜,想弄月、黃昏時候。孤岸峭,疏影橫斜,濃香暗沾襟袖。 尊前賦與多材,問嶺外風光,故人知否。壽陽謾斗。終不似,照水一枝清瘦。風嬌雨秀。好亂插、繁花盈首。須信道,羌管無情,看看又奏。
紹聖三年(1096年)四十一歲
二月,周邦彥溧水任滿,離開前重返荊州一游。作《插竹亭記》、《綺繚怨》、《楚平王廟》、《竹城》。
【綺寮怨】
上馬人扶殘醉,曉風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楊裡、乍見津亭。當時曾題敗壁,蛛絲罩、淡墨苔暈青。念去來、歲月如流,徘徊久、嘆息愁思盈。 去去倦尋路程。江陵舊事,何曾再問楊瓊。舊曲淒清。斂愁黛、與誰聽。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關情。何須渭城。歌聲未盡處,先淚零。
【渡江雲 晴嵐低楚甸】
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爭作妍華。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竹城】
竹城何檀欒,屬翠分雉堞。王封盡四塹,同有歲寒節。
紹聖四年(1097年)四十二歲
周邦彥被召還京,抵汴京數次,疑先為太官令,旋遷為國子監主簿,在此數年。是年作《浣溪沙》、《天啟惠酥》、《瑞龍吟》、《應天長》、《垂絲釣》、《玲瓏四犯》等。
【天啟惠酥 其一】
金城良牸不當車,特為人間作好酥。餘湩尚供肥犢子,小奩先入太官廚。
鄴中鹿尾空名目,吳地蓴羹謾僻迂。欲比君家好兄弟,不知誰可作醍醐。
【天啟惠酥 其二】
淺黃拂拂小鵝雛,色好從來說雍酥。花草偏宜女兒手,緘封枉入野人廚。
細塗麥餅珍無敵,雜煉豬肪術最迂。臠肉便知全鼎味,它時不用識醍醐。
【瑞龍吟 大石春景】
章台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因念個人痴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裡,同時歌舞。唯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台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事與孤鴻去。探春儘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
【玲瓏四犯 大石】
穠李夭桃,是舊日潘郎,親試春豔。自別河陽,長負露房煙臉。憔悴鬢點吳霜,念想夢魂飛亂。嘆畫闌玉砌都換。才始有緣重見。 夜深偷展香羅薦。暗窗前、醉眠蔥蒨。浮花浪蕊都相識,誰更曾抬眼。休問舊色舊香,但認取、芳心一點。又片時一陣,風雨惡,吹分散。
元符元年(1098年)四十三歲
六月十八日,哲宗在崇政殿召見周邦彥,命重進《汴都賦》,出任祕書省正字。
元符二年(1099年)四十四歲
周邦彥在汴京任祕書省正字。
元符三年(1100年)四十五歲
正月,哲宗卒, 弟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徽宗。神宗皇后向氏以皇太后身分權同聽政,再次打擊革新派,扶持保守派。秦觀被召回京城,自雷州行至藤州時中暑而亡。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四十六歲
正月,皇太后向氏卒,徽宗親政,扶持革新派。舊黨又被召回。蘇軾北歸途中卒於常州。
春,周邦彥告假南歸,至睦州(今浙江建德縣)客居,作有《睦州建德縣清理堂記》、《敕賜唐二高僧師號記》、《一寸金》。
【一寸金 小石江路】
州夾蒼崖,下枕江山是城郭。望海霞接日,紅翻水面,晴風吹草,青搖山腳。波暖鳧鷖作。沙痕退、夜潮正落。疏林外、一點炊煙,渡口參差正寥廓。 自嘆勞生,經年何事,京華信漂泊。念渚蒲汀柳,空歸閒夢,風輪雨楫,終辜前約。情景牽心眼,流連處、利名易薄。回頭謝、冶葉倡條,便入漁釣樂。
崇寧元年(1102年)四十七歲
宋徽宗改年號為「崇寧」。周邦彥任校書郎。與建陽人游酢在京師交遊,作《游定夫見過晡飯既去燭下目昏不能閱書感而賦》。
【游定夫見過晡飯既去燭下目昏不能閱書感而賦】
菸草裡門秋,暮氣幽人宅。遙知金輪升,戶牖粲虛白。風驅雲將來,市聲落幾格。連曹屬解鞚,一飯已掃跡。余羶未潔鼎,傲鼠已出額。銅英洗病眼,烏舄畏斷冊。已為兒輩翁,茲事豈不迫。昔見羨門生,童子身三尺。捐家問道要,顓聲不好劇。頗觀鳥跡書,保氣如保璧。貪餌投禍羅,煎絲廢前績。上慚玄元教,溘死有餘責。濁鏡在兩眸,看朱忽成碧。當時方瞳叟,變滅雲霧隔。肝勞憂久個,瞑坐救昏幕。尚須文字間,侵盡百年客。非圖矚秋毫,所要分菽麥。
崇寧二年(1103年)四十八歲
周邦彥任校書郎。岳飛生。
崇寧三年(1104年)四十九歲
周邦彥校書郎任滿,乞假南歸,曾游越州,作《二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諸剎風作不能前》和《次韻周朝宗六月十日泛湖五首》、《驀山溪》。返京後,遷考功員外郎。
【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諸剎風作不能前】
青山定厭俗人游,蘿帳雲屏到即收。更欲凌波訪幽剎,疾風已戒早回舟。
【驀山溪】
湖平春水,菱荇縈船尾。空翠入衣襟,拊輕桹、游魚驚避。晚來潮上,迤邐沒沙痕,山四倚。雲漸起。鳥度屏風裡。 周郎逸興,黃帽侵雲水。落日媚滄洲,泛一棹、夷猶未已。玉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個甚,煙霧底。獨愛蓴羹美。
崇寧四年(1105年)五十歲
周邦彥任考功員外郎。八月,朝廷設立大晟樂府。十二月,於蘇州設應奉局,命朱勔總花石綱事。朱藉此貪污勒索,成為方臘起義的導火線。是年章惇、黃庭堅卒。
崇寧五年(1106年)五十一歲
周邦彥任考功員外郎。
大觀元年(1107年)五十二歲
周邦彥任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
大觀二年(1108年)五十三歲
周邦彥任衛尉、宗正少卿。
大觀三年(1109年)五十四歲
周邦彥任衛尉、宗正少卿。上年冬至是年夏,曾乞假南歸,作《點絳唇》。
【點絳唇】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憑仗桃根,說與淒涼意。愁無際。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
議禮局成《吉禮》二百三十卷,《祭服制度》十六卷。
大觀四年(1110年)五十五歲
周邦彥任衛尉、宗正少卿。因完成禮書兩種,轉兩官。晏幾道卒。
政和元年(1111年)五十六歲
周邦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徽宗欲使華禮書,留之,遷衙衛卿。是年作《下帷齋》。
【下帷齋】
官事如拔毛,小稀還復稠。一鼠未易盡,況欲禿九牛。唯應理簽軸,偷暇尋孔周。維南有頹構,疇昔賓射侯。扶傾與丹雘,外好中實不。弦歌廢決拾,休王良有田。書生本不武,誰言負薪憂。古雲不執弓,防患術已媮。詩書主六藝,中有捍敵謀。至勝不刃血,吾將執其柔。當有中的士,為辨劣與優。
政和二年(1112年)五十七歲
周邦彥以奉直大夫直龍圖閣,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長治),並管勾學事。作《大酺》。
【大酺 春雨】
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牆頭青玉旆,洗鉛霜都盡,嫩梢相觸。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吹黏簾竹。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奈愁極頓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怎奈向、蘭成憔悴,衛玠清羸,等閒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況蕭索、青蕪國。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夜遊共誰秉燭。
是年蘇轍、張耒卒。
政和三年(1113年)五十八歲
周邦彥知龍德軍府。
政和四年(1114年)五十九歲
周邦彥 知龍德軍府任滿。以大晟樂頒天下。
政和五年(1115年)六十歲
周邦彥調任明州(今浙江鄞縣),在任不久後,即被召還京。作《解語花》、《齊天樂》。
【解語花】
風消焰蠟,露浥紅蓮,花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齊天樂】
綠蕪凋盡台城路,殊鄉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雲窗靜掩。嘆重拂羅裀,頓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憑高眺遠。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薦。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
政和六年(1116年)六十一歲
周邦彥還京為祕書監。作《繞佛閣》。
【繞佛閣 大石旅情】
暗塵四斂。樓觀迥出,高映孤館。清漏將短。厭聞夜久,簽聲動書幔。桂華又滿。閒步露草,偏愛幽遠。花氣清婉。望中迤邐,城陰度河岸。 倦客最蕭索,醉倚斜橋穿柳線。還似汴堤,虹梁橫水面。看浪颭春燈,舟下如箭。此行重見。嘆故友難逢,羈思空亂。兩眉愁、向誰舒展。
政和七年(1117年)六十二歲
周邦彥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歲末,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命下。是年作《蝶戀花》、《春帖子》、《瑣窗寒》、《黃鸝繞碧樹》、《燭影搖紅》等。
【瑣窗寒 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黃鸝繞碧樹 雙調春情】
雙闕籠嘉氣,寒威日晚,歲華將暮。小院閒庭,對寒梅照雪,淡煙凝素。忍當迅景,動無限、傷春情緒。猶賴是、上苑風光漸好,芳容將煦。 草莢蘭芽漸吐。且尋芳、更休思慮。這浮世、甚驅馳利祿,奔競塵土。縱有魏珠照乘,未買得流年住。爭如盛飲流霞,醉偎瓊樹。
【燭影搖紅】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雲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重和元年(1118年)六十三歲
周邦彥離開汴京,出知真定府。作《蘭陵王》、《續秋聲賦》並序。
【蘭陵王 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宣和元年(1119年)六十四歲
周邦彥知真定府,後改順昌府(今安徽阜陽縣)。是年作《水龍吟·梨花》、《華胥引》。
【水龍吟 梨花】
素肌應怯余寒,豔陽占立青蕪地。樊川照日,靈關遮路,殘紅斂避。傳火樓台,妒花風雨,長門深閉。亞簾櫳半濕,一枝在手,偏勾引、黃昏淚。 別有風前月底。布繁英、滿園歌吹。朱鉛退盡,潘妃卻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縞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見,瓊英謾好,與何人比。
【華胥引 秋思】
川原澄映,煙月冥濛,去舟如葉。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別有孤角吟秋,對曉風嗚軋。紅日三竿,醉頭扶起還怯。 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點檢從前恩愛,但鳳箋盈篋。愁剪燈花,夜來和淚雙疊。
宣和二年(1120年)六十五歲
周邦彥徙知處州(今浙江麗水縣),未到任卻又被罷官,提舉於南京(今河南商丘)鴻慶宮,未赴任,居睦州。十月,方臘於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縣)起義。周邦彥回杭州,才入錢塘門就與義軍相遇,他只好北渡長江,暫居揚州。是年作《瑞鶴仙》。
【瑞鶴仙】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餘紅、猶戀孤城闌角。凌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 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飆動幕,扶殘醉,繞紅藥。嘆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
宣和三年(1121年)六十六歲
正月,周邦彥過天長(安徽泗州),有《西平樂》詞。至南京,卒於鴻慶宮齋廳。後歸葬浙江南盪山,大約在今杭州西南郊周浦一帶。五月,朝廷贈宣奉大夫。
【西平樂】
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後四十餘年,辛丑正月,避賊復游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敧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松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宋 劉松年 秋窗讀書圖
編後語
周邦彥生性疏散且人品風流,韻事流傳頗多。
在蘇州時,他和岳楚雲的歌姬往來,回京城後斷了聯繫,再返蘇州,彼已嫁作人婦,遂寫了《點絳唇》交給楚雲之妹,令其轉交於楚雲。
擔任溧水縣令時,有同事妻貌美,周便寫了《風流子》表達其懷念愛慕之情。
在京師時,因愛慕李師師寫成《少年游》,被徽宗惱怒降職,離開京城時寫的《蘭陵王》,為徽宗所欣賞,後來不用降職,反倒連升三級,也算是奇人一枚。
在這些傳說裡,世人忘記了他也曾有一番凌雲志向。
在無盡的黨爭和如拔牛毛的瑣雜官事裡,清真銷磨了他所有的耐心,從那以後,他專注於寫詞,他只賣才情予皇帝和世人,不曾再賣他的一腔抱負。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