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是怎樣煉成的

葉永烈

文:南洋富商

1

劉慈欣說:葉永烈是上世紀最重要的科幻作家。新一代科幻作家都讀過他的書。

《十萬個為什麼》,總發行量大約一億本,是讀者最多的科普系列。

《小靈通漫遊未來》,發行量300萬本,是讀者最多的科幻故事。

葉永烈還是上世紀最重要的傳記作家。他的傳記包括了諸多的重量級人物,其中大多數屬於重要而敏感的人物。那些人當時處於被打倒、批判或坐牢狀態。

 葉永烈發表的文章,有3500萬字。他還記錄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他親手拍攝的照片就有十萬張,還有無數錄音和視頻。很多都成為博物館珍藏史料。

他做過工廠技術人員,做過電影廠導演。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畢業於六年制的北京大學化學系,那是按照蘇聯的「副博士」學制打造的,按今天的說法,叫本碩連讀。雖然他花費很多時間寫作,專業並沒有荒廢,他的畢業論文發表在《化學學報》上。

這樣一個重量級作家,小時候他爹媽是怎樣教育他的呢?

或許你會認為他從小是個神童,未上學就認很多字,從小背誦大量詩詞經典,語文更是無敵。

這些猜想錯得離譜。事實上,葉永烈小時候語文不及格。

「很多人說作家是神童,我就是個『反證』。」在濟南書博會,葉永烈在現場展示了父親保留的他的小學成績報告單。「小學一年級有兩門不及格,一是作文,另一個是閱讀,閱讀相當於現在的語文。我的作家之路,是從『語文課不及格』開始起步的。」

或許你會猜想他從小家裡很窮,沒辦法受到很好的教育,後來才努力讀書,終於貧門出精英。

我們從葉永烈的身世說起。

2

葉永烈曾經回溫州故居,看看他從小居住的房子。那房子已經歸政府所有,裡面雜七雜八地住了很多戶人家。葉永烈說自己小時候住過這裡,問那些居民是否知道這裡有個地下室,隱藏有一個五百斤的鐵門,打開鐵門,下面是一個金庫。

那些居民都不知道這事。因為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他們不會想到家裡地下室藏個金庫這種事。

葉永烈家所在的鐵井欄,民國時期是溫州的華爾街,一排排銀行錢莊開在這裡。

葉永烈在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裡寫到:

我父親是一個企業家,當時在溫州是錢莊的總經理,又是銀行的行長,還兼職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從小念私塾,後來到保定軍官學校念書,他書法很好,會寫詩詞,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我父親曾經每天在開門營業前,把所有的員工召集在一起,由他主講《古文觀止》,當時這在溫州是絕無僅有的。我小時候似懂非懂地在旁邊聽,這其實是我最初的文學薰陶。

葉永烈不僅是一個正宗的富二代,還有一個文字功底頗高的爹。但是,他父親似乎並沒有早早教他讀書認字,否則葉永烈也不至於小學一年級語文不及格。

3

葉永烈提到他的童年,就是無憂無慮,天天玩得很開心。上中學,也是天天玩得很開心。他父母從沒給他布置必須閱讀的內容,也沒限制他不許讀什麼書。

葉永烈最早讀的書,是二本圖畫書。一本是《人猿泰山》,另一本是《魯濱遜漂流記》,是在他父親的書櫃裡找到的。《人猿泰山》所描述的非洲森林,《魯濱遜漂流記》所描寫的荒島生活,都是他聞所未聞,所以極有興趣。

然後他讀了《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之類童話故事。接下來就看他父親的各種書。

他父親有幾書櫃的書,很快被他看完。然後到學校圖書室、少年之家去借。等到上了中學,就去各個圖書館申請借書證。當時他同時有三個不同圖書館的借書證。其中溫州文化館的圖書室借書證上的借書記錄顯示,1956年7月31日到8月29日的一個月暑期,他借書15次。三個圖書館加起來,借書的次數應該是相當的多。

從葉永烈回憶的少年時代的讀書往事看,他讀書似乎從來沒有什麼「目的」,更沒有「書目」,父母和學校也沒有對他讀什麼書有什麼限制或指導,閱讀的範圍極其廣泛,只要借的到的書,無論經典文學、外國文學、科技、童話、科幻,以及各種雜書,基本上都讓他覺得很有趣。

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充滿了快樂。學校裡學習負擔很輕,他除了看書,還玩象棋、養金魚、集郵。他看書的時候,沒人打攪他,可以很專注地看一整天。

後來他上北大,圖書館的海量藏書更是滿足他對讀書的饑渴。

4

葉永烈的父親是一方名流,從軍,從政,經商,都做得有聲有色。書法對聯古文,都不錯。他是否從小教葉永烈讀古典詩詞,或者教他平仄對聯之類?

我們從葉永烈的處女作說起。那時候,葉永烈看到報社門口掛了個投稿箱,就問別人這是幹啥用的。人家告訴他把文章投進去,就會發出來。他覺得好玩,就寫了一首詩扔進去,竟然真的發表了。這首詩是這樣的:

這是一首純粹的打油詩。如果你用普通話讀一下,會覺得完全不押韻。因為只有用溫州市區的口音去念,才是勉強接近押韻的。如果把第一行的「知道」換成溫州人常用的「曉得」,就更合適。

如果葉永烈如他父親一樣讀過老式私塾,或者小時候學過對聯,甚至幼兒園背誦過《唐詩三百首》之類的古詩,他寫出來的肯定不是這個樣子。所以可以肯定,葉永烈從小根本沒怎麼背古詩。更沒有學過詩詞格律。

打油詩裡面的詞語和表達,是基於北方方言的官方標準漢語,但是葉永烈的小學老師可能是用溫州方言教他念書的,也肯定沒講過平水韻和對聯。

葉永烈高中畢業後,曾經想考北大中文系。他姐姐學化學專業,建議他考北大化學系。父親表示贊同:化學好,學了化學就可以做雪花膏和肥皂,總有飯吃。葉永烈覺得有道理,就考了化學系。

可見,葉永烈的父親根本就不希望孩子學文學。更沒有親自引導他走上作家之路。讓葉永烈對寫作感興趣的,是發了一首打油詩後產生了成就感和興趣,享受到表達思想的樂趣,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在以後的日子裡,遇到有人問他教育問他,葉永烈總是回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說葉永烈的父親對他成為作家有什麼幫助,那就是家裡的幾個大書櫃,和各種各樣的有趣的書。

葉永烈的父親對葉永烈直接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提醒他做個細心的人:重要的東西要保管好。作為軍人出身的銀行家,他極其仔細分類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東西,有些他認為重要的,比如孩子們的成績單,都會一一保留,葉永烈說它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39張成績單,父親都保留著。每次給家裡寫信,父親會建議他信後面的日期不要忘了寫。

這種影響,讓葉永烈從一個原本粗心的孩子,變成一個非常仔細的人。他讀書會做筆記,自稱《小辭海》,他會把每年成錢上萬的讀者來信分類收藏,重要的會像檔案一樣做記錄。各種採訪記錄,一手訪談資料,信件,照片,視頻,錄音,樣書,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所有傳記細節,都一一考據對照。他不僅是個作家,甚至是一個珍貴史料資料庫和博物館的打造者。

5

葉永烈最令人敬仰的地方,是身處逆境而依然無比努力。

他父親從解放初的民望極高的社會名流,被打成右派。然後他哥哥也被打了為右派。他的岳父楊梯,也是民望極高的學者和鄉紳,五十年代也入獄,死在獄中。

葉永烈回溫州結婚結婚的時候,全家只能住在十幾平方的房間,隔開一個6平米的房間做洞房,這就是他們的婚禮。

在上海工作的時候,葉永烈買了半間房子,12平方米,成為上海「有房一族」。這就是他一家四口十幾年的住房。

葉永烈的妻子出身平陽楊家。楊家是大地主和學者世家。太平天國年代,平陽金錢會作亂,楊家捐地二萬畝,以資助剿滅金錢會。清末楊家一門五留學日本,個個學有所成,為鄉人楷模。葉永烈的岳父楊梯就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

這樣一對門當戶對的豪門富二代夫妻,淪落到住在這樣狹窄的貧民窟裡,天天讀書寫作,成果纍纍,可謂奮鬥者的典範。

他們待人接物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凡是對他們有恩的,一個個都銘記在心。曾經給他機會寫《十萬個為什麼》的曹燕芳編輯,曾經視為科普老師的高士其,都被葉永烈視為恩人。尤其是當初發表他十一歲時寫的打油詩、並且專門給他寫信鼓勵的的那位編輯,葉永烈一直銘記在心,多年了一直在尋找這位只在報社工作一年的編輯,由於當時的報社只蓋公章,沒有署名,所以一直找不到本人。

在他四十歲的時候,憑著保留二十多年的舊信的筆跡,終於尋訪到當年給他寫信的編輯楊奔,專程登門感謝。楊奔說之所以專門寫信給他,是因為他也是十一歲開始發表文章,卻沒人跟他聯繫,多年後才在一本書裡看到自己少年的作品,於是就立願:若是遇到小朋友投稿,一定要非常認真寫信聯繫。

由於葉永烈夫婦的和善、感恩、正直善良,他在各種困境中一直得到鄰居、同事和朋友的保護。當年《十萬個為什麼》被打成大毒草,紅衛兵到葉永烈12平方米的斗室抄家,鄰居都出來為他維護。後來葉永烈被送去關牛棚勞動,在1982到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又被批判,但是由於他們夫婦人緣好,總有人維護照顧。

我依然記得當年葉永烈採訪何智麗時做的一些報道。首先是葉永烈藉此揭開乒乓球「讓球」的黑幕。又因為在博客為小山智麗辯護而被幾千人大罵漢奸。今天還會有幾個功成名就的作家像葉永烈那麼堅守基本原則呢?

如果祖上傳給他們的只是大量的財產,那麼或許這些財產早已一點都沒有留下。但是祖上也傳給他們一些家教、人品和做事的素質,或許還有某種智商基因。這種東西是可以隨身攜帶、伴隨一生的。

即便經過各種運動,你會發現很多民國時代的名門望族和社會精英的後代,依然有很高的比例成為社會精英,或者擁有更好的社會聲譽。

6

如果老師和家長要從葉永烈的成功之路挖掘出一些教育之道,或許會失望的:這種教育之道並不適應今天的社會,也無法推廣。

他出生在一個不缺物質的富裕之家,有一個見識遠超常人的父親。他父親並不要求孩子繼承家業,也不要求孩子光宗耀祖,更不會指望孩子掙大錢給自己養老。他提供的是衣食無憂的環境和家裡幾個大書櫃,是書櫃裡有許多優質的書,他不限制孩子讀什麼書,不干涉孩子的各種好玩的興趣,給孩子提供各種可能性。

其次,他的教育不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而是言傳身教。自己每天起大早,在錢莊開門前親自給員工講解《古文觀止》。他自己一絲不苟,無論是孩子成績單,還是孩子發表的處女作,都整理得整整齊齊,一直保留。

再看看葉永烈的學校生活。四五十年代其實是中國教育的黃金年代,首先是繼承了民國時期的各種學術傳承,新學校和師範又接納了國外的各種教育思想,尤其是維果斯基和皮亞傑的兒童教育思想通過東歐和蘇聯傳人,這方面中國和蘇聯甚至領先於西方國家。

當年都學生課程負擔極輕,葉永烈這樣的學生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應付功課,其他時間可以醉心於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讀各種各樣的書。而這些書基本上和應試教育毫無關係,完全是出於個人興趣。相對於當今被題海戰役和應試教育逼到沒有閒暇的孩子,他們是令人羨慕的一代。

很難想像現在的一年級孩子若像葉永烈一樣二門課不及格會怎樣。但是閱讀和寫作只有四十分的葉永烈成了大作家。

還有一個當年給葉永烈寫過信的青年工人,叫鄭淵潔。他小時候數學從來不及格。他感謝母親一直支持他喜歡的語文。他說:如果當年父母天天逼他補習數學,那麼這輩子既不能成為數學家,也不可能成為作家。

孩子有無限可能性,你要做的是提供機會給他,讓他感受自己的成就感。

孩子不是看家長和老師怎麼說的,他們會看家長和老師怎麼做。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你最應該做的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葉永烈受到的教育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的,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經濟殷實的人,一個有見識的人,一個有素質的人,或許可以給孩子這樣的教育。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