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有 「 容止 」一門,容是姿容相貌,止是儀態舉止。這一門,以曹操這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的人物開頭,但接下來,簡直就是一個美男子的秀場。
何晏就是第一個亮相的美男子。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何晏特別美,尤其是臉色白皙極了。魏明帝懷疑他是搽了粉才這樣白的。於是挑了個大夏天,請他吃 「 熱湯餅 」。 ——當時 「 餅 」泛指各種麵食,所以熱湯餅就是熱湯麵。
何晏果然吃得一臉汗,於是用自己紅色的衣服擦臉,膚色還是那麼皎潔。 ——可見他是純天然原生態的白,不依賴化妝品的。
「 言語 」門裡則收錄了這麼一句話:
何平叔雲: 「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
沒上下文的情況下來這麼一句,看不出有什麼高明。要知道這話為什麼是雋語,先要了解五石散是種什麼藥。
五石散的配方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服用後全身燥熱,本來是治療傷寒的藥。但何晏發現,它有壯陽的功能。
何晏以好色著稱,本來已經弄垮了自己的身體,服用了五石散後,由弱轉強。這句話,就是對這種療效含蓄而雅緻的表達。
何晏開了頭,之後服用五石散就成了魏晉名士的風氣。
當然,五石散這樣的藥,毒性很高,不可能沒有副作用。服了五石散後:
第一,就不能再吃熱的食物,因此這藥也叫寒食散,但酒要喝滾燙的,因為有助於藥性發揮;
第二,皮膚會變得非常糟糕,洗澡或者穿新衣服,都會導致皮膚破裂,因此名士都臟兮兮的,穿特別寬大的衣服,即所謂 「 峨冠博帶 」;身上長滿蝨子,於是一邊聊天一邊捉蝨子成了風雅的行為,即所謂 「 捫虱而談 」;
第三,五石散藥效發作,被稱為 「 散發 」,然後需要靠奔走來緩解燥熱感,叫 「 行散 」,行著行著,也許倒頭就在路邊睡過去了。想必這給當時的城管工作增加了巨大的難度,因為你不知道路邊睡著的一個衣服破爛的髒兮兮的人,是乞丐還是出身高貴並擔任政府高官的名士;
第四,服散之後,可能會神誌不清胡言亂語。當然反過來講,不打算為自己說的話負責,就可以聲稱自己剛剛服了五石散。比如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竹林七賢里的王戎,提建議時得罪了齊王司馬冏,之後就假裝散發,一頭栽進糞坑里。人家王爺也就不和他計較了。
第五,中毒深了,症狀越來越嚴重,最後也就死掉了。
何晏本人,服五石散的後果就非常可怕,最終據說是 「 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 」,因此被稱為 「 鬼幽 」。
「 文學 」門裡,則提到何晏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雖然水平不如另一位青年俊彥王弼。
什麼叫玄學?解釋起來非常複雜。大體說,玄學關心的核心問題,是 「 聖人的人格,究竟是怎樣的 」。東漢以來,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無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都重視人物評價的問題,並由此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做官,以及做什麼官。弄清楚聖人的人格,就可以給評價世上具體的人提供依據:距離聖人越近,自然得分也就越高。所以這個話題,既有理論高度,又非常貼合現實應用。
何晏和王弼特別的地方是,他們討論問題時最推崇的著作,不限於儒家經典,而是把《周易》《老子》《莊子》拿過來,後來就有人把這三部書並稱為 「 三玄 」。
漢代學者研究經典,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於是形成了所謂 「 經學 」。研究者絕不能說經典不對,然後學生又絕不能說老師不對,這叫作 「 守師法 」和 「 守家法 」。於是經典裡一句話,老師花十句話來解釋,經典不愧是經典,看似隨隨便便一說,其實大有奧妙;然後學生又花一百句話,來論證我老師的解釋,可真是辨析精微……於是儒家經典的註釋,很快就寫得堆積如山。
何晏和王弼卻採用截然不同的辦法。何晏注過《論語》,王弼注過《老子》,特點是甩開煩瑣的傳統註釋,直接討論問題的本質。對當時很多被經學壓抑壞了的讀書人來說,讀到何晏、王弼的著作,真彷彿從沙塵暴裡走出來,呼吸到一口新鮮空氣,不能不覺得如此香甜。
更重要的是,何晏、王弼採用了一種新的方式來研究問題,不是著書,而是 「 清談 」。長得那麼好看的何晏,談論深奧的玄學問題的時候,看起來簡直迷人極了。
當然,對何晏開創的這種清談玄學的風氣,評價也是兩極分化的。魏晉時期很多人非常著迷,比如東晉名臣王導,有次和人家清談了一個通宵,覺得彼此表現都特別好,就說: 「 正始之音,正當爾耳! 」因為何晏、王弼活躍,是在曹魏齊王芳正始年間,所以這話的意思是,當年何晏、王弼他們清談,大概也就是我們這樣的吧。
現代也有一些學者評價很高,認為玄學衝破了儒家思想的桎梏,開創了中國哲學的第二個高峰。如果說先秦是黃金時代,魏晉就是白銀時代,從思想史的角度說,什麼強漢盛唐,都及不上這一段。
但批評也是極其嚴厲的。這些人認為:五石散是何晏傳播的物質毒品,玄學則是何晏傳播的精神毒品。整個社會風氣,都被何晏、王弼帶壞了,而且不是帶壞了一代人,是帶壞了之後整整幾百年。西晉以後的分裂與戰亂, 「 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 」,所有這些浩劫,都是何晏他們造成的。何晏最終毀掉了自己,但根本不足以抵償他巨大罪過,所謂 「 一世之禍輕,歷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少,迷眾之愆大也 」。
總而言之,何晏就像一條美麗而劇毒的蛇,是一種毀滅性的誘惑。
主流史書裡面,何晏的形像要更簡單也惡劣一些。
陳壽寫《三國志》,把何晏的信息主要附在曹爽的傳記裡,裴松之作註釋的時候,又補充了不少材料。
何晏是東漢末著名的外戚大將軍何進的孫子,也就是說,他爺爺是袁紹和曹操的老領導。
後來曹操娶了何晏的母親,還想把何晏收為乾兒子。何晏不樂意,曹操也尊重他的選擇。改招何晏做了女婿。
曹操對何晏是非常好的, 「 服飾擬於太子 」,曹丕啥待遇,何晏就是啥待遇,何晏也就坦然接受,不覺得有啥不妥當。曹丕當然非常討厭何晏,何況何晏的生活作風又很不好,所以曹丕當皇帝了,讓何晏靠邊站的理由足夠充分。
曹丕去世後魏明帝即位,《曹爽傳》說,因為何晏為人 「 浮華 」,所以更是被 「 抑黜 」了,一部叫《魏略》的書則說,何晏 「 頗為冗官 」,也是擔任了一些有頭銜無職責實際上沒有存在必要的官。
魏明帝也崩了,齊王芳即位。這時曹爽作為輔命大臣執掌朝廷大權,何晏討好他,才翻了身,當了吏部尚書,有了選拔官員的權力。當然,何晏私心很重,非常不公平地提拔了一批自己的老朋友。
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除掉了曹爽,發生了特別戲劇性的一幕。司馬懿讓何晏來審理曹爽的案子,何晏株連了很多人,都往重裡判,希望向司馬懿表示,其實我是您的人。司馬懿對何晏說: 「 該治罪的,有八個家族。 」何晏數來數去,只有七族,司馬懿堅持說,還差一個。何晏實在想不到,終於問: 「 豈謂晏乎? 」您說的難道是我嗎?司馬懿說: 「 是也。 」於是就把何晏下獄處死,並夷滅三族。
不過有一個問題,何晏被殺後,很多人都往他身上潑髒水。比如有一個謠言說,何晏所娶的曹操的女兒,正是他同母的妹妹。稍一查證,就可以發現完全不是事實,就是大家都愛聽帥哥的亂倫故事,而編排一個已經夷三族的人,即使被闢謠了也沒後果。
那麼,關於何晏的其他罪名,有沒有可能也是捏造的呢?
學者們在史料的字裡行間仔細搜尋,還真發現了不少玄機。
第一,魏明帝打擊 「 浮華 」,但是保存下來的幾份浮華人士的名單裡,並沒有何晏的名字,倒是有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的名字。而以何晏的身份和名望,他如果在浮華之列,名字無論如何應該在顯要位置。
第二,魏明帝為了避暑,在許昌興建景福殿,於是何晏作了《景福殿賦》,可見他是魏明帝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
第三,魏明帝去世之後,應該用什麼諡號,群臣發表了許多意見,最終由何晏編成《魏明帝議諡表》。諡號是對先帝的蓋棺定論,這在古代是牽涉到價值導向的重大歷史問題,不可能交給一個邊緣化的 「 冗官 」去做的。
所以何晏在魏明帝時代,地位應該就相當不低。他不是投靠曹爽才翻身的,反而很可能是齊王芳時代,曹爽作為輔命大臣卻年輕缺乏根基,需要藉重何晏這樣有資望的老臣。
實際上,何晏和曹爽的關係,也不見得特別好。倒是曹爽的弟弟曹羲,對何晏的才華學識很崇拜,但曹羲和曹爽之間,不說有矛盾,至少分歧是不小的。
至於何晏當吏部尚書後選拔官員是否公平,史料中有彼此衝突的說法。實際上,這種人事問題,處置得是否公平,本來就很難有統一意見。但值得注意的是,何晏選拔的人物裡,也有賈充、裴秀這樣後來司馬氏的死黨。
所以很可能,是司馬氏殺了何晏後,覺得越把他說成一個因為曹爽才得勢的小人,越顯得自己正確,何晏的形象才被修改成史書裡的樣子。
當然,也不宜翻案太過。比如有人因為何晏的著作裡,不少議論 「 有大儒之風 」,就認為那些和玄學有關的內容就統統都是捏造,這就有點過頭了。更可能的情況是,何晏作為一個足夠聰明的文化人,他知道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官方性質的政論文章應該怎麼寫是一回事,閒暇的社交中怎麼發議論是另一回事。
史料中那些何晏戀棧權力的記錄,和何晏並非曹爽死黨的結論,也一樣不衝突。毋寧說,既抵禦不了權力的誘惑,又在政治站隊時表態不夠果決,總抱著可以左右逢源的期待,依違於各派勢力之間,倒是文化人的常態。在權力鬥爭比較溫和的年代,這種姿態也未必不好,不幸的是,何晏碰到了整個中國歷史裡看,都對政敵最陰險狡詐卑鄙殘酷的司馬家族,結局悲慘,也就是注定的了。
來源 不是東西劉老師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