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現實版「豬籠寨」,內部破敗卻無人敢拆

上海 豬籠寨

「居住在上海市中心是甚麼體驗?」

周邊高樓大廈

感受城市的燈紅酒綠

出門即各類商場、超市、餐廳

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住著奢華住房,享受著頂級服務?

答案,當然是不

直到看見

號稱上海最擁擠小區的隆昌公寓

僅20厘米寬的「紙片樓」

發現鬧市中心的生活

並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隆昌公寓:圖一微博@文太大叔、圖二小紅書@住進鳥眼睛以後

人擠人的「豬籠寨

隆昌公寓位於上海楊浦區

建於1930年

由英國人設計的公共租界巡捕營房

整座建築平面呈「回」字型設計

250間套房組成上下五層

間間相鄰,密密麻麻

紅磚砌築外立面

與素混凝土的內立面將院子包圍

一眼望去說不出的窒息感

圖二小紅書@蛋蛋同學

新中國成立之後

被改為楊浦公安分局職工宿舍

因是上海最先使用煤氣和自來水

安裝兩部電梯的住宅之一

曾被譽為「上海最豪華的公寓」

時過境遷

新中國成立後它充煥新生

成為楊浦公安分局職工宿舍

改名為「隆昌公寓」

在不同時代發揮著不同作用

小紅書@Cecilia Guan 醉堪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改善

公安局搬離,職工搬走

昔日的「豪宅」變為解決住宿問題的公房

人口的大量湧入讓兩室一廳一分為二

一戶人家一扇門一個窗一室半

人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擠

小紅書@念已

搭搭改改,走廊過道成了雜物堆積地

公用廚房、公共衞生間

住在這裡除了過著擁擠的集體生活

髒亂差也是一大問題

有人稱這裡是電影《功夫》裡的翻版「豬籠寨」

雖然生活氣息濃厚,但條件艱苦

當年住進去被人羨慕,現在卻難以搬出

小紅書@上海去哪吃

2004年,公寓被歸入不可移動文物

受到重點保護,不可隨意改動

街道雖然做了不少努力改善生活環境

但效果甚微

如今,隨著名氣大增

這裡已成為網紅打卡勝地

但在熱鬧繁華背後困窘仍在

蝸居生活持續上演

小紅書@念已

僅20厘米的「紙片樓」

如此破落,造型獨特的老舊住宅

在上海內環並不是個例

繁華的南京路步行街附近

隱藏著一座被英國《每日郵報》

送上全世界最扁最薄建築稱號的老房子

黃浦區「無錫小區」

因樓體最薄處僅有20厘米

又被稱為「紙片樓」

小紅書@蘭小默_童鞋

這座大樓的修建有著獨特的歷史

是30年代經濟苦難時期

為了充分利用土地不留一絲縫隙

建成了四層高

兩邊窄,中間寬的三角多邊形建築

而我們看到最窄部分只是一個表面

另一頭則是一個「大肚子」

所留空間可以滿足正常生活

圖一:小紅書@636103031、圖二@東方網

因當初用來做辦公用房

便沒有設計廚房和獨立衞生間

現居居民仍過著提馬桶過日子

做飯一臉油煙

老年人上下樓困難無比的生活

與「豬籠寨」一般

紙片樓也成了網紅打開地

白天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樓下拍照

夜晚又歸於平靜

與周圍的繁盛猶如兩個世界

小紅書@島主小玉

離不開的老破小

「外國人來這看,說這裡不是人住的地方」

住在隆昌公寓住戶曾在採訪中

抱怨著自己的生活

既然如此艱難,為何不搬走逃離呢?

走不掉,離不開

經濟的壓力,現實的負擔

以及住在市中心的優越感

據調查,目前上海

住在老破小樓房的主要是兩類人群:

一類是,上了年紀的原著居民

他們習慣於樓上樓下熱熱鬧鬧

充滿人情味的生活

與更舒適的郊區大房子相比

這裡鄰裡來往、出門玩樂更加便利

當然,他們也不再像年輕人一樣有力氣繼續奮鬥

去添置新房,償還房貸

小紅書@扇子在拍照

另一類是,經濟有限的外來務工人員

與條件更好一些的公寓房相比

老破小租金更低一些

對於他們來說是生存在大城市的「精神之巢」

處於其中不會游離在外

與逐漸統一化、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相比

老房子承載著更多城市記憶

也是活著的歷史

若為了改善生活環境一口氣都拆掉

社會根基都動搖了

那麼老破小的最終歸宿,到底何去何從?

用心設計,煥發新的生機

很多設計師致力於設計高大上寫字樓

各種地標項目

為城市的高速發展做著貢獻

但也有一些設計師

致力於老舊小區的改造

從居民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入手

在以往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功能

令其更加宜居,更具生機

同時也讓時代文化傳承下去

鞍山五邨

鞍山五邨地處楊浦區鞍山商區

雖地段成熟、交通便利

但整個大社區都是五六層高的老破小

即使靠近大學也顯得老氣橫秋

鞍山五邨改造前 圖片來源@一條

近年,世界級設計大師孟菲斯創始人Aldo Cibic

來到這裡定居

重新設計老房子

與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師生

一起將舊街區改造成

擁有咖啡館、展覽室、活動廳的「好公社」

大師級的配色與創新設計

讓這裡一改舊貌

創業學生和企業逐漸來這裡入駐

老變新重煥生機

每天來這裡的人絡繹不絕

昌五小區

這是位於上海浦東新區

建造於20世紀90年代的昌五小區

2018年因拆違整治

片區大量商業店鋪被拆除清理後

留下一段近400米的條帶空地

形成一道單調、冗長的界面

圖片@梓耘齋建築

後來,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明主持改造

借鑒蘇州園林的設計手法

通過折線型游園路徑

統一色調的立面材料和植物的高低穿插

設計成居民和街道行人

都能使用的游廊

並命名為「昌裡園」

榮獲「公共空間獎」字獎項入圍項目之一

圖片@梓耘齋建築

把古代園林思維放到現在

不是照搬

在因地制宜、師法自然的基礎上

於現代語境中適應社會需求

攝影@田方方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

更多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新建住宅

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給居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相比之下,那些老舊小區黯然失色

裡面的居民生活也多有不便

他們向往高質量的生活

卻困於經濟環境

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讓好設計為老破小大變身或許是最好辦法之一

若有選擇權

你會買方便工作上學的市區老破小

還是郊區寬敞新房呢?

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微信號:iamdesign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