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偶寄》中曰:
「是無情之物變為有情」。
器存韻,人出神,
我們仿佛可見古代文人
於書房中賞玩清供之景,
古今對話,共賞清趣。
清供 是放置在案頭供觀賞的物品擺設,主要包括各種盆景、插花、時令水果、奇石、工藝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
舊時文人,喜歡在書齋擺點盆景,稱之為「案頭清供」。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貴,一般是就地取材,有文房四寶,有花果、奇石、古玩擺件等。
有道是,「案頭清供是君子之心」。因為無須刻意,無須破費,心有所屬,寄托於物,自有一種生活態度或情趣在其中。
須知,有清雅情調的人,才有清雅的物什相伴,才有清雅的大情趣在。
清供的起源得從祭祀說起。 清供源於佛供,回溯魏晉時期的蘭亭雅集: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即「修禊」,這種古老的民俗,為的是洗去冬日塵埃,感受春意。
樹叢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頭上放著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觴,那些花瓶,杯盞也成了清供擺設的雛形。
杜瑾《庭院聽琴圖》
清供的完整體系產生於漢唐以後,唐宋時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傳至日本後,也把「禪房供花」的佛供禮儀帶去,成為古時家居裡祭拜神佛的場所。
清供分「有名之供」和「無名之供」。
有名之供,可按節日分,如歲朝清供、瑞陽清供、中秋清供等,歲朝即一歲之始,指農歷正月初一,有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並預報一歲平安吉慶之意。
亦可按禮俗分,如壽誕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
無名之供 ,是在 非節日之時隨心無來由地擺上幾樣物什,比如有朋自遠方來,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盤花案來「供奉」。
比如為家居增添一點清雅韻味,在客廳、書房等案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珍愛之物,如花卉,陶瓷,觀賞石、字畫、古玩、各種彫件、擺件等等,表達自己的審美喜好、情趣。
以下是文人常用的「案頭清供」,我們一起看看……
—植物類—
古代文人好「師法於自然」,自然界中的花草林木,其「所現之形姿」對文人產生了吸引,其「所蘊之精神」與高士形成了共鳴,古賢們就將它們邀入園內、伴於齋中、請至案上。
【菖蒲】
文震亨《長物志》有載:「花有四雅,蘭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
四雅當中,唯菖蒲能「小隱於野、大隱於市」,故被騷人墨客譽為「天下第一雅」。
此外,古代文人伏案讀書作文,同樣有損耗目力之弊,針對這一情況,傳統生活中發明了一個很輕巧的對策,那就是在書齋中陳設「蒲石盆」,利用菖蒲葉上的凝露來潤澤雙目。
古人相信,每天清晨,用柏樹葉或者菖蒲葉上夜間凝結的露水擦洗雙眼,能夠保持眼部的健康,讓目力明亮。
【青苔】
文房裡那種綠茸茸、碧茵茵的苔蘚景象,將陋室景色之雅,環境之清幽襯托得淋灕盡致。突然間,陋室不陋並且充滿生機。
嬌小的苔蘚與中國人之間的感情,經歷了上千年的歷練,方才有了生命和精氣神,有了獨立的人格,也豐富了中國人的審美世界。
【文竹】
文竹名兒實在好聽,人家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竹子太大,也不好搬進茶室,說不準當時看到這個也著實有竹子風骨,於是取名「文竹」。
文竹是具有極高觀賞性的植物,可放置客廳、書房,淨化空氣的同時也增添了書香氣息。
【佛手】
佛手在成熟的時候會開裂,從果實的中上部開始,直到尾端,分裂如掌,恰如佛祖之手,仿佛可以指點迷津。這也是佛手名字的由來。自然地,佛手成為寺廟供養用果之一。
佛手似乎與生俱來帶著一絲仙氣。不僅以「外形」制奇,也因「香氣」取勝。
這香氣雖不如花朵的芬芳撲面而來,卻也是暗香浮動扣人心。因含有揮發性的檸檬烯還成為天然的空氣清新劑。
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時,仰慕金華佛手的芳香,金秋來金華北山腳下觀賞佛手,高興之餘詩興大發,欣然揮毫寫下兩副對聯,其中一副為「沁人詩脾,清流環抱;香分佛果,曲徑通幽。」
—花瓶類—
有花還得有瓶,花瓶的質材、器型、釉色等均有講究。
我國傳統八大瓶型:葫蘆瓶、觀音瓶、梅瓶、賞瓶、蒜頭瓶、天球瓶、象腿瓶、玉壺春瓶。
【葫蘆瓶】
藍釉印花葫蘆瓶
南宋後期龍泉窯創制的瓶式,瓶體似葫蘆,故名。小口,短頸,瓶體由兩截粘合而成。名與「福祿」諧音。
品種有青花、五彩、茶葉末、藍釉、白釉等單色釉。紋飾大多帶有道教色彩,也有書寫吉祥文字的。
【梅瓶】
青花梅瓶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賞瓶】
青花纏枝蓮賞瓶 清 乾隆
賞瓶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於玉壺春瓶,一般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紋。
【蒜頭瓶】
祭藍釉雙耳蒜頭瓶 清 乾隆
蒜頭瓶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觀賞石—
觀賞石,也就是供石,是在室內條幾、書桌、案頭和博古架上擺放撫玩、清供觀賞的天然奇石。
它的性格特質是質樸堅實、典雅脫俗,最能體現中國人寧靜致遠、堅定執著、謙和待人的傳統精神。
中國觀賞石古有四大名石:靈璧石(安徽靈璧)、英石(廣東英德)、太湖石(江蘇太湖)和昆石(江蘇昆山)。
現在廣西的紅水河的彩陶石、大化石、都安石,以及新疆戈壁石等後起之石異軍突起,也是相當不錯的清供石。
【靈璧石】
靈璧石廳堂供石
靈璧石,又稱磬石,產自安徽省靈壁縣磬石山一帶。
靈壁石有九美,分別是:瘦、漏、透、皺、傴、黑、聲、醜、懸。
其中,「聲」是靈璧石最大的特點,有「靈壁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之說。因此靈璧石還被譽為會」唱歌「的石頭。
「宋山」靈璧石供石
綜觀古今,上至秦漢,下迄明清,許多名賢高士大都與石結下不解之緣。包括白居易、米芾、蘇軾、趙孟頫、蒲松齡等等。
禪道」靈璧石供石
靈璧石之所以受到歷代愛石之人的癡迷,不僅因為它獨特且豐富的外形:小者可置於案頭、幾架,中者可放於廳堂館所,大者可立於園林庭院,成為鎮館、鎮園之寶;
還因其獨具健康屬性: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靈壁石中還含有十多種金屬礦物(含鍶0.48%)、有機物質及微量元素,有益於人體健康。
「扭轉乾坤」靈璧石供石
因此,有著高雅風骨的靈璧石作為文人雅士的案頭清供以及庭院擺設再合適不過了。
【太湖石】
「秋嶺橫雲」太湖石案供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朵奇葩,因最早發現於江蘇、浙江之間的太湖地區而得名。
《青釉》太湖石案供
古代皇家園林、私人園林,都以擁有一座好的太湖石為雅。時至今日,不少文人雅士還會搜羅太湖石以做收藏和案頭清供。
《案上玲瓏》太湖石案供
如今,一些愛石之人也喜把小的太湖石擺件置於案頭,閑來撫之。
這是人們熱愛自然,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的新時尚,亦有中國人骨子裡丟失不掉的文人風雅……
【英石】
英石,又稱英德石,產於廣東省英德市。英石具有悠久的開採和玩賞歷史,宋代的《雲林石譜》就有相關記載,並被列為宋代皇家貢品。
它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英石種類多,其種類分為陽石和陰石兩大類。
陽石裸露地面,長期風化,質地堅硬,色澤青蒼,形體瘦削,表面多折皺,扣之聲脆,是瘦和皺的典型,適宜制作假山和盆景。
陰石深埋地下,風化不足,質地松潤,色澤青黛,有的間有白紋,形體漏透,造型雄奇,扣之聲微,是漏和透的典型,適宜獨立成景。
【昆石】
昆石產於昆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馬鞍山所產之石與眾不同,舉世獨奪,所以稱為巧石,又名玲瓏石。
其色雪白,給人以純潔的美感,又因產出極少,自宋代以來歷來被視為供石中的上品。元、明時期已作為饋贈親友的高檔禮品。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化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昆石也為普通百姓喜愛和收藏。
—文房器物—
文人的案頭清供,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離不開文房器物。
文房器物也稱「文房」,最早指的是筆、墨、紙、硯等文具,所謂「文房四寶」是也。
後來,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如筆牀、筆架、鎮紙、印章等等。
筆格,架筆之用,也叫筆山、筆架。
硯山,指原石制成的硯,既能當硯,又能賞石。
筆牀,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有瓷、翡翠、紫檀、烏木等多種。
筆屏,插筆與袖珍小屏風合體的專用文房用品。
筆筒,放置毛筆器物。
筆船,用於橫放毛筆,以瓷、木、牙、銅、玉質材料制作。
筆洗,洗涮毛筆之用,多為陶瓷、石頭等制成。
筆掭,伺候毛筆的文玩,測墨的濃淡。
水中丞,就是指水盂,是置於書案上的貯水器。
水註,原名硯滴,滴水磨墨之用。
硯匣,又叫硯盒,安置硯臺之用,多為優秀木材制成,常刻銘文。
印章,包括姓名、閑章、肖形章等,過去讀書人大多有多枚,齊白石就有「三百印石富翁」之署。
書匣,用於存放書、書札、柬帖的小盒子。
印色池,就是用其蓄藏印泥器物,多為瓷器和漆器。
鎮紙,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多為長方條形。
祕閣,也叫臂擱,寫字作畫時用於支撐腕臂,不能或不想懸筆時可以省力。
如意,最早用民間用以搔癢,後來應其名吉祥漸成裝飾品。
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懸掛,可賞可奏。
數珠,也叫念珠、佛珠。佛通弗,珠通誅,意思時刻提醒禁誅殺。每串為一百零八顆。
香櫞盤,類似今天的果盤。圖為蓮花荷葉脫胎漆器。
劍,古代兵器之一,有”百兵之君”的美稱,佩劍也代表君子之風度。書房掛劍,文武雙全。
文人對文房清賞的追捧,更多是在訴求一種精致的生活方式,一種古雅的生活態度,一種閑隱的生活追求。
古人雲: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可以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種燕閑清賞之態!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