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伢大富
十幾歲到美國念書,在麻省理工和哈佛之間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由是怕冷,也是個有故事的男人吶,不過今晚咱想聊的是為啥坡島不產明星要靠進口。
一直有讀者問我,在小坡待得好好的,為啥突然回來了?
這麼說吧,這中間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躲疫情,沒曾想躲得過初一,沒躲過十五,終究還是成了「皇上的蟋蟀」了。
最近杭州確診人數雖然不多,也就3位數,但管控措施倒是蠻嚴,搞得我近期只能足不出戶不說,連答應的買書寄禮物都得延後了。
國內是收緊,外頭則是放開,4月26日起小坡島更是全面放開,所有人都可以回公司上班,公共場合也不用強制佩戴口罩了。
雖說陽性人數依然麻麻,但他們那兒的頭頭說了,我們不看確診只看重癥,只要死亡率夠低,醫療沒擠兌,那就是可控。
對此咱也不好說啥,畢竟國情不同,但這幾年它真的是秦始皇摸電線——贏麻了。
前2年金融中心小漁港不是亂糟糟嘛,它這一鬧不要緊,大量的資金流出,基本上都流去了小坡。
有個數據說流入資金每天高達數十億美元,這個規糢是很大的,而在這之前唯一能挑戰HK地位的亞洲城市,就只有新加坡。
接著又是鵝烏沖突,按照蛋總的說法,最大受益者是新加坡,因為很多大陸富豪、臺灣地區富豪都把錢往那轉。
歐美政府太流氓,沒收大鵝寡頭財產,把其他富豪們都嚇壞了,西邊不敢去了,那就只能往小島上轉。
至於為甚麼看得起這裡,我舉個栗子你就明白了。
前2年港島資金海量流入時,就有西方媒體問小坡話事人,人家回了句:「沒有的事,從來沒這事。」
換句話講,有些國家是假惺惺的說「快點來吧,我們是永久中立國」,結果來了它立馬翻臉,上繳財產給大哥。
而有的國家,深諳中國人的「悶聲發大財」之道,別說吼了,它連吭都不吭聲,甭管人家來了沒有、來多少,一概不承認。
保守祕密的最高境界,不是喊著我會替你保密的,而是一臉無辜的說:「咱倆見過麼?沒有啊,不熟啊。」
再加上近期的魔都風雲,好家夥,去那兒的土豪們排的隊伍,都趕上做核酸的了,以至於不得不抬高家族辦公室的設定門檻,變相提醒:
「我這廟小,裝不下太多人,要不是特別有錢的話,就別來了。」
與此同時,星島的銀行跨境業務幹的熱火朝天的,足不出戶就能辦理網上業務,我已經接到不止一個讀者爆料這麼說了。
至於這些人為啥都選擇小坡島,除了安全和不排Hua之外,語言和教育也是主要因素吧。
從19世紀開始就有大批華人漂洋過海來定居,現如今3/4以上人口都是華人,華語是官方語言之一,通行的也是和內地一樣的簡體字。
PrimeMinister剛好也姓李,報紙上又是簡體字,很多記者都是從中傳啊,內地報社引進過去的,導致行文風格和《人日》有的一拼,每當我讀到「我國」的時候,就生出錯覺「我是誰,我在哪兒」。
當然咯,這裡也並不是說只有土豪才能生存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移民也好,小孩子過去念書也好,都是有門道可循的,所謂「貓有貓道,鼠有鼠道」。
如果您想對這方面進一步了解,尤其是對小孩子念書和拿當地身份的事情感興趣,歡迎訂閱我們的「1v1咨詢”電話詳聊。
說到這個我就生氣,前幾天咱不是發過一篇講有人暗戳戳移民的稿子嘛(鏈接:不少人在悄悄移民了……),招來一堆罵,我只是闡述一種現象,把看到的聽到的記錄下來,你罵我幹啥呀?
但很快的我就想通了,咱是體面人,不跟爛人計較,你和它們計較,十有九輸,因為爛人是沒有底線的。
你想要底線,就意味著還沒開始爭論,就輸了,而如果你非要爭個輸贏,那就意味著你先失去了底線。
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的自知之明就是,咱改變不了世界,也改變不了爛人,能被改變的,就不叫爛人了,不光改變不了,它還耽誤做正經事,所以您罵啥都對,咱一律拉黑。
好了廢話一堆,說正經的,今晚聊聊為何小坡不產網紅明星,也有人說,不對啊,林俊傑和孫燕姿不是那兒的人嘛。
不不,這些人都是出口轉內銷的,我說的是本土沒有培養出很火的明星,起碼沒像內地那麼瘋狂。
記得某次逛街,在商場看到南韓明星在做宣傳,哇塞,除了保潔阿姨之外,就沒見幾個人圍觀,據說連貝克漢姆來了,也沒人看的。
至於直播帶貨的網紅就更不用說了,我的土著鄰居就很不解的說:「想買東西去超市就好了呀,為甚麼要買明星賣的呢?」
他還認為,錢是自己辛苦賺的,應該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花在這些人身上。艾瑪,聽完我就有點明白為啥這裡產不了大明星了,因為消費者都太實誠了,不買賬。
其實這裡是有過娛樂的黃金時期的。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加坡電視劇在內地紅過,我印象中就有《神雕俠侶》和《東游記》。
現在網上還能搜到甚麼《人在旅途》、《情絲萬縷》、《昆侖奴》、《蓮花爭霸》啥的。
#《蓮花爭霸》劇照#
還有些劇哪怕沒怎麼看過,但一看演員就覺得臉熟,再一聽主題歌,哇,小時候街上聽到過。
坡坡開始進行電視劇制作是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是港臺影視業最發達,影嚮力也最大,於是他們就邀請知名影視和音樂制作人來助陣。
1983年新加坡廣播局成立後,請來香港資深編劇&導演梁立人任戲劇處處長。梁是ATV王牌編劇,導過的片子有《我和僵屍有個約會》和《絕代雙驕》。
引進香港人馬的結果,就是無論劇本還是燈光、剪輯、字幕等都和港劇如出一轍,以至於有人說坡劇就是港劇的拷貝品,但這些劇又帶有厚重的中華文化,引進大陸後讓人倍感親切。
舉個栗子,梁處長導過一歷史劇叫《霧鎖南洋》,講的是華人歷經艱難險阻,到南洋謀生的故事。
1984年引進內地的時候,趕上改開不久,很多人的親戚就是這麼到海外的,電視一播瞬間找到共鳴,引起不小轟動。
恰好那個時候國產劇產量很低,不夠看的,這也給了坡劇喘息的機會,哪像現在內地每年要產數百上千部國產劇,自己都播不完,別說引進了。
廣電局早就規定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境外節目,於是乎,坡劇和所有海外劇就這樣默默的消失了。
現在的坡劇制作方叫新傳媒電視,壟斷市場後不思進取,跟不上觀眾需求,做的片子質量也不好。
別說跟港劇比,就是跟以前的坡劇也比不過,然後這些電視只有英語字幕,沒有普通話配音,這就更不可能被引進了。
現在的坡坡年輕人要麼看美劇韓劇港劇泰劇,要麼看內地綜藝,芒果臺藍莓臺番茄臺啥的都追。
只有老年人還在看本地劇,他們叫「看戲」,只是老頭老太太怎麼可能去追星呢,也追不動啊,更別說跑去買明星帶鹽的產品了,退休金都不夠花的不是麼?
其實這裡也是紅過2位中國女星的。
一位許晴,1992年應坡坡廣播局邀請,23歲的她被廣電總局公派赴新,成為中新文化交流電影界第一人。
她在當地演的劇叫《百忍成金》,在東南亞一帶播出時很紅,一度成為坡人偶像,回國後才演了《來來往往》、《笑傲江湖》這些。
至今她仍游走在兩國,時不時南下度假,對她來講,這是她第一份工作開始的地方,感情自然不一樣。
另一位是孫儷,也就是《甄嬛傳》裡的嬛嬛,雖然這戲坡人現在也看,但2001年她剛到當地發展的時候,卻不被看好。
當時她從上海跑來參加優頻道的選秀,進了總決賽,評委是劉德華老師,他非常看好嬛嬛,把最具演藝潛力獎頒給了她。
但是電視臺卻不想簽,覺得她長得就不是新加坡人的臉,紅不了,於是被內定無法奪冠,最後只拿了亞軍。
回國後2年不到,她被相中演電視劇《玉觀音》,一夜間紅透全國,還拿了金鷹獎視後,成為繼陸毅和大眼格格後的又一個現象級紅星,多年後不僅成為電視劇女王之一,更是收視率的扛把子。
除了觀眾只有老人之外,當地人也沒有甚麼偶像概念,路上遇到明星也不會興沖沖的跑去合照,當地的公司也不像內地的會營銷和包裝藝人,所以你就是有明星夢也沒地方發揮。
私以為這也和坡縣建國時候的定位有關,在老李縣長眼裡,這就是個資源有限的小坡島,吸引世界各國的企業來這設點招攬人才最重要。
所以教育上他們非常重視數理化和英文,至於創業啊,文化藝術啊啥的,不好意思,搞不起。
所以新馬沒有狗仔,也沒有明星的說法,最多叫歌手和演員,比起他們,大家更喜歡追明星運動員。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傳統觀念。
這兒就是個沒經歷過解放的小民國,中西方思想碰撞的厲害,嘴上講男女平等,往大街上一看,家家好幾個娃,而且至少有一個是男孩。
這些華人白天講英文講西方文化,晚上或者放了假,在樓下又是燒香拜佛,又是燒紙祭祖的。
在他們眼裡,甚麼演員歌手,都是賣手藝的人,地位高不到哪裡去的,小孩子還是要讀書做醫生、律師、教授啥的,再不濟也是入伍當兵做高級軍官,吃官家飯,這才是正道。
演戲能當飯吃麼?長得好看,可以做會計做金融,照樣賺大錢啊。
所以很多發明星夢的,要麼往外闖蕩,紅了衣錦還鄉,要麼就打好演員的工,收入跟一般白領差不多,熬上幾年攢夠錢,申請個組屋住,也就差不多了。
掙大錢是別想了,這輩子別想了,也不光是他們,港臺的藝人也是一樣的,他們沒有光環意識,就當是一份工作。
所以很多人都會先念完書,然後再來做,萬一混不出頭,隨時轉行。在這些人眼裡,沒有甚麼宏大敘事,也輪不到他們來傳播主流價值觀,就只是混口飯吃而已。
人活一場,終究是為家人和自己,求口飯吃而已。
來源:伢伢復盤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