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深了,段成式仍未就寢。
又是滿月之夜,他手裡緊捏一封書信,憑窗仰望,對著遙懸天際的銀月呆呆出神。
信在他這裡有好些年了,這許多年來,寫信的好友鄭仁本以及信中所述者音訊全無,信上內容又是匪夷所思,讓他無法不把他們的失蹤同這信件聯繫在一起。
究竟有什麼我輩無法得知的祕辛,他們究竟去了何處……
他已不知多少次反覆閱覽推敲,鄭仁本所寫,字字印在心上:
柯古兄如晤:
昨夜表弟自嵩山歸,衣衫襤褸,失魂落魄,再三詰之,方吐一異事。兄殫見洽聞,萬望為愚弟參詳為荷,茲錄於下。
前些日子,表弟與王秀才共游嵩山。兩人貪賞風景,不覺入山已深,迷失了歸路。焦急之下,深一腳淺一腳的滿山亂竄,袖袍手足都給荊棘刮破,卻找不到丁點人跡和道路。眼看暝煙四合,暮色低垂,兩人驚惶欲哭。忽然聽到山風呼嘯中,隱隱有鼾聲傳來。二人屏息靜聆,確是鼾睡聲無疑。表弟驚疑問:「不會是虎熊之類猛獸罷。」王秀才哪裡能分辨人鼾和獸鼾,只是戰戰兢兢,不敢高聲言語。
二人瑟縮在草叢半晌,終於決定悄悄循聲查看。撥開枝杈灌木,借著融融月色,見一大石上,臥著個白衣男子,那人頭下枕著個包袱樣子的東西,正在山風中呼呼大睡。表弟與王秀才面面相覷,又是奇怪,又是欣喜。若是左近山民,為何露宿荒山,多半也是跟自己一樣迷路的遊客。乃上前叫醒白衣人,道:「我二人日間上山,迷失了道路,兄台可知官道何在,能否指點?」白衣人略抬起頭看了二人一眼,又翻身睡倒。二人無奈,再三告罪呼喚,白衣人相當不情願的起身道:「好了好了,要找官道是吧,跟我來吧。」
二人見他果然熟悉道路,緊緊跟在身後,又問起他怎麼會睡在山上。白衣人笑道:「你們可知月亮是七寶合成的?」二人聽他答非所問,一頭霧水。白衣人繼續說道:「月亮的形狀,並不是張餅,而是球體。月球表面有陰暗部分,是因為其本身凹凸不平,反射了太陽光的緣故。月球上有八萬兩千戶維修工,我就是其中之一。」這番話把表弟和王秀才聽得舌橋不下,簡直聞所未聞,看看月亮,又看看白衣人,見他打開適才當枕頭用的包袱,裡面果然整整齊齊收納著各種工具。他取出兩包飯糰分給兩人,道:「食此,雖不能長生,也能保你們百病不侵。」二人諦視,見那飯糰晶瑩如玉,從未見過。白衣人又指點道:「從此處下去,自能抵達官道。」二人順著方向看去,再一回頭,白衣人已消失無蹤。
信上內容大抵如此,段成式早已熟記心中。鄭仁本等人失蹤,約莫就與那白衣人有關。然而天之高月之遠,卻到哪裡尋找頭緒。
輕輕一嘆,回過神來,忽聞隱隱鼾聲,段成式心下一凜,只見窗下不知何時躺了個白衣人,一對眸子精光四射,正衝著自己微笑。
二
這就是「玉斧修月」事件,其中白衣人對月球認知超卓,特別是「其影,日爍其凸處也」這句,指出月球表面凹凸不平造成反射太陽光的強弱之分,使月亮看上去的明暗斑駁。相比起酉陽雜俎·太陰之祕·吳剛為何不屑嫦娥 – 知乎專欄提及的時人對月亮的認識程度,在望遠鏡誕生700前,這種觀點相當不可思議,直如親眼所見。又說「月是七寶合成」,這句話的意思更像「月亮是人工以合金製成的」。其他如「月亮是球體」「反射太陽光」也遠遠超出尋常百姓,及大多數知識分子的認知。
白衣人自稱「維修工」,不知他維修的是月球上的航天器,還是月球本身。「八萬兩千戶」當然是虛數,但足以說明其技術人員數量極多。一個外星人暫時駐足的航天基地恐怕用不了上萬人維護修理,但若把月球看成一個空間站,白衣人維修的是月球,「玉斧修月」就講得通了。
照這樣的思路再去看上古神話,那麼「十日並出,羿射九日」,九個被羿射落的太陽恐怕也是飛行器。這次高等文明在地球的戰爭,有大量飛行器炸毀,劇烈的爆炸「焦禾稼,殺草木」,地表植被燒焦摧毀。《淮南子·本經訓》說羿又斬殺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諸般妖獸,這些怪物也絕非地球生物。羿射日的年代,《山海經》認為在神話時期(奉帝俊之命),有些古籍則認為是唐堯時期。按照古人喜歡把好事推到知名帝王身上的習慣,羿或者在堯之前也未可知。《拾遺記》也有一則飛行器的傳說,同樣安排在了堯所處時代:「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於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晝滅。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週天,周而復始。名曰貫月槎,亦謂掛星槎。」這艘飛行器懸浮於青海湖上,十二年出現一次,可能負有科考任務。
成書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記載內容則更在此之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也有類似超級文明戰爭的描述,戰況之激烈,儼然如核爆炸,它說:「單獨一顆彈丸就裝滿了宇宙間全部的毀滅力。一柱熾熱的煙霧火焰,像一萬個太陽那般明亮,熠熠沖天而起……它是一種無人知曉的武器,是鋼鐵的雷霆,死神的信使,它使雷希利和安達卡整個種族化為灰燼……他們的肢體燒得面目全非,只有頭髮和指甲掉在一邊,陶器無故地崩碎,飛鳥的羽毛也變成慘白,天黑以後,所有的農作物受到侵襲……為了逃避這大火,士兵們都跳進河水裡,一面洗身一面清洗他們的裝備……」
那麼「夸父追日」就是巨型高達對戰攻擊型飛行器,然而夸父最終渴死,是高達沒電了麼。
三
似乎越來越偏離「古卷傳說」的方向了,先打住胡扯,來看一個離奇的故事。
出自郭璞《搜神記》。原文:
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童子。」少年以類相與娛游者,日有十數。
孫休永安三年二月,有一異兒,長四尺余,年可六七歲,衣青衣,忽來從群兒戲。諸兒莫之識也,皆問曰:「爾誰家小兒,今日忽來?」答曰:「見爾群戲樂,故來耳!」詳而視之,眼有光芒,爚爚外射。諸兒畏之重問其故。兒乃答曰:「爾恐我乎?我非人也,乃熒惑星也,將有以告爾。三公歸於司馬。」諸兒大驚,或走告大人,大人馳往觀之。兒曰:「舍爾去乎!」聳身而躍,即以化矣。仰而視之,若曳一疋練以登天。大人來者,猶及見焉。飄飄漸高,有頃而沒。
時吳政峻急,莫敢宣也。後四年而蜀亡,六年而魏廢,二十一年而吳平:是歸於司馬也。
故事發生在孫氏東吳永安三年(260年)。
吳國為防戍邊將士叛逃,不許其攜帶家屬,妻兒都質扣在原籍。小孩們沒有父親管教,平時得空就聚在一起野玩。一天,留守兒童中出現了一個陌生小孩,大家誰也不識,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從何處來?」那小孩不答,卻道:「我看見你們玩得有趣,想跟你們一起玩。」眾兒童見那陌生孩子面目異於常人,雙目如燈燭,光芒迸射,紛紛害怕起來。陌生小孩見狀解釋道:「你們害怕我嗎?告訴你們吧,我是火星人,來到這裡,是為了提醒你們,未來,三公將歸於司馬。」諸童驚懼,哪裡聽得懂他在說些什麼,有的孩子奔回家報告大人,大人急往視之,只見那陌生小孩道:「我走了。」縱身一跳,天上降下匹練似一道白光,將他吸走,瞬間不見。
注釋部分
原文
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常與一王秀才游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一曰言)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 大和:唐文宗李昂年號,827-835年。
- 秀才:科舉起於隋,完善於唐,唐科舉所設科目,大致可分作常科、非常設科和特科。常科諸如進士、明經、秀才、明法(法律)、明算(數學)、明字(也叫明書,書法)等;非常設科如一史、三史、開元禮等;特科為羅致專長人才的特設科目,如將帥科、絕倫科、志烈秋霜科之類。其中秀才科為諸科翹楚,錄取最難,中第者也最貴。最初的時候,地方上貢舉士人(科舉考試的考生,有國子學、太學等畢業生和地方貢舉兩大來源),多報名秀才科,但由於此科門檻太高,終隋一朝,秀才科中榜的才不到十人,唐初每年也只一二人而已。唐太宗即位後,為了杜絕地方上營私舞弊,胡亂找些權貴子弟報考秀才科,頒下規章,「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直接將秀才貢舉與地方長官政績掛鈎。這樣一來,地方上開始禁止舉子報考秀才科,此科由是漸漸式微,終於廢絕。但作為檢驗讀書人的最難考試科目,「秀才」一詞卻保留下來,成為後世恭維讀書人的代稱。
- 捫蘿:攀援藤蔓。
- 徙倚:徘徊逡巡,此處形容焦躁無計的樣子。
- 幞物:像包袱的東西。
來源:古卷傳說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