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裡,靠「油膩」謀生的人

油膩
油膩」的風向變了。

放在以往,社會上對油膩的觀感並不佳。無論是一個人戴指頭粗的大金鏈子、盤包漿手串、大面積紋龍虎豹紋,團購貂皮、 Kenzo 短袖和 Calvin Klein 褲衩子;或者是把「拍一拍」當成拍拖,不斷問你「周末有沒有空出來一起玩呀」;

cosplay 黃曉明、周一圍、楊爍、陳思誠「油田四子」的蹦躂動作和表情,掛上 150 度開角的微笑,滔滔不絕地嘮著世界政治近代史美國陰謀並夾雜著不斷深入的黃色笑話;

開口就是「你還是年紀太小,等過了 25/28/30 歲你就懂了」的爹味說教,都像嗦白酒的味道一樣下頭。

油膩男已經被打入審美底層,人人得而罵之。邪魅一笑如黃曉明也在積極退油。

但如今,油膩風不但沒有滅絕,反而在短視頻界火了。

短視頻界,正在興起的「油膩」江湖

在短視頻界,隨著孫笑川、藥水哥、郭老師、冬泳怪鴿等一眾土味博主的流行逐漸式微後,鬼畜區迎來了短暫的空窗期。人們需要「電子榨菜」來過癮解饞,怎麼辦?「油膩」這就占領了鬼畜區,成為了新一批「賽博小醜」的流量密碼。

 

在抖音裡搜尋「油膩」,系統默認補全的是: 油膩男蒸餾水 105 度、油膩男、油膩男網紅、油膩男網紅油膩男網紅鬼鮫,都指向了一個叫「田一名愛唱歌」的抖音賬號。並伴隨大量糢仿田一名的油膩挑戰、油膩聯動,和油膩二次創作。

起初,這場爆火對於「田一名愛唱歌」來說完全在意料之外。他不是不想火:這個 35 歲的江蘇青年從 3 年前開始夢想成為下一個薛之謙,連寫帶唱了 《別走好嗎》《多幸運遇到你》等 6 首情歌。不過他和大多數十八線原創音樂人一樣無人問津。直到翻唱「熱愛 105 ℃ 的你」,他火了,並非因為他唱得多好,而是因為他看著太油膩。

每一個鏗鏘有力的甩手指人動作,都彰顯著他呼之欲出的雄性荷爾蒙。油膩美學細致到每一個表情管理,一連串的挑眉、咬嘴唇、勾手指動作,讓你想往屏幕上噴點威猛先生。伴隨著「熱愛 105 °C 的你」,滴滴清純的蒸餾水,與他無處安放的舌頭,盡數舔舐在了你的臉上。

 

但這只是「熱愛 105 ℃ 的你」梗的起點。隨即,田一名的臉頂著新名字「大慶油田」,成了一種新型病毒,在短視頻界指數式地蔓延。

先是「歌詞怎麼油,你怎麼填」運動,讓 b 站青年率先整起了活。他們為這首歌做了多支精裝 MV,你能看見用夾子音嬉笑怒罵 giegie 的謝頂大叔,也能看見鄉邨大舞臺上肛門夾雞蛋的野生劉華強。

人民群眾的狂歡遠沒有停止。抖音網友開始了一場糢仿田一名爭霸賽,賽事又名「大慶油田比油合拍挑戰」,就跟水泊梁山似的,一時間,短視頻界層出不窮的油味 copy 運動。

 

我在抖音「大慶油田一名歌手」的 tag 底下,大概刷了 200 多個視頻,論人群,有王者峽穀裡蹉跎歲月的小學生,拼下午茶、拼絲襪、拼車的名媛名流,光膀子抄起油瓶就撕扯一嗓的雄性生物;論風格,有歐美哥特系,日系澀穀系,中式亞逼系;論表演形式,有記錄片,劇情片,先鋒式影片。

人類的本質不一定是複讀機,但一定是有樣學樣。制造一個「大慶油田」通常有這幾步驟:發膠不能省,淩亂加硬發才是重點;眼神由下往上,輔以緩慢裂開的嘴角;出門溜街踩點定格,像蔡徐坤打空氣籃球一樣;讓所有清爽的純愛情歌,都沾上點陳年頑油。

這些油膩不堪,點擊量卻不低的視頻一步步侵占了觀眾的大腦片區,讓人不禁反複地在想,為甚麼油膩,也能被競相糢仿?從「被唾棄」,到「被拱起」,油膩經歷了甚麼?

為甚麼「油膩」能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在每秒都產出海量內容的短視頻界,田一名版「熱愛 105 ℃ 的你」能被抖音網友選出來二創和玩梗並不是意外。

在偶然走紅後,田一名沒有置頂因為油膩而火的「代表作」來引流,而是將原視頻刪除,緊接著發布了一條「快來和我一起合拍吧」、「看你填的詞能不能比我更 ” 油 “」。

 

短視頻裡的娛樂邏輯,是直白又誇張地糢仿「被主流反對的審美」,越是鄙視鏈底層,越有娛樂和喜劇效果。社會行為學把發笑的原理歸結為「優越論」,柏拉圖、亞裡士多德、霍布斯都可以為這個理論站臺。你笑話人家,是因為人家不如你,有了優越感,就開心。

為了讓你有優越感,抖音博主們見天兒把自己往低了貶,你能看到大量類似「跟標準普通話相對的郭老師搞怪口音」、「心疼 giegie 的做作綠茶語錄」、「土味油膩的美有姬印象教學」的視頻。

 

對這種「負面審美」越是遮遮掩掩,越容易被反感,比如小鮮肉式扮酷耍帥容易顯得油而不自知,但主動自嘲自己就是「戲精本精、抬槓能手、油膩之源大慶油田」,就能免於被他人質疑、嘲諷和攻擊,反而顯得安全。

這就解釋了為甚麼在微博這樣的圖文媒介裡,讀者對「油膩」仍然主要是批判和嘲諷,而到了短視頻,只要通過三個步驟,就能像早期「吐槽大會」那樣,把負面印象「洗白」:

1. 本人出境自嘲,在油膩之前,先承認自己正在油膩,阻斷觀眾的油膩批評;

2. 重新制造一套規則標準,比如宣告這是表演、比賽,規則就從判斷這是不是值得批判的油膩,變成了比比誰能更油膩;

3. 形成小群層認同。比如聯合互動,呼籲觀眾和其他博主糢仿,讓別人也參與油膩。

至於為甚麼是「油膩」在短視頻上火起來。達爾文還曾經提出過一個生物學基因與文化基因 / 糢因(meme)之間的類比。

他認為,並不是生物通過基因繁殖,而是基因通過生物進行繁殖一樣。文化基因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不是通過拷貝,而是糢仿,得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不是那些「更好」的,而是更「適應」傳播的。

也就是說,當你在看視頻的時候,並不是你傳播了抖音裡的搞笑油膩視頻,而是搞笑油膩視頻借助你實現了自我拷貝。因為那些最容易推到你眼前的搞笑視頻,都是最容易讓你轉發和糢仿的(就算你不轉發,你的腦海裡也會不由自主地不斷單曲循環):它們通常有足夠明顯的「黑點」,帶有道德或情緒色彩強烈、簡短、表情口音或肢體動作簡單且誇張、容易糢仿。

因為這些特質,田一名的油膩視頻引發的抖音「大慶油田比油合拍挑戰」、B 站整活區「不油膩挑戰」的二創行動,也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曝光度。

對於這些二次創造的 up 主們來說,這也是掌握了新時代對沖型創作的特點,講究的是一菜多吃,越火的視頻大眾認知度就越高,就越值得蹭熱度,短視頻界的馬太效應也格外明顯,「火的越火、涼的越涼」。

「油膩」作為短視頻的一個縮影,正在把觀眾帶到哪裡?

即便騰訊副總裁批低智洗腦短視頻「像豬食」的言論仍有爭議,但短視頻可能是內容生產領域裡產生「觀眾奴」最明顯的媒介了:因為沒有流量就無法生存,內容生產者的考慮不得不從「如何產出高質量內容吸引觀眾」,到把重心轉移到「如何控制畫面 / 標題 / 文案讓它被某個算法推薦至更多人的頁面」裡。

你在看視頻的時候,全程沒有被強迫、沒有被傷害,但你要看甚麼的選擇權是被算法和 meme 機制壟斷的。

據 DT 財經《 6 月流行詞報告》,6 月被提及頻率排名前 20 的熱詞中,「想你的液、我命油我不油天、寶、心疼 giegie、熱愛 105 ℃ 的你」均上了榜,這些熱詞的原本出處絕對談不上有趣,相反,「心疼 giegie」「熱愛 105 ℃ 的你」的原版視頻讓不少人產生了油然而生的不適感,王思聰事件則引發了「性騷擾和 PUA」的大規糢討論。

但是,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語境下,「想你的液」所衍生出的表情包被廣泛用於形容舔狗 ,「熱愛 105 ℃ 的你」則被「大慶油田」的官方抖音玩起了梗。

再舉個幾個例子,遼寧朝陽冬泳怪鴿那句「遇到困難不要怕,加油,奧利給」也曾被官媒引用,但很少有人說得清它的真正含義,不過這似乎並不重要,它簡短、有力、自帶一種激勵之意,朗朗上口;

網劇《隱祕的角落》裡的爬山梗是犯罪相關梗,但因為這起謀殺案純屬杜撰,玩梗和調侃並沒有引起明顯的反感,「一起爬山嗎」的劇照還被做成表情包在社交媒體瘋狂轉發,演員秦昊在各大綜藝節目中也接二連三提到了爬山梗;

但是,在杭州殺妻案發生後,演化出的「化糞池警告」,林生斌事件後的「迷信梗」,則赤裸裸地展現了在流行文化中衍生造梗這一行為的負面性,即「萬物皆可玩梗」會消解許多有待討論的問題的嚴肅性,純粹成了一個人吃飽喝足後的娛樂性消費。

對於眼下這個短視頻風靡、移動終端觸手可及的時代,《娛樂至死》一書的作者波茲曼早有預見,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令人恐懼的不是所有嚴肅話題都以娛樂的形式在公共話語空間狂舞,而是娛樂本身就成了嚴肅話題的一部分。」

娛樂在消解嚴肅話語體系的同時,始終無法建構起一套有價值的認識論。因此,我們只是為了娛樂而娛樂。當世界難得地安靜下來時,打開微博沒有熱搜,打開 b 站沒有新鮮的鬼畜視頻,打開微信對話框沒有梗圖,焦慮和無力感就會如同鼠疫般蔓延在人群中。更值得擔心的,不是我們的生活被所謂的「垃圾資訊」沾滿,而是如今的我們,已經離不開這些「垃圾資訊」了。

 

只有當下一次「娛樂狂歡」降臨,人群才會告別墓地般的安靜。娛樂狂歡,可能由短視頻界的油膩 copy 運動引起,也可能由一宗惡性犯罪事件引起。

而這種不斷翻新的笑點循環已經成為當代一種穩定的機制。

來源:娛樂資本論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