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盂盛飯,快樂老外

痰盂

文:浦瀟

中國的痰盂亞馬遜上爆火。商家稱其為1960年代的傳統工藝品,展示圖上將此寶物用作果蔬籃和香檳冰桶,有些還盛了滿滿的法棍。

畢竟痰盂看起來開口大、能裝。瓶身上還有大紅雙喜、牡丹和鴛鴦圖案。跨文化的濾鏡加成,比起歐美當地動輒上百上千美金的中國瓷器,這個看起來性價比老高了。所以也不奇怪外行的國際友人們竟天真地信以為真。

圖|亞馬遜美國官網上一家售賣痰盂的頁面截圖(圖源:紅星新聞)

像這樣因文化認知差異鬧過的笑話還不少。比如老外把漢字印衣服上,一件時尚風衣正面印著「廣場」兩字,還有使用「痔、雞、變態」等字樣的,讓網友們笑噴。

再如老外的漢字紋身只見其形,不care其意,「腦白金、思考致富、雞」令人啼笑皆非,貝克漢姆還給自己弄了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圖|貝克漢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紋身

土貨橫掃海外電商,不少人從中獲利,網友們也嚷著要賣痰盂,這背後蘊含著一種調侃式的暴富慾望。

可是,像這樣的奇特國貨難道真能成為海外淘金的致富之道嗎?

「一次訂10萬個痰盂,能便宜點不」,在山東經營搪瓷製作工廠的曹先生,上個月常接到此類詢價電話。

賣得最好的時候,曹先生200多個搪瓷痰盂庫存被一掃而光。

大洋彼岸,這種印有鴛鴦雙喜花樣的痰盂在亞馬遜上一度炒到了60美金上下,折合人民幣400塊左右。而在曹先生這裡進購,單價只要12塊。「這些痰盂賣到做內貿的商家手裡,他們至多也就賣2、30塊」,他說。

圖|痰盂在亞馬遜上一度炒到了400元人民幣左右(圖源:NBD視頻截圖)

在國內小商品生產地有很多曹先生這樣的搪瓷廠家。如果不是因為成了爆款,此前痰盂的銷售額占比只有不到10%,遠比不上1.2元一個的搪瓷杯。

在山東做搪瓷製品生意的張先生,平日賣的主要都是搪瓷杯、碗碟等家用廚具。這裡是全國的搪瓷主產地,80%的搪瓷都出自這一帶,而痰盂只是客戶購買的諸多產品中不起眼的那一個。痰盂逆襲後,他小賺了一筆。

許多做跨境生意的商家們敏銳地嗅到了商機,聞訊後迅速地在1688等平臺找廠家。據數據顯示,2月21日後,「痰盂」在1688平臺上近7天搜尋漲幅達3648%,近兩週GMV環比增長153%。

圖|痰盂在1688平臺搜尋數據快速上漲(圖源:NBD視頻截圖)

但這樣的商機,曇花一現。「產品本身支撐不了其價值,很快就會沒聲音」,曹先生說。

從2月下旬出圈到數日後網傳下架,30倍的價格在商戶之間掀起了一陣風浪,也讓國內網友們為神祕的東方力量驚呼。

這樣的爆紅說稀罕也確實稀罕,可始終玩得還是僥倖心理。主要做跨境電商獨立站生意的櫻桃(化名)說:「這樣的爆紅產品就是小打小鬧,沒有長遠價值 。」 痰盂在喧鬧的轟炒之後的確銷聲匿跡。

做外貿的汪先生稱,每年其實都有這樣的爆款,但事實上最後都不了了之。

目前在美亞官網上,雖仍有零星幾家店鋪在售,其中一家顯示剩餘庫存18件。一用戶問此產品的功能,店家不忘補充道:「用途多樣,可用作器物裝日用品,也可當作垃圾桶和便盆」。不過也有某些明白人好心奉勸:「這是尿桶,別用來裝食物!」

圖|有人奉告痰盂是坐便器,以及不要用在食物上

當掘金慾望帶來的熱捧退卻,產品亦遭逢平臺調查,又有多少參與者明白國貨出海根本玩不了玄乎。

雖說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只會偶爾砸中腦袋,但跨境電商的買賣從不缺把握淘金機會的人。

一位主要做歐美地區竹蒸籠生意的毛先生自信地說:「這個真的賺錢。一整套竹蒸籠,包括一個竹蓋、兩層底托,在廠家那訂購一套20公分的蒸籠的成本就在20多塊左右,如果是大量批發,還能再講講價。」

毛先生一般訂500盒一整套,套餐中還包括彩印的盒子可以做上中國風的樣式。隨後他零散賣到亞馬遜、eBay等平臺,把規格做少,再做精包裝。通常,兩層一蓋的散貨搭配幾毛錢一張的蒸籠紙,好點的包裝可以配上筷子等用具,再用彩盒裝起來,一套就能賣幾十美金。

圖|《大空頭》劇照

鹽財經記者查詢發現在國內主流電商平臺,這一套的價格在6-30塊間不等,亞馬遜上則為24美金上下。上百的差價,利潤可見一斑。

賣家冰破(化名)說自己做歐美地區的服裝生意利潤一般都在35%左右,同樣,做北美地區梳子和假髮生意的張先生利潤平均也都在30%。

雖然境內外的價格之差是利潤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廣告和物流帶來的壓力也很大。

專做歐美跨境物流的汪女士對鹽財經記者解釋:比如發往德國的貨物,鐵路運輸的價格一般在14-18塊每千克,7-80kg的貨物差不多1000塊左右的價格,相比空運便宜,只是時效就肯定沒法保證,一圈下來,可能要占到成本的2-30%。這還不包括海外入倉和後端配送。

櫻桃說,做亞馬遜平臺的話,一整個流程包括國內發到亞馬遜倉庫頭程費用,加上出單後亞馬遜派送的物流費,同時,平臺還要抽取15%傭金(歐洲地區政府另外再抽20%)和倉庫的倉儲費。

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商家會選擇一次性倉儲備貨及一件代發兩種方法。當然,這兩種都有風險。像前文提到的賣痰盂的商家,庫存備好但平臺強制下架,貨囤在國外,基本就是有去無回,賣不出去基本就只能扔掉,很有可能虧得血本無歸,櫻桃說這樣的例子太常見。

圖|2月22日鳳凰網發微博稱,目前痰盂在亞馬遜已下架(圖源:鳳凰網微博截圖)

做梳子和假髮生意的張先生一般使用一件代發的方式,顧客發單後就讓工廠發貨。「我們一般都不進貨,除非你有錢」,他說道。

然而自發貨出單並不容易。考慮到單件貨物運輸成本,工廠都會等到幾十甚至上百個店鋪出2、3萬個產品,櫻桃解釋說急用的顧客偏向於選擇有庫存的商家購買,一對比競爭下來,差異就很明顯。

還得解決宣發的費用。

接受採訪的一些個體商戶都表示營銷成本大概占20-30%,好不好賣有時候就是靠銷售量和產品展示。

「產品排在首頁,基本都會有單」,張先生說。平臺的廣告費是立身之本,很多商家都需要找專門的團隊運營,劍走偏鋒的也會找人偷偷刷單。

圖|痰盂在亞馬遜網站的廣告宣傳頁面(圖源:新浪科技)

鹽財經諮詢了某跨境網店培訓商,他們的服務囊括從註冊、開店到運營。比如首頁的商品描述,很多語言不通的商家都需要運營方的產品list代寫服務。某代運營人員介紹:「標題、五點、長描述,關鍵詞搜尋幾個方面,200元寫一個產品」 。在他給到的「巧克力糢具」案例中,5點描述包括「矽膠質量,適用於果凍、布朗尼蛋糕、耐高溫」等產品細節。

汪女士說:「產品引流很依賴這些產品描述,那些顧客會仔細看。」

大多數商家都認為商品出現在首頁,就提高了曝光率。張先生自己找人做廣告,在圖上下功夫仔推送給顧客,「顧客看到覺得不錯可能當時就會下單」。

但你拋開這些成本,怎麼樣都有個幾十塊的利潤,毛先生說,儘管入倉和配送費用以及初、中端物流不同,但利潤空間是始終存在的,國內一般就10%。況且,像美亞賣的很多產品,一個是華人市場龐大,二是歐美市場需求高。

錢雖然賺了,可費時費力還費錢,而且這世上哪有賺得完的鈔票。於是有人想走點捷徑,只是沒成想走到了彎路上。

痰盂之前,編織袋、解放鞋都曾在海外市場中引起過吹捧。在國內無人問津的土貨,坐個船橫跨了大洋就變成了老外眼中的寶物。這裡面有多少營銷的成分,又有多少文化獵奇心態,我們很難最終定論。

但這種商家投機取巧的心態,其實哪都有。就像前陣子巴黎世家獻媚中國市場,在情人節沙漏包上印了土味「我愛你」三個字。為了配合這一設計,商家把廣告圖拍出90年代城鄉結合部影樓風。時尚大牌在線索命,敷衍和貶低國人審美,卻在一片嘲諷中達到營銷效應——當日此包在網店中的銷量就榮升第3。

圖|巴黎世家土味沙漏包

回到痰盂這個產品。

梁實秋曾趣談此物:「其形狀大抵頗似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窯青奉華尊。腹部直徑在一尺開外,小一點的西瓜都可以放進去。舉凡菸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紙屑,都兼容並蓄,甚至有時也權充老幼鹹宜的衛生設備。」

舊時國人雖在這一器物上頗具心思,考究的還需景泰藍制,但用途終歸還是承裝棄物。

有個故事寫一山民從京城買回一帶蓋的搪瓷小桶,用它來盛飯,還覺得用它來盛飯有股特別的味道。那年在京城機關做事的外甥來做客,山民為了講排場,讓老婆將燉菜用這口痰盂呈上來,結果鬧得賓客們當場犯噁心。

自己都覺得有味道,放到商家手裡卻搖身一變成了精緻傳統的文物。

在亞馬遜上,痰盂的產品介紹有過這樣的形容:這是一種中式傳統,擁有獨具特色的花卉紋飾點綴,運用了傳統的中國搪瓷工藝,可自用或贈予他人,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裝飾品。

店家們利慾薰心,隱瞞產品的用途,顛倒了是非黑白,利用外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盲點進行營銷,確有些坑蒙拐騙的意味,這情節可比那無知的山民要嚴重得多。

但這樣的事並非僅此一例。

在義烏做跨境的汪先生說他遇到過一種叫 「滅鼠先鋒」的矽膠玩具,實在是不能理解。商家們自詡玩具具備解壓功效,再加一些繁複高深的名詞,7-8塊人民幣的小玩具賣到亞馬遜上能有8-9美金。

圖|某寶上的「滅鼠先鋒」矽膠玩具

雖說文化差異的確會帶來產品偏好上的不同。

汪先生形容自己的很多外國客戶,就鍾情於本土不受歡迎的帶有牛頭馬面、龍、蛇等花樣的物件。相反,歐美地區過萬聖節需要變裝,國內客戶沒興趣買得少,他的恐龍服生意就專供外國客戶。

這樣沒有過多違背物盡其用準則的生意,裝飾物就只做裝飾物,恐龍服就只做玩偶服賣,合情合理。倘若顧客自願用作他途,那也是個人喜好,外人無權幹涉。

又或是地域稀缺資源,例如氣候炎熱的埃及,清涼油被當成貴重的禮物。根據文化審美的差異切中不同消費需求,在恰當的時機、正常的範圍內,消費者能接受,商家也賣得妥當。

相比而言,藉以文化認同的旗號消費他者的心理本就從誠信為本的生意原則上遠遠走偏了,如此扭曲作直,利用資訊不對稱賺取差價,何況其價格之差已是趁火打劫,做的豈不是黑心生意?

圖|《大空頭》劇照

即便跨境生意的利潤和成本平衡的確費勁,可商家如何研究平臺玩法,再怎麼追名逐利,定價和定性都因適可而止。

在跨境電商圈有句話說做跨境,三分靠運營,七分靠選品。選品的差異若是決定了輸贏,那麼像一些商家所說,可以嘗試選擇那些在國外市場需求恆穩的普貨、衣裝、禮品、健身品類,在與當地貨品做出品種差異、質量差異上下功夫。

縱使走捷徑做出痰盂這一爆品,最終反倒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丟了國人的臉。

畢竟,生意買賣做的還是雙方的相互信任、靠的還是商品的質量。所以,少薅點「洋」毛,做個人吧。

來源:南風窗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