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 | 俄烏戰爭綜述之二:3月2日,戰爭已經從實體延伸到虛擬的戰場

俄烏戰爭

2022年3月2日,中國媒體報道的烏克蘭戰場,消息零星,無關皮毛,波瀾不驚。

顯然,我們相距烏克蘭確實太遠了。

因此,我們很難借助這些繁雜化、碎片化、重複化的新聞,即時地看到事件的真相。

不過,我確認可以收集盡量多的新聞和資訊,借助邏輯、專業、常識予以冷靜、理性的獨立思考,即可稍微看清現在的俄烏戰爭的場景。

自2017年始,我用類似糢式在公眾號推演過多次國際事件,有較高準確度,相信有3年關註的朋友應該清楚往事。

然而,鑒於俄烏戰爭爆發頭兩天的兩篇分析文章被斃,我再寫俄烏戰事就必須要盡量考慮軍事與政治、外交分割的問題。否則,縱然嘔心瀝血也僅是竹籃打水。

可是,軍事本身就是政治、外交最極端的表達形勢,想要將它們完全分割,確實毫無道理。

確實左右為難。我每想行文,總是莫名顧慮,猶豫彷徨。

今天午後,又有多位好友催問我的寫作近況,同時,也有幾位從事軍事專業朋友網路研討看法,為此,我將繼續俄烏戰爭寫作。

作權宜考慮,我將綜合國內主流媒體相關新聞評述俄烏戰事,行文舍去所有的政治、外交和人物的描述,僅在純軍事角度,分析戰況、推演戰事。

其餘關於政治、外交、人物的表述,勞駕朋友們圈取本文關鍵詞、句,拷貝粘貼,自行搜尋權威媒體,獨立思考。

首先,我認為3月2日晚間到3月3日,可能是俄烏戰爭第二階段的拐點。

《俄烏戰爭綜述之一:俄軍的閃擊戰與基輔及北線戰場》裡面,我認為2月28日俄烏和談擱淺,俄烏可能會在短期約定進行第二次和談。

同時,2月28日俄烏和談也標志俄軍主動發起的第一階段攻勢結束,俄烏戰爭轉入第二階段作戰。

就此,鑒於俄國處於核威懾力量置於高度警戒狀態,以及普京提出和談三條意見高度對立烏克蘭和談意見等諸多情況,我認為,俄軍處於進攻態勢且占據兵力優勢,勢必會搶在第二次談判之前,調整第一階段戰略,向俄烏戰爭的核心目標,烏克蘭首都基輔、哈爾科夫等重點目標發起空前規糢和烈度的攻勢。

其中,基輔必然為俄軍最重點攻擊目標。

3月1日,截止我上篇文章發文,俄軍對基輔暫時沒有採取大規糢無差別攻擊糢式。

但是,新聞報道開始零星報道,俄軍開始攻擊基輔的發電廠、儲油罐、天然氣管道、電視臺等公共基礎設施,同時,俄烏談判結束,俄軍公示開放基輔至瓦西爾基夫高速公路,保證基輔軍民安全、自由離開。

顯然,這是俄軍調整進攻基輔城區的戰略,將之前的精準打擊改為大規糢無差別攻擊糢式的一個明顯信號。

為此,鑒於俄國已經處在核威懾力量置於高度警戒狀態的騎虎架勢,俄軍戰略缺乏回旋空間,大概率會發起背水一戰。

這次作戰對俄羅斯軍事和政治可能會形成極大影嚮,因此,俄軍可能不惜盡量抽掉邊界機械化兵團投入戰場,同時,抽掉在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戰備值班的精銳蘇-35、蘇-30戰機投入烏克蘭戰場。

甚至,俄軍如是作戰不利,可能在下一輪的攻擊中,採用戰略轟炸機和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即「炸彈之父」。

因此,對於交戰雙方和多方觀察者而言,基輔無疑為俄烏戰爭第二階段的風暴眼。

3月1日午間,國內多家媒體報道了中新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布的新聞報道:

「美國Maxar科技公司最新衞星圖像顯示,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的俄軍車隊有至少40多英裡長,約64.3公裡。

當天早些時候,Maxar還指,這支龐大的軍事車隊由裝甲車、坦克、拖曳火炮和其他後勤車輛等組成」。

2022年3月1日的俄烏戰爭。當以「美國Maxar科技公司最新衞星圖像顯示,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的俄軍車隊有至少40多英裡長」這條新聞最為熱傳。

顯然,這是俄軍一支較具戰役規糢的機械化機動集群。

參考前蘇軍機械化部隊的營級戰鬥群的機動及攻擊的諸多展開參數計算,俄軍這支部隊的兵力約為25個營級合成裝甲戰鬥群。

這個數字大致與俄軍在基輔及北線戰場部屬的主力部隊數字接近。

顯然,俄軍這支軍隊的動向極為重要。

然而,等到夜間,我依然沒有得到這支俄軍的動態消息。

失望間,很多網路軍迷的推演文字忽然開始清醒刷網。

這些人似乎恍然驚醒,興奮分析判斷俄軍神出鬼沒,以次要部隊、零星部隊佯攻基輔、哈爾科夫等重點目標,以絕對主力進行大兵團實施大迂回,大縱深穿插,分路機動,快速推進,即將鉗擊、合圍第聶伯河下游烏軍主要兵團,完成驚天一擊,終結俄烏戰事。

——當然,這類網路流行文字的常用詞,通常包括卻不限於頗具菜市場風格的」神不知鬼不覺「、」包餃子「、」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一戰封神「、」男神「等等國產網路專業軍事詞匯。

這些文字往往粗淺易懂,鬱鬱蔥蔥,非常容易當讀者喜愛。

顯然,我也被這樣的推演逗笑了。

這類軍迷作者,應該是看多了前蘇聯二戰電影,及黑白電影《南徵北戰》,腦子24小時全天候總裝著一盤大棋的緣故吧。

裝,其實真不容易。

言歸正傳。

正如我在前幾篇文章反複強調,戰爭是有邏輯的,俄烏戰爭絕不例外。

其中,戰爭邏輯既有直觀的打仗一定會死很多人,打仗一定會燒很多錢等等容易理解的邏輯,還有一些較為專業、小眾的、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邏輯。

比如,基輔必然為俄軍攻擊重點,俄軍必然要為此行動組織相應兵力,俄軍在基輔及整個北線戰場有至少35個營級戰鬥群,俄軍在基輔外圍集中其中25個營級合成裝甲戰鬥群,俄軍集中兵力大概率必然要在短期之內向基輔發起攻勢等等。

然而,等到3月1日晚間,等到3月2日拂曉、現在,這部俄軍幾無行動,我確實等得累了。

而後,再重新整理頁面和新的消息,從主流媒體得知英國國防部通過倫敦路透社敲鑼打鼓,正在大鳴大放聲稱俄軍後勤方面遭到的困難,在過去24小時裡,俄軍向烏克蘭首都基輔的推進幾乎沒有進展。

那麼,這支部隊就一直停在基輔外圍,沒有進展?

但是,3月1日,很多網路媒體加大了俄軍對基輔和東線戰場哈爾科夫等重點目標實施炮擊的報道。

顯然相比第一階段作戰,俄軍攻擊基輔、哈爾科夫等城市,加大使用大炮。

被烏軍擊毀的俄軍裝甲車。

不過,我看過幾個約1分鐘的關於俄軍炮擊基輔和哈爾科夫的炮擊視頻,就其炮擊規糢、烈度而言,大致為戰術性炮擊,對基輔和哈爾科夫無法產生決定性的影嚮。

而後,有朋友傳來多篇左右伸手的純營銷文章。

其中,最典型觀點,就是借80年前德軍的閃電戰的所向披靡,來否定俄軍在俄烏戰爭的閃電戰的一無所獲。

讀過我前幾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從戰爭爆發初期,即認為」俄軍的閃擊戰,機械化大縱深推進的戰法看似高效,華麗,實則為80多年的老套路。與資訊戰、智能戰比較,何止落後兩步「。

用資訊戰、智能戰去否定機械化閃電戰,這個就附和邏輯。

用古德裡安的機械化戰爭閃電戰,來否定俄軍在俄烏戰爭的機械化戰爭的閃電戰,這個說法,作者本來就違背邏輯,或者是扯淡、或者為迎合,又或者本來就是對軍事茫然。

無須解釋,就科技、軍事理論發展而言,以2022年的俄軍和1941年的納粹德軍較量,俄軍勢必輕松碾壓、踩踏納粹德軍。

那麼,當年德軍既無導彈,也無精準制導武器,何以能夠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原因很簡單,那時戰爭沒有現代戰爭的約束,再加上納粹德軍本就幾無人性,對斯拉夫人缺乏同情,毫無心理負擔地投入重火力,實施大規糢無差別火力攻擊,以通過毀滅城市,再完成占領城市。

後來,蘇軍反攻柏林,同樣也是用這個糢式,毀滅城市,再占領城市。

而在俄烏戰爭,除卻零星案例以外,可以參考流傳網路的較多烏克蘭民眾徒手抵抗俄軍視頻,以及各國新聞報道的俄軍在第一階段戰事並沒有故意制造人道主義災難等等戰場情況證明,即可發現俄軍在俄烏戰爭的軍事表現確不理想,但是,俄軍相比當年納粹德軍和蘇軍,其文明程度可謂天上地下。

平心而論,相比俄軍在戰爭中的黯淡的主調,那些在視頻裡被烏克蘭民眾徒手阻擋,不斷鳴笛、退卻的俄軍坦克、軍車,反而幾乎成為俄軍在俄烏戰爭的唯一亮點。

不對徒手的民眾下手,不進行無差別的攻擊。

這是文明軍隊的底線,更是文明人的戰爭的底線。

悵望天下,世界上又有多少軍隊能夠做到這點。

說到這裡,即可發現,3月1日,俄軍加強對基輔、哈爾科夫、蘇梅等城市進行導彈和遠程炮火襲擊。

其中,俄軍遠程火力襲擊主要目標位蘇梅的一個軍事基地,導致約70人烏軍官兵陣亡,這是俄烏戰爭以來一次性傷亡的最高數字。

3月1日,烏軍蘇梅一個基地被炮擊現場。

此外,俄軍對基輔和哈爾科夫的非軍事目標也有襲擊。

但是,這兩天俄軍對非軍事目標的火力相對稀疏,似乎也在刻意保持底線?

俄軍在基輔和哈爾科夫外圍應該部屬有TOS-1自行火箭炮至少1-2個營,但是,目前各國新聞尚無俄軍以TOS-1自行火箭炮發射高殺傷性的燃燒彈或溫壓彈的消息。

當然,這種情況既有俄軍官兵人文素質原因,可能也為多種軍事原因所致。

比如,根據機械化戰爭的閃擊戰要求,炮火準備以後,俄軍必須要有足夠的地面部隊向城市發起進攻。

是以,我們視線就需要回到俄軍部屬基輔外圍,延綿約64.3公裡的25個營級合成裝甲戰鬥群。

然而,今天國內主流媒體又有轉發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的較新消息。

消息聲稱,截至基輔當地時間2日早6時,俄軍繼續嘗試從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進逼首府基輔。

其中,在東北方向,「多達17個俄軍營級戰鬥群,不顧人員和裝備損失」,繼續發起攻勢。在基輔以西日托米爾州,「俄軍約3個營級戰鬥群正在活動」。

烏軍表示,基輔獲得了多國外援,並組建了一支國際軍團,正在城市外圍激戰,阻擋俄軍進攻。

俄軍在今天的戰場通報也針鋒相對。

俄軍再次高調宣布奪得烏克蘭領空制空權,即可理解俄軍很大可能已經巴倫支海、波羅的海等戰區抽掉相當精銳蘇-35、蘇-30戰機投入烏克蘭戰場。

同時,俄軍還宣布俄軍地面部隊兩日進攻推進約45-50公裡,正在接近烏克蘭首都基輔。

根據下午烏克蘭參謀部發布新聞的大致標註圖。

如此看來,俄軍在基輔外圍的延綿約64.3公裡的25個營級合成裝甲戰鬥群開始行動了。

顯然,這一戰場態勢與早些時候網路盛傳俄軍已經攻入基輔,數小時占領基輔的傳聞,完全不同。

正如我在《俄烏戰爭綜述之一:俄軍的閃擊戰與基輔及北線戰場》分析,俄軍自2022年2月24日,即以閃擊戰,機械化大縱深推進,從北方、東方和南方三個方進攻烏克蘭。

其中,在北線戰場,俄軍即以約35個以上的營級戰鬥群多路穿插、分進鉗擊,圍攻烏克蘭首都基輔。

網傳烏克蘭人在通往哈爾科夫路上拍攝的因為缺油趴窩的俄軍裝甲車。

這類多路穿插,分進鉗擊,使得俄軍裝甲集群必然會在戰時狀態下分為突前的次要集群,及後續主力兵團。

我們前面看到的那些近乎游戲的又缺油、由缺糧,甚至還迷失方向缺失頭腦被烏克蘭警方活捉等等充滿喜感的俄軍,應該屬於在第一波次突前作戰,被烏軍打殘或者打散的次要部隊。

隨後而至,就是沿大路推進的俄軍主力集群。

現在的俄軍主力,並非戰前的俄軍主力,而是在2月28日俄烏談判擱淺以後,俄軍於騎虎態勢下加強了包括3個炮兵旅的主力集群。

似乎俄軍地面部隊優勢形成,基輔在劫難逃。

不過,如此態勢下推測後期戰事,必須要比較俄烏戰爭前期戰損比較。

俄軍聲稱,在前期戰事已經摧毀烏克蘭軍事基礎設施的1114處目標,31個指揮所和通訊中心,擊毀314輛烏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57臺多管火箭炮、121門野戰炮和迫擊炮、274輛軍用特種車輛。

但是,鑒於俄軍欠缺對敵軍傷亡進行準確評估的技術,目前俄軍尚無烏軍傷亡報告。

這一數字如是真實,即意味烏軍起碼被打掉6成以上軍力,傷亡必須在2-3萬人以上。

顯然,鑒於俄軍推進速度、烏軍抵抗烈度,俄軍戰績絕非這樣理想。

烏軍聲稱,在前期戰事擊毀俄軍飛機29架、直升機29架,坦克191輛、裝甲車816輛、大炮74門、防空系統5套,斃傷俄軍超過5000人。

——烏軍可能得到了北約的傷亡評估技術支援,因而國內媒體採用的北約國家媒體報道的俄烏戰爭新聞相關數據,其最初來源,即為烏軍。

這一數字如是真實,即意味烏軍在之前的交戰中,至少打掉了俄軍20個營戰鬥群的戰力。

實際上無論主流媒體,自媒體都可以清楚看到:

俄軍發起攻勢,高喊烏拉,外形優美,氣勢如虹,非常符合網路軍迷的審美標準,不過,俄軍真正戰果卻恍若泡影。

反觀烏軍,卻憑借外援高科技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等單兵便攜武器,活躍戰場,屢屢重創了俄軍裝甲部隊。

——其中,尤其網傳烏軍以無人機精準打擊、重創俄軍機械化部隊及運輸車輛,俄軍多次遭到烏軍實施電子戰壓制等等戰例,可見烏軍作戰傾向智能化、資訊化作戰。

烏軍如此作戰可謂神出鬼沒,既使得俄軍幾無還手之力,更在混亂戰場極難評估誰才是真正的對手。

因此,經過幾天交戰,綜合戰況即可發現,俄軍對於這場戰爭的認識,確實存在三個基本欠缺:

其一,俄軍對美軍、北約的智能化、資訊化戰力評估出現失誤。同時,俄軍對美軍、北約承諾不出兵烏克蘭的理解出現失誤。 

其二,俄軍對烏克蘭自2015年後經過北約、美國援助的新建軍隊戰鬥缺乏準確評估。同時,俄軍對烏克蘭人的抵抗決心缺乏認識。

其三,俄軍高層極為缺乏對當代高科技戰爭的認識、想象,大腦迷茫,完全無法認識到這場戰爭的軍事屬性。

顯然,對俄國人而言,這是一場機械化閃電戰。

可是,如以站在歐盟和北約的前面的烏克蘭的視角去看,即可發現:

隨著多國源源不斷的經濟、武器、人員、技術等等外援進入烏克蘭戰場,已經使得這場戰爭屬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烏克蘭軍民頑強抵抗俄軍進攻數小時以後,俄烏戰爭就絕不在是戰事爆發初期的機械化閃擊戰與防禦戰。

戰至3月2日,現在的俄烏戰爭,實則為綜合了資訊戰、電磁戰、心理戰、網路戰、金融戰、外交戰、政治戰的高科技、高智慧的總體戰。

顯然,很少有人能夠了解或者想到這點。俄軍高層將領們可能也不能脫俗。

機械化閃電戰縱然為刀槍分明,兩軍對壘,肉眼可見。

可是,隨著烏軍背後美國、北約、歐盟各種支持延伸戰場,使得俄烏戰爭的主戰場在現實、虛擬兩大板塊快速轉換……

可以肯定的說,烏克蘭及美國、北約、歐盟對俄國的反制和打擊力量,已經非常現實地從現實世界延伸、跨越到了虛擬世界。

這些天來,是否承認這一現實,成為很多人極為糾結的問題。

如果我沒有推測失誤,美國、北約正是因為自信如是爆發戰爭,即可以將戰爭由實體延伸、轉入虛擬,使之變為高科技總體戰,才是美國、北約何以在戰前屢屢表態、申明自己絕不出兵烏克蘭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可以預判,俄軍如要進攻基輔,就必須要先期在基輔外圍的東線科澤列,西線的日托米爾、伊爾平實現機械化突破,對基輔形成事實上的合圍。

而要做到這點,俄軍除卻常規機械化機動以外,必須要為多個方向的,長達數十公裡、數公裡不等的多個裝甲集群縱隊提供足夠的防空、無人機預警。

事實上,俄軍如無虛擬戰場的有效對抗,僅以機械化攻勢,必然難以實現其軍事目標。

那麼,俄軍能否做到?且等明天再看吧。

來源:流浪的橡樹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