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海,繞不開的一個詞就是:
洋氣。
作為最先開埠通商的城市之一,精致、時尚、國際範兒,早就刻進了上海的骨子裡。
除了外灘、十裡洋場、法國梧桐、摩登女郎,許多人對上海的印象,還少不了裝潢考究的西餐廳:
水晶吊燈下,伴隨著「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的歌聲。俊男靚女們推杯換盞,品嘗著盤子裡精致、洋氣的西餐。
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吃西餐的場景
但實際上,精致洋氣的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可能都是貨真價實的「假西餐」。
01
風靡上海的「假西餐」
就算是首次走進一家上海老牌西餐廳,也有三道菜品,是可以閉著眼睛點的:
炸豬扒、土豆沙拉、羅宋湯。
點這「老三樣」,不僅不會出錯,還會被認為會吃、懂吃、「有腔調」。
「土豆沙拉兩個,套餐」 / 《舌尖上的中國》
炸豬排,是許多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一道西餐。
裹著金黃色面包糠的豬排,色澤誘人,散發著香氣,一口咬下去,口感松脆,鮮嫩多汁。
裹上面包糠炸至金黃,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舌尖上的中國》
充滿西方特色的烹飪方法,讓豬肉這一本土常見的食材,擁有了滿滿的「洋」氣。
也讓炸豬排,成為了許多上海西餐店的招牌菜。
其實,這道「西餐」炸豬排,在國外是根本找不到的。
作為被中式口味改造過的「假西餐」,這道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菜品,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本來面目」:
維也納炸牛排(德語:Wiener Schnitzel)。
維也納炸牛排,是一種在薄薄的牛肉外面裹上面包屑、炸制而成的菜品。
將小牛肉切成大約4毫米的薄片,輕度捶打使肉質軟嫩,然後加入少量的鹽,裹上牛奶、面粉、蛋液和面包屑,放入豬油或液體黃油中,炸制而成。
這是維也納飲食文化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是奧地利的國菜之一。
和當時的許多西餐一樣,維也納炸牛排高雅、時髦,卻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好在,上海人總有辦法,拉近與美食的距離。
這道菜傳入上海後,考慮到中國人食肉以豬肉為主的特點,上海德大西菜社等西餐館,對這它進行了改良,推出了一道撒著面包屑炸制的「維也納豬排」。
也就是如今上海炸豬排的前身。
類似的烹飪方法,食材卻已迥異 / 《舌尖上的中國》
比起牛排,豬排顯得更加市井和平民化。
但制作一道合格的上海炸豬排,該有的工序,卻一點都不能少。
首先,先用肉錘反複捶打豬排,讓肉質變得松軟,然後才能浸蛋液、裹面粉。
第三遍浸蛋液時,裹上面包糠,這樣既能減少滲入豬排的油份,又增加了酥脆的口感。
西式的烹飪方法和上海本地飲食習慣的完美融合,讓上海炸豬排自誕生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哪怕在物資緊缺、買不到面包糠的年代,上海人也會費盡心思,把蘇打餅幹壓碎,代替面包糠裹在豬排外面。
在當時,蘇打餅幹價格不菲,但能吃到一口香脆的炸豬排,就值了。
把蘇打餅幹壓碎,代替面包糠 / 《真實第25小時·我愛海派西餐》
風靡上海灘的「西餐」中,包括羅宋湯、土豆沙拉在內,像這樣經過改造而成的「假西餐」不在少數。
它們實惠、美味,又不失「洋氣」,共同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流派:
海派西餐。
02
兼收並蓄的海派西餐
在開埠之初,風靡上海灘的,是原汁原味的正統西餐。
同治七年(1868年),由外國人開設的亨白花,在今徐家匯的華山路虹橋路口開業,是上海最早的西菜館。
大多數上海人對這些來自發達國家的產物,很是新鮮,「吃西菜」很快成為了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
吃西餐成了很多上海人的習慣,「從小開吃到老克勒」/《真實第25小時·我愛海派西餐》
光緒六年(1880年),上海福州路有了第一家由中國人經營的西菜館,「海天春番菜館」。
到了20世紀初,僅福州路上,就有了十餘家西菜館。
1909年上海出版的《海上竹枝詞》,記載了當時流行吃西餐的風潮:「海上風行請大餐,每人需要一洋寬」。
西餐,作為一種高雅、新鮮的餐飲文化,開始迅速融入上海百姓的生活與飲食觀念。
除了趕時髦、嘗新鮮,對西餐的追捧還有一個原因:
在那個在民族危機四伏的年代,國人文化自信的力量被極大削弱。
採用西方的生活方式,按照西式禮儀進餐,代表著文明和進步。
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入西餐廳,開始註重餐桌禮儀、入座順序;打破傳統的圍餐同食,開始舉起刀叉、實行分餐……
1949年以前,中餐、西餐以及海派西餐的特點比較 / 圖源參考資料
西式生活方式,逐漸成為地位和文化的象徵,成了與「舊規矩」劃清界限的方式:
「主人獨自坐中間,諸客還須列兩班;近者為尊卑者遠,大清會典可全刪。」
慢慢地,面對西餐文化的耳濡目染,典型的歐陸式風格的餐廳開始布滿上海灘。
雖然西餐文化看似「高人一等」,但從骨子裡便講究「精致」的上海人,依舊對正統西餐有「不滿」之處。
二十世紀初的刊物《老上海》中,有記載對西餐的「意見」:
「真正歐美者……則合碧眼黃發兒咀嚼,吾人食之,不大對胃口,大約非生,即帶腥膻。」
西餐菜式的烹飪手法與國內差異較大,大多肉排菜餚都並非全熟,往往還帶有血絲,或者強烈的腥膻味。
再加上正統西餐所使用的的進口原材料,往往不易獲取、甚至斷供。
紅房子、德大西菜館、天鵝閣西菜館等西餐廳,開始在改造西餐上,動起了腦筋。
用卷心菜加上酸甜可口的番茄湯,替換原版羅宋湯中真正的「主角」紅菜頭;
比起沿襲原版,好吃才更重要 / 《舌尖上的中國》
經典名菜「烙蟹鬥」,用的是外國從來見不到的大閘蟹,來代替海蟹;
金比多湯,融合了西式的奶油蘑菇湯,與我國的傳統菜式燴八珍……
中西美食的碰撞與糅合,就碰撞出了精致而符合國人口味的「海派西餐」。
傳統意義上的海派西餐,其所指向的「西式」,並非特指某個西方國家,而是由多國的餐飲流派匯聚而成的。
主要可以分為意式、法式、俄式、英式以及德式這五大流派。
1842年至1949年間,上海不同流派的西餐廳分布 / 圖源參考資料
法國菜精致,註重食材選擇;英國菜簡單清淡;意餐講究火候,力求保留原汁原味……
吸收了各國菜式特點形成的海派西餐,呈現出異彩紛呈的面貌,成就了上海人獨特的腔調和品味。
03
既精致,又市井
精致而有創意的海派西餐,不僅僅存在於海派西餐廳裡,還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廚房。
畢竟,帶著家人到西餐廳開一頓「洋葷」,並非普通百姓日常能吃得消的消遣。
一些囊中羞澀、無法為「洋氣」和「面子」而支付高昂費用的人,便開始在家自制西餐,家庭版的海派西餐也隨之出現。
紅腸可以代替羅宋湯裡的牛肉,搭配上梅林番茄醬,更加酸甜可口;
沒有色拉醬,就用一只蛋黃、一小碗色拉油、一點醋,自己調制;
用擀碎的蘇打餅幹代替面包糠,反而比後者還要香脆……
吃西餐,也要「做人家」 / 《真實第25小時·我愛海派西餐》
家庭式西餐,成為了海派西餐的另一個發展路徑,成為了更親民、更實在的分支,也是當代老上海記憶中更為深刻的一部分。
無論生活多難,都不放棄對美好、精致生活追求。
成長在市井裡的海派西餐,是上海人這股「腔調」的絕佳註腳。
自海派西餐產生至今,人們對它的評價仍褒貶不一。
一方面,有人認為海派西餐畢竟是「假西餐」,或多或少有不倫不類之感。
也有不少人認為,海派西餐在上海人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對上海飲食文化乃至近現代的文化進程均起著重要的意義。
還有人說,「海派西餐」的名字不好,這詞自從誕生,就存在著一定的貶損性。比如《清稗類鈔》說:「『海』者,泛濫無範圍之謂,非專指上海也。」
但誰也不能否認,海派西餐,是幾代上海人香氣四溢的記憶,甚至是許多吃著「正宗西餐」的游子的鄉愁。
名為「西」餐,實際上早已成了家鄉味 /《舌尖上的中國》
「人類的悲歡也許並不相通,但在食物的創造力上卻有著相同的默契。」
百年前那股來勢洶洶的異國風潮,早已被靈活變通的上海人馴化,賦予了它們獨一無二的上海味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宗西餐廳越來越多,新鮮的東西越來越多,可以追趕的時髦也越來越多。
相比之下,曾經新潮的海派西餐,反而成了「時代的眼淚」,逐漸沒落了。
原本風靡一時的海派西餐廳,也紛紛關門歇業、改弦更張,只剩不到十家。
消失不見的老天鵝閣西菜館 / 《真實第25小時·我愛海派西餐》
好在,尋常巷陌的廚房裡,還會飄出羅宋湯的酸甜味道,傳出炸豬排時「滋滋啦啦」的動聽音節,也總有頑童「不聽話」地打壞一碗色拉醬。
「打色拉醬不能停的,停了就打壞了」 / 《真實第25小時·我愛海派西餐》
這份氤氳著香氣的記憶和情愫,或許才是海派西餐永不褪色的價值。
文獻參考
1.《上海飲食服務業志·大事記》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上海飲食服務業志·飲食業·行業沿革》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3.《融合與創新 ——中西跨文化交流視角下的 「海派西餐」》,高海薇,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4.《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國中央電視臺
5.上海紀實《真實第25小時·我愛海派西餐》,上海五岸傳播有限公司
来源:外灘TheBund(the-bund)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