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馮學榮:西安事變,斯大林又一次出賣朋友 2022 年 5 月 9 日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StumbleuponEmail Share 今天老馮和你講西安事變。 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這篇文章,重新整理你對歷史的認知。 坐穩。扶好。 1935年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 同年12月,蔣介石向中華民國駐蘇聯武官鄧文儀發出指令:要求鄧文儀和中共駐共產國際負責人王明(陳紹禹)聯繫,要求和紅軍談判。鄧文儀 老馮註:「王明」其實是化名,他本名叫陳紹禹,安徽六安人。 王明,本名陳紹禹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蔣介石不是一直在想方設法圍剿紅軍嗎?他怎麼會主動找紅軍談判呢? 其實,邊打邊談,乃兵家常事,臺面上,打,臺面下,談。 我們平時讀到的歷史,都是臺面上的歷史,臺面下的歷史,一般人是讀不到的。這就是為甚麼,你要多讀老馮的文字。 王明在莫斯科對國民黨武官鄧文儀說:國共不是不能談和,可以談和,但是,不應該在蘇聯談,而應當在中國國內談。 於是,王明吩咐即將回國的潘漢年:回國之後,和國民黨開展祕密談判。潘漢年 1936年春,潘漢年在上海、南京等地,和國民黨代表張沖、陳立夫等人,開展了多輪的祕密會談。張沖 在這段時間裡,孔祥熙派出一個上海的牧師,這人「姓王」,到陝北,和紅軍協調溝通某些事情。孔祥熙 「王牧師」來到陝西,他本來想瞞過張學良,偷偷進入紅軍的地界,但是他發現:東北軍封鎖了所有的重要關卡,王牧師闖不過去。 無奈,「王牧師」只好到了西安,找了張學良,出示了孔祥熙給他的委任狀。張學良 張學良給「王牧師」放行了。 因為這件事,張學良才知道:原來,國民黨一邊圍剿紅軍,一邊在和紅軍談和。 於是,張學良也萌生了一個朦朧的想法:既然你老蔣可以和紅軍談和,那麼,我張學良,也可以和紅軍談和。 張學良為何會萌生這個想法呢? 因為在1935年秋冬,東北軍打紅軍,實在是太不順利了。 紅軍,實在是太能打了,東北軍和直軍、皖軍、晉軍等各路軍閥都打過仗,號稱見多識廣,甚麼樣的軍隊都見過,但,紅軍還是重新整理了東北軍的三觀:從來沒有遇到過像紅軍戰鬥力這麼強的部隊。 所以,在1935年秋冬,東北軍在西北的剿共戰場上,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例如,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延安境內的勞山地區,和紅軍交手,竟然損失了兩個團,而且師長何立中竟然戰死。 再如,10月25日,陝北鄜縣榆林橋地區,東北軍又與紅軍交火,東北軍一仗打下來,傷亡300多人,被俘1800多人,連團長高福源,都被紅軍俘虜了。高福源 所以,幾仗打下來,張學良深刻地認識到:東北軍在陝西碰到的,不是一般的敵人,東北軍打不過紅軍,這樣打下去,是個無底洞,他東北軍的這點家底,遲早要耗盡在陝北。 所以,張學良實在不願意打紅軍了。 這下,從上海來的「王牧師」無意中讓張學良知道:國民黨在偷偷和紅軍談判,於是,張學良也萌生了想法:我也和紅軍談和。 我張學良又不是你蔣介石的嫡系,我為何要把我的這點家底,為你全部犧牲掉?真心不情願。 於是,張學良偷偷聯繫了東北義勇軍的一個將領,名叫李杜。李杜 張學良為甚麼要找李杜呢? 因為他知道,李杜和紅軍有聯繫。張學良對李杜說,請李杜幫忙給紅軍傳個口訊:我張學良,想和紅軍談和,不想打了。 李杜把張學良的口訊,輾轉傳達給了延安。 然而有趣的是,幾乎與此同時,紅軍這邊,也想向東北軍遞送橄欖枝,也苦於找不到可以傳訊的中間人,紅軍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對剛剛俘虜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做思想工作。 紅軍對高福源說:我們紅軍不想和你們東北軍就這麼打下去,恰恰相反,我們紅軍希望能和東北軍聯合起來,一起打日本。 說完之後,紅軍把高福源,放了。 是的,你沒有看錯,紅軍把高福源釋放了。 高福源獲釋,十分高興,他飛奔回到東北軍的軍部,通過王以哲,向張學良轉達了紅軍的希望:建議止戈不打,聯合起來抗日。王以哲 張學良從王以哲口中,拿到了紅軍遞過來的橄欖枝。 張學良很高興。 東北軍和紅軍,雙方的想法,剛好對上了。 於是,張學良派王以哲,去和紅軍先談一談,探探路。 結果,王以哲和紅軍談了,而且,談出了這麼主要兩條口頭協定: 第一條:紅軍和東北軍,互不侵犯。 第二條:紅軍和東北軍,開始貿易,互通有無。 接到王以哲的初步談判報告之後,張學良眼前一亮:有得談。 事不宜遲,少帥做事風風火火,想到就做,絕不拖延。 於是,1936年3月2日,張學良親自出馬,在陝西省洛川縣,和紅軍高層李克農,見上了面。李克農 張學良和李克農在洛川,談得非常愉快,並初步達成了以下兩點口頭協定: 第一條:停止內戰,一致對外,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第二條:東北軍、紅軍、(楊虎城的)十七路軍,三位一體,在西北建立一個新的抗日政府,取名「西北國防政府」。 不過有一點,張學良和李克農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李克農認為,除了抗日之外,東北軍應當和紅軍聯合起來,一起反蔣。然而,張學良不同意。張認為:應當聯合蔣介石一起抗日。 這一點上有分歧。 但是,張學良和李克農都說:有分歧不要緊,下回再談。 少帥是個大方豪爽的人,會議結束之後,他指示王以哲,給紅軍送了一批步槍,和數萬發子彈。 這是誠意。 會談之後,張學良向紅軍開放了貿易,紅軍從東北軍的地盤,採購了印鈔機、高級紙張、油墨、無線電器材、醫療器材藥品等一系列的珍貴物資,打破了老蔣對陝北的經濟封鎖。 很快,會談升級了。 1936年4月9日,周恩來親自出馬,在延安膚施地區的一個天主教堂裡,和張學良開展了面對面的會談。談得非常愉快。周恩來 到了5、6月間,全國各地,反蔣運動四起,在廣東廣西有「兩廣事變」,此外,劉湘、韓複榘、宋哲元等地方軍閥,也派出代表,和張學良、楊虎城祕密聯繫,商討反蔣,李宗仁也派出代表來到延安,和紅軍祕密約定:未來一旦誰舉旗反蔣,大家一起嚮應。從上到下:劉湘、韓複榘、宋哲元、李宗仁,這些人在1936年都有反蔣意圖 是的,西安事變如果只看陝西,是一個孤立事件,但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到當時的全中國,我們就會發現:西安事變,其實是1936年國內各方各派風起雲湧的反蔣運動的一環。 6月,張學良向延安提出了入黨申請。延安接到張學良的入黨申請之後,開始認真考慮,是否接納張入黨,畢竟,這不是小事,需要仔細計算利弊,而且,還要徵求斯大林的同意。 7月2日,張聞天拍電報給共產國際,匯報了張學良申請入黨一事。8月15日,共產國際回電張聞天,主要是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共產國際認為,張學良信不過,不接受他入黨。 第二個意思:對於中國國內地方軍閥的反蔣運動(例如兩廣事變),延安予以支持,這是不對的,共產國際嚴厲批評。張聞天 共產國際為甚麼一反常態、批評中國國內的反蔣活動呢? 答案是:因為形勢發生了變化。 甚麼變化呢?因為此時蘇聯已經偵知:德國和日本正在密談結成同盟,對蘇聯即將形成夾攻之勢,所以,蘇聯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斯大林此時希望延安能聯合蔣介石,一起抗日。 很快,在國內,以「兩廣事變」為代表的各地反蔣運動,被老蔣擺平。 鑒於國內外形勢發生了變化,延安修正了原來的「反蔣抗日」方針,改為「逼蔣抗日」,並且,放棄建立「西北國防政府」的原計劃,集中全力,爭取「逼蔣抗日」的實現。 延安在這一點上,終於和張學良達成了一致。 張學良說:願意盡自己一切所能,用盡一切手段,達成「逼蔣抗日」這個目的。 然而有趣的是,與此同時,潘漢年(共產黨)和陳立夫(國民黨),一直在上海祕密談判。陳立夫 可是,為何一直談不攏呢? 歷史的真相,為我們揭開了驚人的一幕: 談到1936年的10月初,蔣介石依據情報,作出判斷:蘇聯很可能不再支持中國工農紅軍。蔣介石認為:沒有必要再和紅軍談判,直接剿滅即可。 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自從1936年夏秋以來,蘇聯依據情報得知:德國和日本正在密談合作,對蘇聯即將形成夾攻之勢,所以蘇聯改變了策略,希望和國民政府簽訂友好條約,並向蔣介石提供軍事援助,促使蔣介石早日開展抗日,以緩解蘇聯在遠東的壓力。 蘇聯和國民政府祕密談判的條約,叫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條約的文本在1936年10月初,已經基本成型,但尚未簽署。 在一次談判中,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對陳立夫,說了真心話,他說: 「一旦你們國民黨開展抗日戰爭,我們蘇聯就不再支持中國工農紅軍了。」 當時陳立夫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他要求鮑格莫洛夫再說一遍。 鮑格莫洛夫逐字逐句地告訴陳立夫: 「現在對於我們蘇聯來說,最要緊的事,是支持你們國民黨開展抗日,而紅軍這事,反而變得不重要了,他們只有幾千人,倘若他們不聽話,你們直接消滅他們好了。」 換句話說,蘇聯此時,出賣了朋友,出賣了延安。鮑格莫洛夫 然而,翻閱世界史,蘇聯在它七十年的歷史上,出賣朋友的事,遠遠不止一次。 值得註意的是:鮑格莫洛夫是斯大林的鐵桿和左膀右臂,他在中國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代表斯大林的意思。斯大林 確定自己沒有聽錯,陳立夫馬不停蹄,把鮑格莫洛夫的話,轉告了蔣介石,這時蔣介石產生了一個判斷:蘇聯不再支持陝北紅軍,所以,這是徹底消滅紅軍的千載難逢的絕佳時機。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老蔣決定:馬上行動。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問:照此說,蔣介石下定決心圍攻延安,和斯大林出賣延安有關? 答案是肯定的。 在獲悉蘇聯出賣延安的態度之前,蔣介石雖然也在備戰,但一直在做兩手準備,可能圍攻,也可能談和,但是,獲悉了蘇聯出賣朋友的態度之後,蔣介石不再猶豫,下決心:不談了,直接打。 事實上,在1936年10月初,國共兩黨的祕密談判,已經取得突出進展,曾養甫(國民黨)和張子華(共產黨)談到了關鍵一步:初步約定,1936年10月16日,由蔣介石到西安,和周恩來就「結束內戰聯合抗日」的問題上,直接面對面談判。曾養甫(上)和張子華(下) 蔣介石正在考慮和周恩來在西安的會面,然而,陳立夫向蔣介石轉告鮑格莫洛夫的話,等於蘇聯給蔣介石圍攻延安,直接開了綠燈。 於是,蔣介石覺得:既然蘇聯給我開了綠燈,那麼,我也沒必要再和延安談,直接調動幾十萬大軍,圍攻延安即可。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飛西安,作圍攻延安的總動員。 蔣介石不敢住在西安城內,因為西安是楊虎城的地盤,信不過。蔣介石下榻在西安城外二十裡的臨潼的華清池,當時,華清池是東北軍的駐地,是張學良的地盤,蔣介石和張學良有拜把子兄弟的交情,相比楊虎城,蔣介石更信任張學良。 在西安,蔣介石對張學良和楊虎城說:3個月之內,要把紅軍剿殺完畢。 張學良委婉向蔣介石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抗日,這不是我張學良一個人的願望,而是東北軍全軍將士的願望。 楊虎城則說:他個人倒是願意服從軍令,只是他手下的一眾將領,都不願意再打內戰,都說要抗日,做夢都想著抗日。楊虎城 蔣介石越說越氣,他對張學良和楊虎城,攤牌了,蔣說: 第一點:在紅軍清剿完畢之前,不準你們跟我談抗日。 第二點:無論張學良的東北軍還是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部下有誰不願意剿共的,直接撤換。 第三點:如果張學良和楊虎城不願意剿共,我老蔣可以把你們調到福建和安徽去,坐冷板凳。 在西安的一個多月期間,張學良、楊虎城每隔幾天,瞅準蔣介石心情好的時候,就和他談這個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然而,每次都無法說服蔣介石,每次都談得不歡而散。 而每次不歡而散之後,張學良和楊虎城都盤算著,下一次如何說,才能說服老蔣。 然而,老蔣不是木頭,他有思想,他從張學良和楊虎城說的話裡,嗅了出來:這兩個人,已經靠不住。 於是,蔣介石另做打算。 12月9日,蔣介石給一個人,寫了一封密信,發出了一個祕密指示,然而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這封密信,被人洩密,輾轉傳到了張學良的手上。張學良讀完蔣介石的密信,大發雷霆,火冒三丈,立馬開會,商討發動西安事變,武力捉蔣。 換句話說,蔣介石的這封被洩密的密信,直接促使西安事變提前爆發。 那麼,蔣介石的這封密信是寫給誰的?密信裡說了甚麼?張學良讀後為何勃然大怒?這裡面的驚人真相,如果您想知道,那麼請您點贊,轉發,鼓勵老馮一下,老馮明天接著為你寫。 參考資料: 陳立夫《參加抗戰準備工作回憶》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 羅瑞卿、呂正操、王炳南《西安事變與周恩來同志》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 Follow @xiaxiaoqiang 張學良蔣介石西安事變 Share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Stumbleupon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