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伊伯特:那些只有電影才能告訴你的事

羅傑·伊伯特

文:羅傑·伊伯特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已經至少有十多個人不約而同地向我推薦了下面這張清單。可作者究竟是誰卻始終不得而知。我曾在網上進行過搜尋,這張清單已經被超過193 個網頁轉載,更不用提無數次在私人郵件中相互轉發。這真是很有意思。作者到底是誰呢?如果是你,那麼現在是時候把這篇文章歸於你的名下了。請將最初版本的證明寄給我,經查無誤,我會加上你的署名,並將電影《教父》的導演剪輯特別珍藏版作為禮物贈送給你。


羅傑·伊伯特

● 一聲輕柔的咳嗽往往預示著一場致命的疾病已悄然降臨。

● 只有被停職處罰過的警探才能成功解決案件。

● 一個面對最殘暴的嚴刑拷打都巍然不動的真漢子,卻會在一個女人為他清理傷口時連連躲避。

● 無論房間多大,只要輕輕劃上一根火柴,每個角落都能被完美照亮。

● 即使動作英雄在打擊犯罪時一不小心把整座城市都燒毀炸爛了,他們也永遠不會被指控殺人或者損壞公物罪。

● 所有的牀上都會有一牀特殊的「L」形被子。它的邊緣會貼心地停在一個女性角色的腋窩處;如果她身邊還躺著一個男性角色,這被子就會延伸至他的腰際,形成一個「L」形。

● 任何一張電腦光碟、磁盤都能順利插入任何一臺電腦中,才不用管軟體、系統兼容這種事呢。

● 所有食品購物袋中都至少裝著一根法棍面包。

● 所有美國本土的電話號碼都以555 開頭。

● 盡管在20 世紀時我們就已經有了遠程射擊視野之外目標物的技術,可等到了23 世紀,這項技術卻似乎失傳了。

● 電壓強大到可以殺死一頭恐龍的一堵防護牆,卻不會對一名8 歲兒童造成甚麼傷害。

● 所有的門鎖都能在幾秒鐘內被一張信用卡或一張小紙片輕松打開,除非這扇門被裝在一棟起火的建築內,而且門後還鎖著一個等待救援的小孩。

● 所有被噩夢驚醒的人都會像彈簧一樣突然筆直坐起來,然後喘粗氣。

● 只要出現了一場車禍,那麼相撞的車輛總是瞬間起火。

● 墓地裡傳出的詭異音樂預示著某劇情中存在著某個巨大的祕密,人們需要更認真地關註和調查這個地方。

● 在所有的調查過程中,警方至少要去脫衣舞俱樂部調查取證一次。

● 即使汽車正在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上行駛,司機也需要間歇性大力從左至右轉動方向盤。

● 所有的直升機自由駕駛員們似乎都很願意接受來自國際恐

怖組織的預約。盡管這些任務常常要求他們射擊陌生人,並在各種爆炸中搭上自己的性命。

● 無論從事的是甚麼職業,有工作在身的父親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忘記自己8 歲兒子的生日。

● 一個忠厚老實、勤勤懇懇的老警察總會在退休前3 天被槍殺。

● 如果畫面裡出現一塊大玻璃窗,那麼要不了多久,肯定會有一個人被扔過來,砸爛這扇窗。

● 如果在一個小鎮上,你正在被追殺,那無論這是在幾月,你總能躲進聖帕特裡克節的大游行中逃過一劫。

● 如果被德國人槍擊,那麼請立即跳進河裡—甚至躲進裝滿水的澡盆裡。德國人的子彈永遠都不能穿透水。

● 如果住在一幢疑似鬧鬼的老房子裡,女性角色們總會穿著性感透視內衣,然後用超人的膽量去調查每一個可疑的嚮動。

● 如果你是一個顏值頗高的金發美女,那麼恭喜你,你非常有希望在22 歲時成為一名世界著名的核物理研究專家。

● 如果你在街上突然即興跳起舞來,那麼街上的每一個路人都知道所有舞步,並且能配合你的舞蹈。

● 如果你陷入一個用兩三句話就能講清楚的誤會之中,那麼看在上帝的分上,把你的嘴閉上,甚麼也別解釋。

● 當需要給槍重新裝彈的時候,你總會發現手邊瞬間充滿了多餘的彈藥—盡管在這之前你身上根本甚麼都沒帶。

● 一座小城市面臨著自然災害或食人野獸的威脅,可市長最關心的卻往往是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他自己即將舉辦的藝術展覽。

● 異種交配對宇宙中任何物種而言都毫無壓力。

● 在一場打鬥中,敵多我少根本不算甚麼事兒。因為你的每一個敵人都會耐心地排著隊,跳著各種試圖威懾你的優雅舞蹈,等你一個一個幹掉他隊伍前面的同伴。

● 無論你去繁華都市中的哪一幢大樓,你都能毫無壓力地在該大樓正門口找到停車位。

● 接電話和掛電話時,沒有必要說「你好」或者「再見」。

● 只要地面控制臺有人協助指揮,隨便哪個毫無飛行經驗的人,都能輕輕松松地駕駛一架飛機安全著陸。

● 廚房裡沒有電燈開關。如果你在晚上進入廚房,你應該直接打開冰箱,有冰箱燈來照明就夠了。

● 中世紀的農民們都擁有一口漂亮牙齒。

● 大部分狗狗都不會死。

● 大部分普普通通的筆記型電腦,就能完美破譯入侵地球的外星文明正在使用甚麼資訊傳遞系統。

● 很多人習慣在筆記本上不斷收集新聞剪報,特別是當他們曾有家人或朋友死於一宗詭異的船難或其他事故的時候。

● 媽媽們每天都會不緊不慢地做好豐盛的早餐,包括雞蛋、培根、華夫餅等,盡管爸爸們和孩子們從來沒有時間好好吃完這樣一頓豪華的營養早餐。

● 即使人們被突然卷入汽車追逃、黑幫綁架、爆炸、火山爆發甚至外星人入侵事件之中,大部分人也都不會嚇暈過去。

● 只要塗在電影角色的雙唇上,那麼這些強大的口紅就永遠不會再脫妝,甚至在潛水時都是如此。

● 當一個人對著20 個人射擊時,他很有希望能輕松幹掉他們。但當20 個人同時對著一個人射擊時,他們能幹掉他的概率卻瞬間低了很多。

● 警局的人事部門給警員們進行詳細科學的性格測試,是為了給他們安排一個性格完全相反,還會相互嫌棄的搭檔。

● 如果你想冒充一個德國官員,你沒必要去苦學德語。只要說話時帶著德味口音就可以了。

● 電視新聞快報裡,總會有一條新聞能在精準的時刻概括你目前的心理狀態。

● 警局最高層人物往往都是邪惡的。

● 警局最高層人物往往都會給他的明星警探停職處罰,或者限他在48 小時內破案。

● 無論你在巴黎的哪個角落,只要一開窗,都能看見埃菲爾鐵塔。

● 一對男女越討厭對方,他們相愛的可能性就越大。

● 一幢大樓的通風系統永遠都是最佳躲藏場所。沒有人會想到打開通風口去找你,而你卻能輕松愉悅地抵達大樓中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 只要穿一件防彈背心,或者光著上身,一個男人就能刀槍不入。

● 一個角色如果因為頭部受重擊而昏迷不醒,不要擔心,他絕對不會患上腦震蕩或者腦損傷。

● 如果你正在跟一幫國際恐怖組織對峙,那麼諷刺和俏皮話會是你最好的武器。

● 如果你在開車,通常你的目光不應該放在前面的道路上,而是應該放在副駕駛座或者後座的人身上。

● 只要有人墜入愛河,浪漫唯美的背景歌曲就會開始唱個不停。

● 當付錢給出租車司機時,你從來不需要低頭看看錢包裡有多少錢,只要隨便抽一張遞過去就行了。錢的金額一定剛好是車費金額。

● 非英語系國家的人們在獨處的時候,會以英語相互交談。

● 文字處理軟體從來不會顯示出光標,卻總是指示說:現在請輸入密碼。

● 只要你想要,你身邊總能隨時出現一把電鋸。

● 要分辨一個英國人太容易了,因為他們總是戴著蝴蝶領結。

● 無論身處甚麼戰役,你都還是有生還可能的。但如果你把愛人的照片拿給別人看,那可就懸了。

為甚麼人類會產生評論的沖動?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答案,而另一些人則完全沒有評論沖動。每當回顧身為影評人的心路歷程時,我都會將德懷特•麥克唐納在《時尚先生》雜志上的專欄作為最初影嚮我的源頭。在20 世紀50 年代晚期和60 年代,《時尚先生》是美國最棒的雜志,簡直像我的人生指南一樣。當時麥克唐納的文章觀點犀利、觀點刻薄、標準苛刻,同時卻又非常有趣。

羅傑·伊伯特
不過細想一下,源頭似乎還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的雜志。那就是在20 世紀50 年代對美國產生過巨大影嚮的《瘋狂》雜志。在沉悶冷靜的艾森豪威爾時期,《瘋狂》雜志、鮑勃和雷(Bob and Ray)、斯坦•弗雷伯格、倫尼•布魯斯等雜志或人士曾在評論界掀起一股諷刺作品的潮流。那時我每周要進電影院一兩次,並從《瘋狂》雜志的電影諷刺專欄上認識了俗套情節(clichés)、刻板形象(stereotypes)、必備之戲(obligatory scenes)、標準對話(standard dialogue )、荒誕的情節展開(preposterous plot developments)等一系列名詞。在觀影過程中,我開始運用學到的這些詞評論影片,等到了中學時期,這儼然已成為一種習慣。

或許當年那一期期古老的《瘋狂》雜志,便是最初孕育這本電影小詞典的溫牀吧。許多年後,已經身為《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影評人的我坐在打字機前,為星期日的專欄撰寫二三十條「毒舌詞條」。為甚麼要寫這種詞條?因為當時複興諷刺影評的傳統似乎是個好創意。最近我在把一些早期的評論重新掃描成電子檔,突然有了一個發現:無論最終給出的是好評還是差評,我的出發點永遠都落在一部電影是如何遵循類型慣例(generic conventions)上面。這大概也是我一貫的思路了吧。

就這樣開啓第一個專欄後,我的影評越寫越多。從1986 年開始,我每年都會出版影評合集,而毒舌詞條也出現在了每一本合集中。另外,熱心讀者們也開始投稿,發來他們自己編輯的毒舌詞條。 1991年,我的影評和毒舌詞條被CompuServec 收錄上網,Showbiz討論版也為我開設了一個討論版子版塊。昔日涓涓細流,今成浩浩江海(這樣的俗套情節可以有)。


1994 年,《伊伯特毒舌小詞典》(Ebert’s Little Movie Glossary)第一版成功付梓,隨後又以《好萊塢陳腔濫調小詞典》(The LittleBook of Hollywood Clichés)為名在英國出版。同時我也收到了更多來自讀者的投稿,並開始在專欄《電影問答人》(The Movie Answer Man)中隔周發表一條新詞條。

所以現在,我有了這本新版的《我知道你們又來這一套!影評大佬羅傑•伊伯特毒舌小詞典(升級版)》(Ebert’s Bigger LittleMovie Glossary)。新版本的內容比初版多了將近一倍,當然大部分的原版詞條都被保留下來(一個沒有「水果攤!」[Fruit Cart]和「反派死於話多之誤」[Fallacy of the Talking Killer]的版本還有甚麼意思?反正我是沒興趣)。新版本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內容來自讀者投稿,其中有幾位是相當多產的讀者,我必須要向他們表達誠摯的謝意。

毋庸置疑,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娛樂大眾。不過或許也可以讓電影導演們感到羞愧,從而避免作品中出現這樣的陳腐橋段。其實已經有不止一部電影諷刺過「水果攤」現象了,我也在期待「小詞典」一書被拍成電影的那天。我常常在想,一部全片上下塞滿了陳腔濫調、原型人物和刻板形象的電影會是甚麼樣?然後我意識到,這樣的電影不是差不多每周都在上映嗎?話說回來,「毒舌小詞典」系列會有第三版嗎?誰知道呢。觀眾投稿還是絡繹不絕。你們可以將自己的詞條寄給我,地址是:《芝加哥太陽報》,401 N.沃巴什,芝加哥,60610。或者給我發郵件,信箱是:74774.2267@compuserve.com 。新的詞條會同時刊登在《電影問答人》專欄和其他305份報紙上,並可在CompuServe網站或者www.sun-times.com/ebert上查看電子版。

在這本書付梓的過程中,我失去了我的同事和好朋友吉恩•西斯克爾。吉恩也為此書提供了詞條,並發明了經典的「西斯克爾測試」:如果讓一部電影的所有演員坐在一起吃午餐,然後把此情此景拍成紀錄片,電影本身可以做到跟這部紀錄片一樣有趣嗎?我想這是每一個電影人在啓動新項目之前都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

昨天Bilibili 上市,阿宅們心花路放。二次元文化已經逐漸走到了主流的面前。我們可能早已經習慣在追劇看番時,品味飄來的一個個彈幕,是吐槽,更是歡樂。它讓畫面變得豐富,讓故事變得多義,特別是在一個人觀看的環境下,輻射出了氛圍和溫度。

而這位影評界的大佬羅傑·伊伯特,更是把「彈幕」寫成了書《我知道你們又來這一套! 》,受萬人點贊。

他將好萊塢的爛梗、套路編成了一千多條的毒舌小詞典,字字毒辣、句句精辟。比如隨便給你們來一段,「貝多芬的棺材壓不住了」、「透過你的光欄的我的臉」、「旋轉的木馬,讓你忘了智商」,簡直繼承了彈幕之魂!

設計:皆為張靜涵

「導筒」微信號directube2016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