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飲料中被投毒?

礦泉水

作者:南洋富商

01

最近上海外國語大學出了一件事,一位女生在圖書館喝咖啡,發現某男生偷偷在她咖啡裡放某種異物,還偷偷暗中跟蹤觀察她。女生懷疑投毒或催情藥,就去舉報。後來這男生被開除。

圖片

我看了報道,被投放的異物是牛磺酸,喝了咖啡加牛磺酸,相當於喝紅牛,可以減少睡眠、振作精神、長時間熬夜讀書。

但是,現實中真有很多投毒成功事件。

2020年12月25日,游族網路在微信公眾號上突然發布公告: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林奇先生於今日,因病救治無效逝世。

圖片

有關人士的披露:許垚為了向林奇投毒,購買了160多個行動電話號以規避風險、在日本設立商貿公司買賣運輸有毒化學品、專程飛北京購買毒品。

許垚這樣自視甚高的「頂級人才」,又是法律科班出身,自然不會愚蠢地直接殺人,他想用慢性毒藥,殺人於悄無聲息,為此他搜尋、研究了多種「良藥」。一共購買了一百多份多種毒藥,用低劑量、多品種混合下毒。

或許為了避免其他人效仿,警方和華山醫院都沒有公開毒藥的成分和投毒的細節。但是,一般認為他是在林奇日常喝的茶和飲料中下毒。除了林奇,另二位與許垚不和的同事也被下毒。

另一起著名的投毒案,是複旦投毒案。

2013年4月上海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後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被害人黃洋的室友,投毒藥品為劇毒化學品N-二甲基亞硝胺。

類似的還有迄今尚未破案的幾十年前的清華大學鉈中毒案,每過幾年都會被人重提一次。

02

投毒通常分為二大類:一種是大面積的,不在乎毒死誰,比如南京湯山投毒案,毒死42人。另一種就是上面提到的有明確目標的投毒。

女生的飲料被加入催眠藥、催情藥,是性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法。在公共場合,盜竊犯和人販子也可能會在飲料中加入藥物。

如果擔心這種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只喝自己帶的飲料。有些人的習慣是只喝小瓶農夫山泉。擰開蓋後喝幾口,就扔掉。再渴了就打開新的一瓶。

為何只喝農夫山泉呢?因為純水透明,別人扔東西進去容易看到。純水沒有別的雜質,味道若是變了,你也容易發現。對於純水的氣味,大家都很熟悉,稍有氣味異常,也會馬上感知。

所以自帶小瓶的農夫山泉是很安全的辦法。

若是喝別的飲料,推薦喝帶氣體的易拉罐飲料。因為易拉罐飲料打開後沒法封上。你若是和他人一起聊天 ,又信不過他,每次打開易拉罐飲料後隨時拿走,沒喝完就扔掉,再開一罐新的。

軟包裝的或沒有氣體壓力的杯裝咖啡,若是有人用註射針筒打進去一些液體,你是不容易發現的。所以有可能別人遞給你的紙盒軟包裝無氣飲料裡面就有別的東西。

最安全的飲料,是打開自來水龍頭直接喝自來水。自來水沒那麼髒,出廠時都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一天五次質量檢查,要在自來水廠投毒更是普通人決做不到的。只要水箱沒有二次污染,一般自來水都可以直接喝。

當然,如果你不信自來水不能直接喝,那就帶一瓶農夫山泉吧。

03

要避免上當受害,關鍵是識人。一眼就能看穿誰是下三濫,誰是君子。其實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並不難。

犯罪分子經常有某些特殊的氣質,以及一些共同點,你看多了就會有直覺。比如說上海大學這位把牛磺酸當催情藥的男生,他的特點是這樣的:

圖片

圖片

圖片

首先,要把尹明昊作為一個案例來研究,他的長相有甚麼特點,氣質、眼神、表情是甚麼樣的,日常有甚麼特別的表現,最喜歡把哪些東西拿出來炫燿,為人處世是甚麼方式,有甚麼樣的原生家庭。記住一點:越是偽君子,越可能喜歡一些「上進」的東西。比如背後舉報同學的,大多數是「xx積極分子」。學業之外的各種榮譽光環得到越多的人,你越要提防。那些君子,通常都有一股淡定傲氣,不會有興趣加入任何黨派,也沒興趣當幹部,對於評獎、評先進之類毫無興趣,也不會委屈自己迎合女人,在社會上吃不開,有才能也沒人提拔,更不容易少年得志。所以大多數人渣往往更容易取得女性的歡心。因為他們身上有女人更看重的東西:觀言察色,逢迎討好,溫柔體貼,八面玲瓏,事業成功,有諸多榮譽和機會。

04
安全是一種代價昂貴的東西。如果你對安全很在乎,就必定失去很多人生的重要東西:探險和創新的樂趣,嘗試新鮮生活,結識三六九教,混跡於亂糟糟的市井人生。時刻提防別人,會讓自己失去真誠的人際關系。這都是你必須付出的代價。你不能甚麼好處都占。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我和某個女生一起喝咖啡,她總擔心我在她咖啡裡投毒,上廁所也要把咖啡杯端進廁所,只要咖啡離開她視線幾秒鐘,就不再喝了。面對這樣疑心重重的女人,我會哭笑不得,以後就不願跟她交往。

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比如大家一起露營,隊友給的食物你不敢吃,隊友飲料不敢喝,每秒鐘都覺得別人可能在你的飲食裡下藥,以後誰願意跟你一起玩?當然,謹慎的女性可能自己會逃避這些活動。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大多數情況不擔心別人投毒,畢竟沒有深仇大恨,也沒有下毒的價值。日常交往,只要看人一眼,直覺覺得他可靠,就不擔心。

即便是複旦投毒案、林奇被害案,這也只是極少數,對於極小概率的危險事件,就不該把它太當回事,人生總是需要冒一點風險的。

正如新冠這種死亡率極低的病,有些人就根本不當回事。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