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珊·阿爾伯斯
我們都聽說過路怒症,但你聽說過餓怒症嗎?
餓怒與路怒相似,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會出現的情緒性波動,都足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讓人失去理性。
我們都曾因飢餓而影響過他人,也許我們的朋友、同事和愛人也曾僅僅因極度飢餓對我們橫加指責。任何人在飢餓之時都無法達到自身最佳的狀態,會表現出暴躁易怒、惡聲惡氣甚至是極度憤怒。這種感覺被稱為「餓怒」。
當我們在空腹狀態下運轉身體,即試圖節食或盡可能少吃東西時,我們往往會被與食物相關的想法分散注意力。或者,由於過度繁忙,我們無法將好好吃飯放在第一位,這時由飢餓引起的喜怒無常便會佔據上風。
飢餓是一件容易被忽視的日常小事,但其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情緒傷害,還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能力、智力的提升,以及造成「飽腹性悔恨」,即盲目地暴飲暴食而造成的生理和情緒上的不適。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阿爾伯斯長期從事餓怒管理的研究工作,多年來一直在找尋一種能讓身體和頭腦保持良好狀態,抵御糟糕情緒,使得生活健康且富有成效的餓怒管理方法。
基於臨床經驗,她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飲食對情緒有著極大的影響,正念飲食可以幫助我們掌控飢餓。
她在其新書《餓怒症》中提到,「正念飲食就是要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進食——從如何選擇食物、如何咀嚼到食物如何影響情緒和身體狀況。這聽起來像是個簡單得可笑的定義,卻能使我們變得精力充沛,體重得到控制甚至有所下降,不再情緒化進食,並與食物建立起更好的關系——將飢餓轉化為開心」。
為了幫助大家擺脫飢餓帶來的焦慮情緒,蘇珊·阿爾伯斯分享了正念飲食的十個要點。
要點一:好好選擇,別為了吃而吃
人們經常在猶豫吃什麼和什麼時候吃時陷入沮喪。餓怒管理項目中,首先要學會有目的地吃得用心。在選擇要吃的零食或食物時,只需記住三點:暫停、定位、選擇。
暫停。自己覺得餓了,是因為大腦告訴你想吃點東西,或是因為附近有食物,這時候就請暫停30秒。這樣做,他們就意識到,此前自己幾乎從來沒有試圖限制或質疑過飢餓。
定位。根據具身認知心理學理論,將思想與行動結合起來會影響你的行為。如果把腦海中的停頓和肢體語言上的實際停頓結合起來,就更可能獲得你需要的停頓。所以,請想一個能夠提醒你更加用心的動作。比如,把腳從地上抬起來,好像要踩剎車一樣放慢速度,或是用手發出停止信號,或是把手按在桌子上,就像在按一個看不見的暫停按鈕。
選擇。停下來時問問自己:「在這一刻,什麼樣的選擇才是用心的?」答案可能是吃,也可能是其他的選擇。選擇食物時,一個有用的經驗就是要限制選擇——3個或更少。選擇太多反而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就像很多頁的菜單和單頁菜單,帶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要點二:適時調整,尋找新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帶給我們快樂的事物漸漸讓我們失去了愉悅感,心理學家稱之為享樂適應。曾經讓我們快樂的事情在反復經歷之後,也開始失去光彩。這種情況適用於任何事物,從一輛新車到一段新的關系,當然也適用於食物。
碰到新奇的事情時,我們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兒,才會帶來更多的樂趣,而不是吃更多的食物。
比如,嘗試換個新視角或新地點吃飯,可以是餐桌旁的另一個位置,也可以是休息室的另一個座位。你也可以使用手指吃飯。在埃塞俄比亞人的飲食習慣中,人們用手而不是銀質餐具來盛食物,或拿面包就著。用手指可以感受到食物的質感,而且可以更加專注於所吃的食物。
如果自己做飯的話,不妨忘掉平時的搭配。在最喜歡的食物上撒上最喜歡的調料,無論是什麼食物。試試在辣椒上撒上肉桂,在甜點上撒點鹽!然後調換一下進食的順序,先吃最喜歡的食物,而不是把最好的留到最後。
要點三:坐下吃,解放雙腳
坐下來品嘗是享受食物和讓食物產生最大效用的最佳方式。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吃飯的地方對合理飲食和管理飢餓起著重要的作用。坐下來吃飯會有何幫助呢?為什麼坐在桌子旁那麼重要?因為這樣會有助於集中注意力,減少分心,更加關注自己的食量。
別站著吃。每次吃東西時,找個地方吃。與其在走路時狼吞虎咽地吃比薩,不如去公園找一張長凳坐下來再吃。還可以去午餐室,或是在聚會中找把椅子坐下吃。請記住,如果你能花點時間專注於食物,就會感到更滿足,吃得更用心。
找張桌子。你最常在哪裡吃飯?那裡有可以吃飯的桌子嗎?或者有可以被當作桌子的東西嗎?找出家裡和工作環境中的桌子在哪兒,然後盡可能坐在那裡吃飯。即使並不總能找到一張桌子,也可以利用此種方法讓自己處於「桌子心態」中。
集中注意力。真正的訣竅是,不要只是坐著。開動之前,精神和身體上都要充分集中在當下。無論在哪兒吃飯,花點時間集中注意力。把腳平放在地板上並牢記「吃時到,腳要放平,我就在這座位上」,以此將注意力集中於食物,並讓自己置身於當下所在的地方。
要點四:放慢節奏,慢慢咀嚼
飲食方式反映了人們的感受,而人們的感受也會影響飲食方式。咀嚼就像呼吸,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嗆著或噎著。咀嚼有助於身體處理食物,但也會對餓怒產生超出想象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細嚼慢咽不僅可以減少飢餓感,還可以減少進食量;即使沒有真正消耗食物,咀嚼行為本身也會對控制飢餓和食欲起到重要的作用,讓身體充分享受食物。
設定目標。吃飯前告訴自己:「我要更有意識地咀嚼。」設定目標會幫助你更加專注於正念飲食。從對大量咀嚼研究結果的綜述看,每吃一口嚼25次效果最好。
觀察他人。下次和家人一起吃飯或者和朋友出去吃飯時,請注意他們的咀嚼程度。有些人吃得很慢,有些人會一口將整盤食物一掃而光,其他人則介於兩者之間。
將食物切成小塊。吃東西快的人不僅吃得快,往往還會大口地咬。如果咬了一大口又匆匆咽下去,那很可能沒有好好咀嚼食物。這也意味著胃裡的食物幾乎都是整塊的,然後只能由可憐的胃來承擔本該由嘴巴完成的工作,結果會導致胃痛、胃灼熱、消化不良、惡心和體重增加。改變這個習慣的方法就是要把食物切成更小、更易咀嚼的塊兒。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如果把食物切成小塊,就必須咬更多口,也意味著吃得更慢。所以,請試試小塊的食物,看看如何能夠減慢吃東西的速度。
要點五:留心觀察你的選擇
從穴居時代起,吃東西前觀察食物就是一種生存本能。我們需要根據食物的顏色和氣味來確認它是否能夠安全食用。但是,觀察食物並不僅僅是出於安全食用的考慮,也會影響進食量以及自身的滿足感。
視覺信號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否已經吃飽。另外,向自己暗示吃了多少食物也會影響滿足感。
多多查看。吃之前要停下來花點時間細看看食物,留意食物的分量和整體外觀。它看起來津津有味嗎?水果和蔬菜香脆可口嗎?分量怎麼樣,很多還是很少?
選擇用詞。如果你告訴自己「它看起來真能讓人吃得滿意」,大腦很有可能也會這樣標記食物。請在餐前或吃零食前對自己說這些話吧。
調整飲食節奏。用餐時,用視覺信號查看一下自己的進食量。吃了多少雞肉了?又吃了多少燴菜了呢?
保存零食證據。這樣做有助於對吃過的零食產生視覺信號,方便記憶。我們不太會記得自己吃了些什麼。因此,把蛋白棒的包裝紙或盛薯條的空碗放在桌子上。看到自己吃完後的食物包裝和器皿會讓你的滿足感持續得更久一些,這是因為你對吃的東西有了記憶。
要點六:享受每一口
品嘗食物的目的是更清楚地辨識自己的飲食習慣。有時我們吃某種食物是因為喜歡食物的外觀,但有更強的食物辨別力時,我們考慮的是食物留在口中的味道。
研究表明,品嘗食物並不意味著要從每一口食物中獲取更多的享受。品嘗本身也能促進正念飲食,反過來也減少餓怒的爆發。
打開你的感官。在開始吃每一口食物前,你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調動全部感官。要做到這點,請把你要吃的東西看作一種未曾嘗過也不曾見過的全新食物。
細品第一口。研究表明,食物吃得越多,我們的愉悅感並不會隨之增強。相反,第一口食物的味道是最好的,因為在吃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習慣或適應這種味道。因此,要想更好地享受食物,就要讓第一口食物吃得有滋有味。
布置進食氛圍。對食物的享受也有部分來自按喜好安排飲食的整個過程。對於能提升樂趣的一些特定飲食方式,肌肉是能形成記憶的。比如,也許你喜歡一大早坐在後門廊的躺椅上,拿著你最心愛的杯子喝咖啡。又或者吃餅干前你會將其加熱到合適的溫度。吃東西前,要想一想如何能使整個飲食過程更令人愉快。
練習享受。研究表明,運用所有感官將有助於享受食物,但這也需要練習。所以,請嘗試小口吃些差異較大的食物,這會有助於改善味覺,幫你了解口味間的細微差別。比如,可以在盤子裡放4種不同類型的巧克力(可可含量從25%、35%、55%到72%不等)或把不同類型的水果串在一起,一個個慢慢拿下來,再細細品嘗。這可以作為一種有趣的聚會活動,也可以是一個能讓你自主練習成為味蕾專家的活動。
要點七:轉移注意力
當吃則吃,因為想在吃飯時全神貫注是不容易做到的。吃東西的時候分心通常會引發飽腹性悔恨或餓怒。當你要同時應對多個事件時,感官也會被拽向多個不同的方向。如果我們一邊看電影一邊玩游戲,就無法做到盡情享受任何一者。因此正念飲食需要我們一定的專注力。
時間越少越要用心。這並不是要求你增加用餐的時間,而是要全神貫注地進食。即使你只有一分鐘的時間吃零食,也沒關系,只要做到全神貫注就可以。
關掉分心的聲音。管理生活中的聲音,嗶嗶聲、電視聲、音樂聲或任何能讓你從當下分心的聲音。
集中精神用餐。我們經常會在進食時懷著各式的想法,反正注意力不在餐桌上。進餐前,請下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可以選擇餐桌上任何一點來幫你集中精神,比如桌上一個特別的杯子或碗。走神時,只需將視線重新拉回原處。請允許自己將憂慮或思緒放到一邊,然後全神貫注地吃飯。
檢查注意力狀態。問一問自己:「此刻我在食物上的注意力有多少?」很多?一點兒?為提高注意力,你能做的第一步是什麼?閉眼,將令人困擾的事情暫時拋之腦後,還是認真觀察眼前的食物?
要點八:掌控內心渴望
被食物所誘惑並不可怕,關鍵是有意識地回應對食物的渴望。研究表明,無論第一個想法是否出現在腦海中,我們都無法控制自己是否有渴望。但我們可以影響渴望的強度。
有想法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回應。我們會想起並渴望很多東西,但不會一想到就急切地沖出去,要立馬弄到手。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花時間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是否負擔得起,然後才會做出決定。其實對於食物也是如此。
察覺想法。當欲望第一次在腦海裡出現時,你要告訴自己「這只是個想法而已」。記住,僅僅有一個想法,並不意味著必須去回應,甚至為此左思右想。因為想法並不是命令。
關掉內心的「電視」。一旦有了某種渴望,控制其強度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免它在想象中扎根。想象它的氣味、味道和質地只會加深對它的渴望。相反,要讓思緒掉個頭,轉向其他事物。有了某種渴望時,提前用別的事情佔據大腦或許更有幫助,尤其是你喜歡想起的,而且能吸引你的事物,比如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個人愛好等。
要點九:放慢速度
許多人出於習慣或所處環境的原因吃飯速度很快。這不僅指前述技巧中談及的快速咀嚼,還包括將食物以極快的速度送入嘴中。這不僅會對諸如食道等身體器官健康造成損害,還會導致盲目進食。放慢進食速度有益於健康。
設定目標。開車時,要確認限速,坐下吃東西時,也要設定預期的進食速度。對自己說:「把握好節奏,這不是比賽。」
選擇坐姿。我們常弓著背吃東西,這樣就縮短了叉子和盤子間的距離。要想慢下來,請將背緊緊靠在椅背上坐直。
留意同伴。如果和別人一起進餐,請花點時間留意一下對方的速度。很快、適中,還是很慢?確認一下自己想比同伴吃得快、慢,還是步調一樣。飯前,等所有人開動後再進食是一種禮貌。這不僅是個良好的習慣,還能幫助人們調整吃飯節奏。但是請記住,你們同時開動並不意味著要同時吃完。
做標記。需要停頓一下嗎?請將刀叉交叉放置在盤子裡,把注意力集中在交叉形成的X形上停留片刻,讓自己慢下來。
要點十、微笑進食
「每咬一口食物都要微笑一下。」蘇珊提出這個建議,不僅因為進食時的停頓能讓自己檢視進餐速度,而且,進食時更開心還會引發內在的神經生物學反應。
從微笑開始。「和平始於微笑。這句特蕾莎修女的名言適用於描述人與食物間的關系。進食間隙,請停下微笑一會兒。可以是任何一種微笑,一個閉著嘴的佛祖式微笑或者大柴郡貓式微笑都可以,只要它對你有用。
花點時間。咬一口,笑一笑。微笑能讓你停頓片刻。在這一間歇,請思考一下,你是想接著吃呢,還是對這一口食物感到心滿意足?然後再做出決定。請重復這一過程。
正念飲食關注的是你的飲食方式而不是你吃了什麼。即使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行為,比如拿起叉子,選擇座位,吃之前停頓一下,或是緩慢進食,都對飲食體驗有很大影響。
無論你可能面臨什麼新的飲食情況,正念飲食的解決方案總有一個共同點:注意飲食方式和自身的感受。能不能管理好餓怒,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以上內容摘編自《餓怒症:掌控飢餓,擺脫焦慮》)
來源 二哈紀錄片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