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鳳1974
因緣際會,今天聊聊史記裡的《酷吏列傳》。
文景武帝時期,都愛任用酷吏,管你甚麼家族、世家、豪門,天上人間還是人間天上,統統game over。
酷吏列傳裡記述的酷吏較多,文帝景帝朝都有,張湯人人知道,今天講兩個一般人不知道的。
周陽由,他父親趙兼以淮南王劉長舅父的身份被封為周陽侯,所以姓周陽。周陽由因為是外戚被任命為郎官,服事孝文帝和孝景帝。景帝時,周陽由當了郎官。就是說,周陽由這個人,屬於根紅苗正的二代,而漢代郎官是特別容易進步的職位,周陽由本來是前程似錦。
但這個人呢,在史記上是這樣記載他的:然由居二千石中,最為暴酷驕恣。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誅滅之。所居郡,必夷其豪。為守,視都尉如令。為都尉,必陵太守,奪之治。
翻譯一下就是周陽由在二千石一級的官員中,是最暴虐殘酷、驕傲放縱的人。他所喜愛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來;他所憎惡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殺死。他在哪個郡當官,就一定要消滅那個郡的豪門。他當郡太守,就把都尉視同縣令一般。他當都尉,必定欺淩太守,侵奪他的權力。這是啥意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野心極度膨脹,政治品質極為惡劣。作風蠻橫霸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他和汲黯都屬於狠人,還有司馬安善用法令條文害人,都身居二千石官員的行列,可是汲黯與司馬安若與周陽由同車都不敢和周陽由均分坐墊與同伏車欄。你看這個人,狠不狠?
周陽由後來當了河東郡的都尉,經常同郡太守申屠公爭權,互相告狀,結果申公被判決有罪,但他堅持道義,不肯接受刑罰而自殺,周陽由被處以棄市之刑。棄市,就是公開處刑,表示這個人被社會拋棄了。
另外一個狠人,叫王溫舒。
史記說,王溫舒者,陽陵人也。少時椎埋為。已而試補縣亭長,數廢。為吏,以治獄至廷史。事張湯,遷為禦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滅宗。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上聞,遷為河內太守。
翻譯過來是血淋淋的歷史。說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不久,當了縣裡的亭長,屢次被免職。後來當了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升為廷史。服事張湯,升為禦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敢搞事的十餘人當屬官,讓他們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祕的重大罪行,從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如果誰捕獲盜賊使王溫舒很滿意,此人雖然有百種罪惡也不加懲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據他過去所犯的罪行殺死他,甚至滅其家族。因為這個原因,齊地和趙地鄉間的盜賊不敢接近廣平郡,廣平郡有了道不拾遺的好名聲。皇上聽說後,升任王溫舒為河內太守。
後來又升職:而溫舒複為中尉。為人少文,居延惛惛不辯,至於中尉則心開。督盜賊,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複為用,為方略。吏苛察,盜賊惡少年投缿購告言*,置伯格長以牧司*盜賊。溫舒為人諂,善事有勢者,即無勢者,視之如奴。有勢家,雖有*如山,弗犯;無勢者,貴戚必侵辱。舞文巧詆下戶之猾,以焄大豪⑤。其治中尉如此。 *猾窮治,大抵盡靡爛獄中,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勢者為游聲譽⑩,稱治。治數歲,其吏多以權富。
啥意思呢?翻譯一下:
說王溫舒又當了中尉,他為人兇惡,思想糊塗,不辨是非,到他當中尉以後,則心情開朗。他督捕盜賊,原來熟悉關中習俗,了解當地豪強和兇惡的官吏,所以豪強和兇惡官吏都願意為他出力,為他出謀劃策。
官吏嚴苛偵察,盜賊和兇惡少年就用投書和檢舉箱的辦法,收買告發罪惡的情報,設定伯格長以督察*邪之人和盜賊。王溫舒為人諂媚,善於巴結有權勢的人,若是沒有權勢的人,他對待他們就象對待奴僕一樣。
有權勢的人家,雖然邪惡之事堆積如山,他也不去觸犯。無權勢的,就是皇親,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條文巧言詆毀狡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強。他當中尉時就這樣處理政事,對於刁滑之民,必定窮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開肉綻,爛死獄中,判決有罪的沒有一個人能走出獄中。他的得力部下都象戴著帽子的猛虎一樣。於是在中尉管轄範圍的中等以下的刁滑之人,都隱伏不敢出來,有權勢的都替他宣揚名聲,稱贊他的治績。他治理了幾年,他的屬官多因此而富有。
也就是說,跟他混的都發財了。那麼這酷吏的下場呢,也挺慘的:
歲餘,會宛軍發,詔徵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他*利事,罪至族,自殺。其時兩弟及兩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光祿徐自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
一年多後,正趕上徵討大宛的軍隊出發,朝廷下令徵召豪強官吏,王溫舒把他的屬官華成隱藏起來。待到有人告發王溫舒接受在額騎兵的贓款和其他的壞事,罪行之重應當滅族,他就自殺了。這時,他的兩個弟弟以及兩個姻親之家,各自都犯了其他的罪行而被滅族。光祿徐自為說:「可悲啊,古代有滅三族的事,而王溫舒犯罪竟至於同時夷滅五族!」
雖然漢代已經酷吏橫行,但公正的講要比後來唐代武則天用的那些甚麼索元禮、來俊臣、周興等純人渣還是好得多,至少有些酷吏,為人還是廉潔的,做事還是公正的比如張湯。
但基本上酷吏的下場都不太好,也可能是幹的壞事太多,遭的憎惡太多。一方面皇帝用他們殺人,一方面等怨氣太重後殺掉他們平息怨氣。有些酷吏是本身不懂,有些則是知道自己結局,但酷吏當下可以逞威一時,至於後面,愛誰誰也是有的。
其實我評論半天,都不如太史公說的到位: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⑩!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來源 聖諦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