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舒對於張愛玲的粉絲來說,市三女中是「張愛玲上海地圖」中必不可少的打卡地。
多年前,我在電視臺實習,工作的時間是下午到半夜,為了安全,寄住在曹家渡的親眷家裡,像紗廠夜班女工小阿桂,整天頂著黑眼圈。也有開心時刻,每天吃過早午飯,從小巷子裡晃蕩出來,到江蘇路左拐,有標志性綠油油的大草坪,穿著校服的女學生們歡聲笑語,那便是市三女中。柵欄之外,有朝聖者在校門口拍照留念,十個有八個穿了仿制的民國校服,太陽很好,灑在每個人身上,映襯著她們充滿虔誠的笑,也映襯著她們料子上的線頭,在微風中蕩來蕩去。
很想給他們指路,市三女中的校史資料裡雖然寫著「校友張愛玲」,但如果從學校地址來算,此地實際上是原中西女中的校園,張愛玲所在聖瑪利亞女中舊址,在中山公園來福士廣場附近。張愛玲就讀的學校是聖瑪利亞女中,現在百度上「中西女中」的詞條裡仍舊把張愛玲和龔澎這兩位聖瑪利亞女中畢業者歸於中西女中校友是錯誤的。聖瑪利亞女中和中西女中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講一個故事大概就可以知道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夏璐敏小姐,上面七個姐姐,她是最小的八小姐。夏家從老大到老四,都在中西女中上學,她們的媽媽說,聽說聖瑪利亞女中也還行啊,要不,從老五開始,後面四個女孩子就去聖瑪利亞讀書吧。然而,四個女孩子聯合起來對母親說,要是不讓她們上中西女中——她們就不上學了。
她們這一級的學生數量挺多,有趣的是,夏家姐妹總是排在花名冊第一個,比如1927年,排在第一名的是夏璐亞,第三名的是夏璐韻,這大概因為她們的姓氏AU。但實際上,她們的父親夏瑞芳是把自己的名字寫成「How」的。1938年的The China Press上寫夏瑞芳夫人訃聞時還是用MRS. Z. F. HOW據說,這是夏瑞芳故意為之,為的是和洋人交流方便。「How」作為姓氏頗為醒目,並且是「夏」的上海話諧音。現在知道夏瑞芳的人已經太少了,他所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在中國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創造了諸多第一。這個青浦女傭的兒子,靠主人家的賞識,進入清心書院讀書識字。從《字林西報》的排字工人做起,一直做到商務印書館的CEO。一開始出洋涇浜英文教材,1903年和日本金港堂出版會社簽訂中日合資經營合同之後,商務印書館改組成為股份有限公司。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出版機構,清政府批準的102種小學教材中,54種由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夏瑞芳有許多宏圖,但1914年1月10日棋盤街的槍嚮,打斷了所有的一切。這一天,《申報》頭版刊登了商務印書館的巨幅廣告,重點只有一個——
已將外國人股份全數購回。
這主要是針對競爭對手中華書局之前的輿論造勢。商務有日本人股份,在教材中很難公平看待戰爭,這一招在當時很管用(現在也還是管用)。商務印書館為了贖回股份殊為不易,夏瑞芳當時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多方籌措,為的是商務印書館能夠甩掉包袱,走上新的道路。這一天,他做到了。但也就是在這一天傍晚,當夏瑞芳從商務印書館走出,正打算跨上馬車時,一個人沖出來對著他就是兩槍,《申報》做了報道——夏瑞芳的馬夫急追歹徒,夏被送到仁濟醫館,但七點鐘已經宣告不治身亡。刺客在被追趕過程中,曾經開槍襲擊馬夫,結果打中了一個叫夏廣仁的18歲學生,腹部中槍,次日身亡,這位夏同學實在太慘了。刺客被當場捉拿,這個叫王慶瑞的30歲男人自稱曾在南市做過巡士。但審訊人員很快發現他在撒謊,因為南市第一區警察署遍查各警名冊,並沒有找到他的姓名。
2月22日,王慶瑞被槍斃,臨刑前,他居然拱拱手對大家說:「諸君來世再會。」王慶瑞顯然是職業刺客,他說自己是受一位叫周棲雲的25歲學堂教習指示,命他刺殺夏瑞芳。但周已經逃走,王慶瑞一死,人們似乎無法知曉,這場暗殺的幕後黑手究竟是誰?有人猜測是日本人。因為夏瑞芳把日人的股份收回,侵犯了日人的利益。日本人專門選取了刊登啓事的當日刺殺他,算是一種警示。
但夏瑞芳的朋友和同事都認為是最喜歡搞暗殺的陳其美所為。
張元濟:「乃因先前出於維護商界利益,曾聯合諸商抵制滬軍都督陳其美駐兵閘北,陳嫉恨之,嗾使人暗殺。」鄭孝胥:「夏遇刺前已接到警告書,此即黨人複閘北搜扣軍火之仇也。」高鳳池:「彼時,陳英士(即陳其美,小歲月註)為上海都督,領有軍隊約千名,欲移駐閘北。此項軍隊紀律不嚴,閘北工商界慮其擾害不利,於是運動領事團出為反對,夏君亦發起反對之一。陳氏曾迭向夏君借款維持軍餉,夏君拒之,因之懷恨甚深,乃使死黨狙擊之。」
這件事在三年後有了新的轉機,王慶瑞供述的周棲雲被捕,在周棲雲房間中搜出一張由陳其美頒發的持槍證和一張王慶瑞的名片,他對於指示王慶瑞暗殺夏瑞芳之事供認不諱,但沒有供認陳其美——不過,陳本人已於一年前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暗殺大王最終也逃不過被暗殺的命運,令人唏噓。
夏瑞芳的生命在43歲這一年畫上了句號,留下了夫人鮑翠玉和一子八女。商務印書館本來打算在外灘為夏瑞芳造一座銅像,以示紀念。但鮑夫人拒絕了,她說:「把這錢省下來,送給學校幼兒園孤兒院豈不好哉?這是瑞芳生前熱心的事體呀!」靠著鮑夫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力,夏家的一個兒子八個女兒居然個個成材,這在當時成了一段佳話。出生於1911年的夏璐敏在學校的特長是音樂,實際上,夏家的八個女孩子,每個都擅長音樂。1928年2月2日,《申報》報道了上海婦女會在大華飯店舉辦的歌舞大會,會上的明星便是夏家姐妹,她們一起合唱了歌曲,夏璐敏未來的大姑子黃倩鴻和二姐夏璐德一起彈奏了烏克麗麗。夏璐德還上過《玲瓏》,標題就是「精於音樂之夏璐德女士」。她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眉眼盈盈,有說不出的哀愁。看見她,就會想起曹雪芹寫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我曾經自不量力,拿著她的照片對我的tony說,她也是自來卷啊,我能不能也做一個她這樣的發型?應該會好看吧。tony接過照片,端詳了一下,看著我說了三個字——她臉小。這張夏璐敏和其他人一起的照片,更加突出了臉小的特點夏璐敏的文藝天賦非常突出,她的特長是拉「梵亞玲」(小提琴),中西畢業之後入滬江大學學習,她進了滬江大學弦樂團,是副團長兼第一小提琴。我赫然發現指揮是作曲家黃自先生。她也擅長歌唱,黃自作曲的清唱劇《長恨歌》,她和王大樂等小夥伴一起合唱,很好聽。《申報》當時誇她「鶯啼婉轉」。1934年勝利唱片,《山在虛無縹緲間》音頻:00:0002:45表演也不錯,中西女塾的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裡,她是最燿眼的仙女。順便說一句,不要以為中西女塾的學生功課不多,天天文藝,實際上老師們還是相當嚴格的,數學語文英文歷史生物一個都不少,除此之外,還有淑女必備的音樂縫紉課家政課,我找到了她們家政課做蛋糕的照片。看到這張照片忽然想起楊苡先生回憶自己的女中生涯(她上的天津的中西女中):我們的第一個家政課老師,是燕京大學家政系畢業的。她又講解,又帶著我們做。我們興奮得很,都很喜歡她。……做點心的教室就是我上小學的房子,裡面擺上了電烤箱、好多糢子,還有做冰激淩的工具。我學了幾招,回家就要顯擺。家裡沒烤箱,就用鐵鍋烘烤,下人也跟著忙,就是不知我在鼓搗甚麼。待烤出來,潘爺用盤子裝著,端了就往娘那兒跑,嘴裡說「太太,六姑娘做的——」,跟報喜似的。我跟過去,看那「蛋糕」掰開來面糊還沒熟,就趕忙又端下去了。——口述/楊苡 整理/餘斌,百歲楊苡回憶民國時期教會女校比如1929年畢業的「中西皇後」是陳皓明,除了漂亮,她的六門功課是全A。她戰勝的可是後來獲得第一個「上海名媛」稱號的郭婉瑩(郭小姐參加那場競選的過程非常險峻,先挖個坑)。而1930屆的畢業生中,夏璐敏的「校花」競爭對手,還有後來成為著名音樂家的姚錦新,她是原副總理姚依林的姐姐,初戀則是喬冠華。如果說夏璐敏有甚麼劣勢,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不註意團結同學」。所有人都說——王大樂比夏璐敏大一歲,和陳皓明同一屆。1929年的《中國學生》把她作為中西學生代表放進「學校名人院」,特長是打網球。和她在一頁的是嚴幼韻(都是熟臉)。她和「皇後」陳皓明一起為學校的慈善晚會演莎士比亞名劇《第十二夜》,陳皓明是主角,她不過演一個配角,還是小醜,卻因為活潑瀟灑善於插科打諢,獲得了《申報》的贊賞。小報記者來學校採訪夏璐敏,找了一個同學問,她說,你去王大樂房間看看,她們天天都在一起。在校外,她們也一起社交,比如跳舞。上文寫過的大華飯店的那場表演,王大樂也和夏璐敏一起。夏璐敏是水的話,王大樂就是火。王大樂的幽默,王大樂的不拘小節,王大樂的勇敢,也許都成為這兩個女孩友誼常青的保障。王大樂比夏璐敏早畢業一年,去了滬江上大學,夏璐敏畢業之後也去了滬江。夏家的孩子都管王大樂叫姨,夏璐敏生的孩子們管王大樂叫幹媽。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她倆更相配。1933年的《攝影畫報》上王大樂和夏璐敏再次同框,兩人都美若天仙但夏璐敏和黃宣平確實也有緣分。他們都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他們都早年喪父,父親都死於槍擊,他們都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夏璐敏和黃宣平在1934年結婚,證婚人是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芳濟牧師,伴郎是陳三才,伴娘是王大樂。王大樂大學畢業之後,在夏璐敏的大姐夫黃漢梁所管理的和豐銀行工作。她嫁給了夏璐敏三姐夏璐懿的小舅子林威理。夏璐敏的外甥史濟良先生說,母親和七個姨媽全畢業於中西,這是一種甚麼體驗?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為上海只有中西女塾這一個中學。我在《回憶中西女中》這套紀念文集裡,卻發現了許多我們曾經對於教會女校的誤解。中西女塾當然是一所貴族式的教會女校,但當我們以為所有學生都是富家子弟時,中西女塾中其實是有很多學習優異但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的女孩的。學費以「助學金」的方式全免,另外會有一些生活補助——然後,學校選擇不公開這些學生的名字,因為「這樣會損害她們的自尊心」
1939屆的曹寶貞曾經寫了一篇題為《揭露傳教士文化侵略》的讀書筆記,老師雖然不高興,但仍舊給了她一個A。學生們口中常說的「吃大菜」,不是真的吃飯,而是被教導主任訓話。那位教導主任非常出名,夏璐敏姐妹們也經常提起她,她的綽號叫「貓頭鷹」,我在《墨梯》裡找到了吳景昭的照片,這個外號確實有些貼切
但「貓頭鷹」不是只會訓斥學生,鬱達夫的姪女鬱雋民的父親被日軍暗殺後,吳景昭第一時間通知並且保護了她。我們以為教會學校的學生英文天生好,其實,第一堂英文課學下來,很多人也都是懵的。但老師說,學英語,最大的是需要勇氣,勇敢去說,很快就會熟練起來。她們曾經「生啃」一本《小婦人》,奇怪的是,一本書讀完,英文不知不覺提高了。家政課除了教做飯,也教如何布置房間。老師們說,不要只會堆砌家具,要「結合房間的朝向和光線來考慮如何擺放」。房屋再小,也要營造一種幸福的氛圍,因為那是「你自己的生活」。在抗戰期間,中西的外國教師們曾經被關押進日軍的集中營。但戰後,她們還是回到學校繼續教書。直到1950年,北韓戰爭爆發,中西的美國教師們被要求回國。薛正校長懇求她們留下來,她們再次選擇了留下。到了12月,她們被告知:「過了中國新年,美國人就不可以繼續教課了。」她們誰也不說話,開始默默申請回國通行證。教師葛繼恩(Miss Jean Craig)記錄下了最後的時刻——那是傷心的一天,但事實就是這樣。學生們送給我們每人一面旗子,是用黃色的綢子綠色的滾邊做成的,上面寫著中文字。我不懂中文,但我知道那是我的名字。還有幾個中文字是紅色的。我記得在大樓裡,有一個高二學生走過來對我說:「把旗子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放在你的行李上面。」我是獨自一人到達中國邊境的,有一個年輕人看看我的行李,他看見那面旗子,沒有再看其它東西。我的行李沒有被打開檢查。我乘上火車到了香港。她一直很想知道旗子上寫的是甚麼,但她又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因為那上面其實就寫著六個字——中國人的善意。
1、《墨梯》,1925,1929,1930,1931,19482、張瓏,回憶中西女中(1900~1948)張瓏,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7-1
3、趙俊邁 / 汪班 / 袁曉寧 ,典瑞流芳:民國大出版家夏瑞芳,臺灣商務2014-5
4、鮑震,從《申報》看夏瑞芳遇刺案的本末,複旦大學
來源:山河小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