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麥郎瘋了?不,龐麥郎解脫了

庞麦郎

文:楊子虛

 2021年3月12日,龐麥郎的經紀人白曉發視頻稱,曾經因為《我的滑板鞋》而火的歌手龐麥郎已經被強制送進了精神病院,因為他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龐麥郎瘋了?事實上他可能從來沒有「正常」過,他對於自己擁有過人才華的幻想和對於名望的偏執,早就已經超過了一個正常人可能的程度。

只不過他出名了,所以總會有人覬覦他身上帶來的流量,所以他一直不能瘋罷了。

  

龐麥郎

從一開始,龐麥郎的出名就是一場審丑的狂歡,回到2013年,當年在網站「編曲中國」上,突然有人分享了一個干音的demo求編曲,因為接這個活兒的編曲師傅快要被它逼瘋了。

楊主播當年也在研究編曲,所以親眼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編曲愛好者們出於炫技的目的,把那首《打吊針》調音調速,然後改編成重金屬、中國風等無數種版本,直到它火到出圈了(這首歌後來在龐麥郎的正式版本裡被命名為《摩的大鏢客》)。

這才有人知道了龐麥郎這號人物。

  

現在網上還能找到一些當年的編曲作品

如果說這時候的龐麥郎還只是因為唱歌奇葩而出名的話,他和波瀾哥、嬌喘哥或者麵筋哥什麼的,也都不會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但問題在於,龐麥郎對於自己擁有才華的那種偏執狂般的堅持,剛好又讓他碰上了垂涎於他身上流量的經濟公司。於是通過無數次錄音修音,然後用無數個錄音版本中的片段拼接的方式,終於拼出來了一首「神曲」《我的滑板鞋》。

當無數人附庸風雅地吹捧這首歌的獨特和所謂「才華」時,其實是調音和編曲才讓這首歌真正意義上成為一首「歌」,具有基本的可聽性。而龐麥郎本人在這首「歌」中所承擔的角色,實際上遠沒有那種重要。事實上,他後來甚至無法在現場唱出旋律和節奏基本相似的同樣一首歌。

他只不過承擔了這首「歌」的一個代表性的符號罷了。

  

龐麥郎在演出

接著就是那篇《驚惶龐麥郎》,一個《人物》雜誌的年輕女記者,在明明知道他精神不太正常的前提下,借龐麥郎想結識女孩子的動機接近了他,然後寫出了一篇引起軒然大波的文章。

我至今依然記得那篇文章中「毛髮、皮屑潑灑在空氣裡」和「馬桶劇烈抖動」等聳人聽聞的文字,但那位女記者卻憑藉那篇文章一戰成名大紅大紫。

毫不誇張地說,那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惡意、最無恥、最殘酷,又最道貌岸然的一篇文章,我至今記得當年看到那篇文章的時候,我彷彿能看到那個屏幕背後洋洋得意,知道自己馬上要從這樣一個精神不太正常的小人物身上獲得巨大名望的作者。

如果文字是武器,她何止是將龐麥郎開膛破肚那麼簡單。

再然後,華語樂壇領軍人物也看上了龐麥郎的成名作,那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一次所謂「改編」。那位歌手太擅長「改編」了,用他的「改編」套路他成功地把無數歌曲改編得討巧,在無數個綜藝節目的舞台上大殺四方。

他對《我的滑板鞋》的「改編」毫無疑問也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事實上跟龐麥郎本人已經沒有任何關係。而這首歌的版權也早就在經濟公司手裡,哪怕是經濟利益也跟龐麥郎毫無關係。

改編版本的《我的滑板鞋》只保留了龐麥郎的名字和流量,從詞曲到編曲都滲透了專業製作人精心打造的精緻感,甚至為了競技舞台,它還預留了足夠給那位歌手炫技的空間。

最後的結果,是那位歌手因此名利雙收,因為他把一個丑角型的草根狂人的瘋言瘋語成功地改成了雅俗共賞的標準的音樂工業標準品。在歌手的粉絲看來,龐麥郎甚至應該感謝他。

  

華晨宇把這首歌改編成了《我的滑板鞋2016》

如今,龐麥郎瘋了,他終於瘋了。

但或者說,只不過是吸食他的流量而生的那些人,終於把他吸乾了,也終於允許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的他自由地做個瘋子了。

這或許對他來說是件好事,因為他終於解脫了。

來源:搖滾天堂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