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Fabian Llou
『為何食人? 』
一個種族為何集體性食人?如果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
我想作為另一個文化圈的人,你大概會說:他們是餓了吧。亦或者說:他們是野蠻人,還未開化,食人也是正常的。
有些現象困在意象的牢籠之中,久而久之,這種意象會演化成自信:祖祖輩輩都這麼做,有什麼錯?祖宗之法不可變,古道人心不可改。
也正是如此。
一
文化自信也是如此。其實文化自信需要三個老生常談的維度:真、善、美。
所謂真,就是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一旦真實性坍塌,自信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謂善,就是文化自信也必須擁有善良的前提。人心雖然向惡,但是嘴上的善良卻不可避免。
所謂美,就是文化自信還必須有一定的情感昇華。不論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必須有一種提升人類審美標準的內容才能自信起來。
二
我想看到這裡,大概大多數人會對我說:如果你的前提正確,那麼食人族何來文化自信呢?
且看我慢慢寫來。
英國宣教士大衛·李文斯頓聽聞非洲中部有一個叫作緬悠瑪族(Manyuema),這個民族是個著名的食人族,且這個民族只吃已經死了的人,不吃活人。這個民族著名到連奴隸販子都不願意抓他們當自己的奴隸,免得髒了自己的手。
李文斯頓還是深入其中,打算一探究竟。當他一路發現這個民族周圍根本不缺乏食物的時候,他更是疑惑不解:緬悠瑪族為什麼食人?
大衛·李文斯頓
三
終於,李文斯頓跟緬悠瑪族接上了頭,他發現:緬悠瑪族的種族中屬於熱情好客且相當溫和的民族。
這跟食人族的形象完全不符,這又是為何呢?
交談之下,李文斯頓還發現這個民族在神學上也有著相當精妙的思考。他們知道上帝在天上看著他們,遠離他們。而人猿照顧他們。因此他們敬拜人猿。
這已經是一種相當深入的自然神論了,這樣的民族,怎麼算得上未開化呢?而這樣的民族,為何熱衷於食人,以至於奴隸販子都敬而遠之呢?
四
原因在於這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緬悠瑪族相信人死後靈魂沒有去處,因此,他們吃掉死去的人是為了讓死人的靈魂附在自己身上,這樣,他們吃東西的時候,死去的人也不會挨餓。
因此,他們會吃掉病中的親人,甚至,他們應該也會期盼自己死後被人吃掉。
這種文化自信中,有真實的成分——緬悠瑪族人不會有人懷疑這個古老而又良善的傳說的真實性。有善良的成分——食人不是為了自己果腹,而是為了他人的靈魂不挨餓。有情感昇華——緬悠瑪族人藉此將自己與他們的靈魂交融在一起,構築了靈魂永恆共同體。
可以說,這符合真·善·美的文化自信條件。
五
我想,如果你不了解其民族信仰,你沒有資格指責這些行為。同樣的,如果從文化多元性的角度出發,這是緬悠瑪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必須尊重。
這樣的事情放在東亞,我們可以如此演繹。我們通過祭祀的方式請死去的親人來家裡聚會,一年大概幾次吧。我們也盼著死後我們的後輩給我們做祭祀,這也是將來的需要。
通過和緬悠瑪族相比,我們會發現其實緬悠瑪族更博愛——因為他們的愛遍及全人類,而非限於家人。
只是,我們不要忘記——這兩者都是基於假定真實的情況下才有效,萬一不是真的怎麼辦?
顯然,緬悠瑪族後來考慮了這個問題,東亞人並沒有深入考慮。
六
緬悠瑪族的地方,李文斯頓也會經常被圍觀——甚至當作怪物一樣。這樣一個怪物帶來了他們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也帶來了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的事情——醫療。
原本,他們應該像膜拜人猿一樣膜拜他,李文斯頓也可以像康拉德小說《黑暗的心》裡那樣在非洲稱王稱霸。
只是,李文斯頓沒有這麼做,而是通過自己的工作,向緬悠瑪族宣揚福音。李文斯頓花了很長時間跟他們住在一起,為的就是改變食人族的文化自信。
七
當然,福音本身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只是,「文化自信」可以質疑真實性,自信的關鍵在於信,你除了信,別無他法。緬悠瑪族可以相信食人有助幫助他人,我們相信祭祀可以請來祖宗,還有各種各樣的信……
我們之前如同緬悠瑪族一樣,被困於意象的牢籠之中,在別人看來,我們跟緬悠瑪族並無二致。如今,我們有了更多可以相信的選擇。只是,有人希望將我們重新困於意念的牢籠,用的是自信的名義。
你該如何選擇呢?
來源 雪夜出門未歸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