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立即引發了全國震動,而康有為也被人們認為是愛國忠良,後來康有為還成為了戊戌變法當中的領袖人物,時至如今在歷史書中還留有美名,因為康有為生在廣東南海,因此還被稱為「南海聖人」。
但事實上,康有為真的是這樣的一個聖人麼?
真實的康有為,其實跟這樣的一個聖人形象大相逕庭。康有為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從小算得上是養尊處優,向來將自己和家族的利益看得最重,說到底就是一個沽名釣譽之輩!
那麼何出此言呢?就拿「公車上書」一事來說,康有為糾集18省舉人是確有其事的,寫聯名信也是確有其事的,而最後的結果,其實有貓膩。在當時人們的認知裡,這封聯名信交給了康有為,康有為隨後上呈給光緒帝,但是卻被清廷拒絕接見。
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光緒帝本身就是戊戌變法的支持者之一,就算康有為的聯名信中所提到的改革條件,清廷無法實現,但是光緒帝壓根沒有任何動機非要拒絕如此之多的舉人共同發動的上書行動,這樣也太令人寒心了。
而事實上,其實是因為當時康有為已經考了應試,正是等著發榜的時候,如果這時候他帶頭反對清廷,還非要將這聯名信交上去,跟朝廷當中的保守派撕破臉,那他這次應試肯定也就砸了。
而背後,也的確有清廷保守派在背後斡旋,要求康有為停止「鬧事」,這樣康有為的功名就穩了。而康有為雖然讀了很多年聖賢書,實際上在童子試跟鄉試當中都多次落榜,以至於還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教書先生,現在功名近在咫尺,他又怎麼捨得錯過呢?
因此,康有為壓根就沒有將聯名信交上去,光緒帝也根本沒有看到這封聯名信。而後康有為就順利考中了進士,並且當即就被授予了工部主事一職,而一般進士是根本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
結果就是,康有為既把公車上書的功勞占了,也沒有完全得罪保守派,同時還得到了光緒帝的欣賞,成為了整個運動當中獲利最多的人。
而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當中,真正的主力也不是康有為,而是譚嗣同和梁啟超。後來慈禧重新出山之後,譚嗣同明明還有逃難的機會,但是為了警醒世人,在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豪言壯語,而後英勇就義。
而康有為逃亡海外,還自己偽造所謂的光緒帝「衣帶詔」,以解救光緒帝為名從境外華人手中不斷招搖撞騙。結果光緒帝還是被幽禁在宮中,慈禧還是主掌清朝大權,唯一發生了變化的,是康有為的荷包變得越來越滿。
他帶著這些從愛國華人華僑手中騙來的錢,開始了在歐美各國遊歷的快活日子,還在瑞典花費重金買了個島,跟自己的幾個老婆住了進去過了3年的快活日子,時至今日,這康有為島還在瑞典躺著,裡面由康有為取名為「北海草堂」的亭子顯得如此諷刺。
後來,康有為的錢花得差不多的時候,又回到了中國,彼時已經是1913年,清朝已經不復存在了。此時的康有為,又開始搞起了尊孔保皇的事,1917年張勳復辟之時,康有為就為其出了不少力。
可張勳很快就被趕下了台,康有為的名聲在當時也算是臭了。國學大師、愛國志士章太炎更是直接罵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於是,從1918年開始,康有為就不再活躍於政壇之中,而是在上海地方天天往青樓裡面跑,要知道此時的康有為已經整整60歲了!
而且更讓人不齒的是,他在西湖遊玩的時候,偶爾看到了一個18歲的姑娘,一下子色心大起,到處打聽這個姑娘的消息。這個姑娘叫做張光,家境十分貧寒,而康有為當時還頗有家資,就威逼利誘,最後讓張家人將張光許給了她。
結果在1919年的時候,61歲的康有為就跟19歲的張光成了婚。康有為還沾沾自喜,覺得這是自己的本事。但在他的兒女們看來,這根本是奇恥大辱,因此當天康有為的子女沒有一個出席,通通反對康有為這門親事。
就這樣,康有為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裡,都一直沉醉在風月場所之中,到了1927年的時候,康有為去同鄉朋友家中做客的時候,就被同鄉下毒害死,足見康有為的行為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了。
誠然,康有為在戊戌變法當中,的確也提出了一些進步思想,但他的出發點,從來不是像譚嗣同那樣真正的愛國,只是自己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審時度勢之後做出來的一種選擇而已。如此「聖人」,不要也罷!
來源:每天讀宋詞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