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漲瘋了,是因為房價不漲?

文:華仔

國慶過後,全國多地的蔬菜價格暴漲,很多綠葉蔬菜都漲到了十幾元錢一斤。

在西安城南一家大型超市,菠菜的價格為一斤15元;生菜的價格為一斤18元;上海青價格略便宜,一斤7元錢;茼蒿的價格為一斤16元。

甚至,在深圳某農貿市場,菠菜的最高售價超過了20元一斤。

漲幅最大的蔬菜有黃瓜、菠菜、白蘿蔔、洋白菜和茄子,環比漲幅分別為28.2%、21.3%、20.8%、18.0%和17.2%。

漲價最直接的原因是北方蔬菜產區遼寧、山東、河北、山西從9月末開始到整個國慶假期出現了大範圍、長時間的連續降雨,多地都有菜田受淹現象,使蔬菜的根部、枝幹部分受損,部分產區出現減產情況。

另外,降雨不利於工人下地採收,使得採收勞務費用增加,拉動了大白菜、圓白菜、油麥菜、韭菜以及豆角類蔬菜價格的上漲。

再者,加上10月份我國冷空氣活動頻繁,雨後迅速降溫,減緩了蔬菜的生長進度,延遲了集中上市時間,尤其茄果類蔬菜出現了供應不足的情況。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原因,供給減少了,漲價當然是情理之中。

但在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聲音,他們認為菜價上漲的原因是因為政府不讓房價上漲。

他們大概的意思是,多印的錢不往房價上漲?難道往蔥和蒜上漲?當房價不漲了,就往蔬菜和日用品漲了。

這是典型的貨幣儲蓄池理論,這是一種流傳甚廣的謬論。

這種理論認為,貨幣超發了,就需要一個池子裝這些貨幣,那麼裝這些貨幣的池子的價格就會水漲船高。

比如貨幣超發了,房地產行業就是這個池子,那麼房價就會水漲船高,有了房地產這個池子,防止貨幣的外溢,所以其他商品並不會隨著貨幣的超發而漲價。

這種理論非常的形象,非常符合人的直覺,所以也就理所當然的輕鬆的贏得了一大票人的認同。

可惜,這種理論錯的。

貨幣從來都不在哪個池子裡,貨幣從來都只在民眾和企業的手中,交易時,貨幣只是從一個主體的手上轉換到了另外一個主體的手上。

所以,貨幣會隨著交易的進行,會慢慢擴散來的。

如果央行超發貨幣,那麼超發的貨幣就會圍繞著貨幣出口,價格像漣漪一樣一圈圈的擴散來。

為什麼前些年房價通常來說都是率先漲價的,就是因為房地產行業貨幣的重要出口。

房地產企業更容易得到信貸,民眾買房也是為數不多可以獲得信貸的途徑之一,這些都是新貨幣的重要出口。

所以房價率先上漲也就不奇怪。

有的人可能還會疑惑,那為什麼有些商品的價格一直是降的,或者基本不漲呢?

比如汽車等電子產品,價格都是一年比一年便宜呢。

原因生產力和效率的提高,這世界本來的樣子就應該是大多數商品是越來越便宜的。

比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汽車本來應該降價30%的,但由於貨幣超發,價格只降了15%,所以有時候價格非常具有迷惑性。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商品的價格漲的並不明顯,原因不是貨幣沒有擴散,而是生產力的提高抵消了貨幣超發所本應該帶來的物價上漲。

可能有些人還是很疑惑,建房子按道理也會提高效率呀,為什麼價格沒有降低呢?

這裡的原因一樣很簡單,建房子的成本反而是次要的,對於房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位置,位置是不可複制的,這就是房子跟一般的商品的根本性差別。

深圳市中心的位置有限,你在鶴崗建再多房子,也無法替代深圳市中心的位置,所以房子值錢,不是這套的房子的樣子值錢,而是它的位置。

加上城市化進程,需求的增加,前些年,一二線城市房價暴漲也在情理之中。

總之,貨幣是會圍繞貨幣出口慢慢擴散的,貨幣出口的相關商品的價格率先上漲,隨著貨幣的擴散,其他商品也會慢慢的上漲,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物價上漲的過程不是一瞬間發生的。

這次菜價上漲,除了前面提到的天氣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貨幣的擴散。

前一段時間,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生產物價指數)的漲幅倒掛的現象,也就是PPI漲幅明顯,而CPI的漲幅不明顯,很多人理解不了這種現象。

其實原因很簡單,也就是新貨幣的出口在生產端,所以生產端的價格率先上漲,但這種上漲遲早都會傳遞到至消費端,進而抬高CPI。

由於汽油柴油等生產資料的漲價,比如柴油價格從5月的6600漲到本月的7600。

這使得,蔬菜的儲存成本以及運輸成本也相應增加,這就進一步促進了菜價的上漲。

所以,菜價的上漲既有天氣的原因,也有從PPI傳導至CPI的貨幣因素,跟房價上不上漲沒什麼關係,不要把兩件不相關的事情,強行聯繫在一起。

本來文章寫到這裡,應該算是寫完了,但這裡順帶批評一下某些部門對價格的幹預行為。

對菠菜進行指導價,對於超出指導價進行售賣的行為進行處罰,簡單粗暴,而且適得其反。

那怕有那麼一點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價格是信號,是指導人們生產消費行為的,政府乾預價格的行為,相當於控制溫度計,就以為控制住了溫度,這是一種鴕鳥心態。

簡單的說一下這個問題。

在生產端,價格上漲可以促進生產,從而緩解短缺的問題。

有人說了,蔬菜短時間生產不出來,所以這條不重要。

這是誤解了生產,生產不僅僅是種蔬菜,也可以是從相對充裕的其他地方運輸過來。

高價格給了一個信號,這裡缺蔬菜哈,你們那裡蔬菜比較充足,運輸一些過來在這邊賣吧,在利潤的刺激下,這是市場的一個自動過程。

在消費端,高價格也調整了民眾的消費行為。

蔬菜價格這麼高呀,那我最近還是少吃點,多吃點肉,平時有浪費的行為,現在也應該改一改了,誰還跟錢過不去呢。

如果進行管制,價格漲不上來,那麼其他地方的蔬菜有沒有動力運輸過來,短缺更嚴重,民眾買菜就變成有價無市,最終到黑市才能買到蔬菜,由於為了逃避法律,增加了成本和風險,付出的價格肯定更高。

來源  一本正經的華仔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