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匱乏,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卻一點都不少。
時間倒回三、四十年前,你還記得些甚麼?
本著對中國的好奇心,2009年起,法國收藏家和藝術家 Thomas Sauvin 便在北京郊區的一家廢品資源回收筒收購要被銷毀的廢棄底片。
如今,他已經收集了25公斤近120萬張銀鹽膠片。
通過掃描、篩選、分類,他在社交媒體上向我們展示了上世紀末尾的20多年裡,北京最真實的影像記錄。
那是膠片相機出現並流行的20年,也是改革開放中國加速彎道超車的時代。
人們通過手中的相機,無意間記錄下了那段白駒過隙的歲月。
有人曾評論說:
“那些擁抱冰箱和電視機的幸福時刻,演繹著各種發噱的喜劇故事。
沒有任何職業攝影師的作品,能比這種大規糢的影像人類學檔案,更真切地表達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人的私人夢想。”
在修身、瘦臉技術沒有沒普及的時代,最真實的青春與美麗。
外來”時尚”與本土文化不斷交融,逐漸改變著人們的審美。
冰箱、彩電、洗衣機,那些與”三大件”合過的影,還找得到麼?
平日的照相是帶有儀式感的,到了景區,才舍得多浪費幾張底片。
駝色風衣、回力鞋,都說時尚是個圈,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取景是可以安排的,但”安排”不了心情。
甚麼樣的家庭,能搞輛拉達汽車來拍照?
還記得上次在天安門放風箏是甚麼時候麼?
記憶隨時光逐漸消逝,熟悉的人也逐漸糢糊了臉。
這麼美的穿搭,媽媽們都是時裝博主嗎?
爸爸們穿得也很潮。
這些穿搭讓人感嘆時尚就是一個循環!
現在多少小姐姐尋求的古裝風不就是爸媽的衣服嗎?
看來大家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去海邊。
還熱衷於做同款海邊拍照pose。
熱衷於和巨型彫塑們合照,也和現在的我們一樣。
一些游客照很有紀念意義,比如依舊挺立的珠峰和不再完整的巴黎聖母院。
當年的埃菲爾鐵塔和當年的維多利亞港。
舊時還有礦泉啤酒,也是很新奇的說法。
各種合照、集體照瞬間拉回過去的舊時光。
最喜歡的還是普通日常,小市民們的生活雜記是時代記憶最有共鳴的部分。
隨著”北京銀礦”的在社交媒體翻紅,許多網友也紛紛在 Thomas Sauvin 的平臺
分享出他們自己的獨家記憶。
©️ tracy198911
©️ glad_xue
©️ adam.wen.1999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