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博物館,很想吃文物

博物館 文物

文:張希奧 

網友評論發表於2021年網路

提問:

人在博物館,很想吃文物。怎麼辦?

在線等,挺急的!

「好吃」的陶瓷清 像生瓷果品盤 故宮博物院藏清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盤 故宮博物院藏唐 三彩西瓜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圖中的大螃蟹、大桔子、大西瓜,可不是菜市場裡可供選擇的貨品,而是陳列在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物。它們並非真正的食物,而是陶瓷制品。

真咬一口,下場就是牙齒崩碎、十年鐵窗淚。

而這些奇特的瓷器,有一個共有的名字,叫做像生瓷。

像生瓷,顧名思義,是指糢仿生物的瓷器,有時也特指糢仿花果類或動物形象的瓷器。

宋代《夢梁錄》最早提到「像生」一詞,便是和花果聯繫在一起。

果子局,掌裝簇飣盤看果、時新水果……像生花果。

吳自牧《夢粱錄》

左:唐 三彩南瓜 臨潼博物館藏       右:唐 三彩西瓜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上圖中的三彩南瓜與西瓜是較為罕見的象生食物唐三彩,都屬國家一級文物。

三彩南瓜現藏臨潼博物館,由唐代燿州窯生產,造型逼真,施釉勻稱,工藝精湛,整體大氣又古樸。

此瓜出土於唐代慶山寺地宮,被發掘時寶帳前擺著三件供盤,中央盤中供奉的就是這件三彩南瓜。也是這個南瓜的發現,徹底打破了傳聞中「南瓜不獻佛」的說法。

三彩西瓜外觀呈圓形,上端略小,瓜盤連體,蒂落與花落之間用綠釉畫出瓜皮的紋理,整體形象非常生動。

有趣的是,該瓜自1991年8月在西安東郊田家灣被發現後,就一直爭議不斷。1991年之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西瓜自五代被引進,三彩西瓜一出現,好家夥,直接重新整理了兩三百年的記錄。

專家們面面相覷,十分糾結。

為甚麼糾結?

因為這個瓜並不完全「幹淨」,它不是通過正規考古發掘出土,而是1991年派出所破獲的一起倒賣文物案中的「贓物」。案犯交待,其出土於西安東郊田家灣的一座唐代古墓。但考古人員趕到現場時,卻發現古墓已經被推倒。

略顯可疑的來路能否成為改寫西瓜歷史的重要證據,專家們不敢妄下論斷。

到了清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頂峰,可以隨心隨遇地仿燒各種物品。

大量生動傳神、足以以假亂真的「像生瓷」被生產出來。

下圖的兩件果品盤是此時期極為卓越的作品,它們專為宮廷生產,是高級陳設和觀賞品。清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盤 故宮博物院藏清 像生瓷果品盤 故宮博物院藏

這兩件果盤中,有核桃仁、桑椹、櫻桃、荸薺、石榴、桔子、棗、白果、螃蟹、荸薺、荔枝等多種食物,酷似原物,真假難辨。

湊近了看,更能感受到細節到位,石榴的光澤感、核桃殼的褶皺、桔子的明暗色彩都刻畫得很傳神。

比起唐代的像生三彩,這兩件作品似乎已經超出了陶瓷的審美範疇。它們用標新立異的炫技方式,展現出了乾隆時期登峰造極的瓷器工藝。

「好吃」的玉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中有兩道都是「玉石美食」,一為翠玉白菜,一為東坡肉,一葷一素,搭配均衡。清 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 肉形石「東坡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翠玉白菜由一個完整的翠玉彫刻而成,白色彫刻成菜幫,綠色彫刻成菜葉,菜葉之上,還彫刻了蚱蜢和蟈蟈。

在清代,白菜代表清清白白,蟈蟈寓意多子多福,因而翠玉白菜也就成為絕佳的嫁妝選擇。據傳,這件翠玉白菜是光緒瑾妃的嫁妝。清 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東坡肉」,則是外形酷似紅燒肉的玉石彫刻。

據清宮記載,這塊東坡肉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清康熙皇帝時,由地方官進貢送入皇宮。

這塊天然肉石,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色澤誘人,連肌理與毛孔都細膩又逼真,明明是石頭,卻又好似散發著肉香。清 肉形石「東坡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坡肉」還有一塊姐妹石「東坡肘子」,現藏於河北張家口博物館。2014年,該石赴臺參加「海峽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因品相絕佳走紅,搖身一變,成了「中華第一肉石」。

這塊肘子造型生動逼真,集齊了真肘子的皮、膘、肉、骨、毛五要素,皮色焦黃,脂肪細膩,肉質紅潤,確實擔得起「中華第一肉石」之稱。清 肉形石「東坡肘子」 河北張家口博物館藏

「好吃」的象牙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翠玉白菜鎮院,河南博物院則有象牙白菜鎮院。

象牙白菜,論起逼真程度,比翠玉白菜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葉子嫩黃,葉脈脈絡清晰,就連葉片伸展的姿態都很傳神。白菜上,還點綴有一朵鮮嫩的雛菊、一只紅色瓢蟲和一只蟈蟈。清 象牙白菜 河南博物館藏

圖源:AcFun彈幕視頻網 《古董超有趣》

河南博物院還有一件水靈靈的象牙蘿卜,同為鎮院之寶。

蘿卜長約為27厘米,顏色為新鮮的紅色,根部漸變為白色,蘿卜須上刻畫出沒洗幹淨的泥土,蘿卜葉上趴著一只蟈蟈,連其腿上的絨毛都表現得非常真實。可見彫刻之細節、技藝之精湛。清 象牙蘿卜 河南博物院藏      圖源:河南博物院官博視頻截圖

聰明的讀者已經發現,果品盤產自清朝,翠玉白菜產自清朝,肉形石產自清朝,象牙白菜也產自清朝。

怎麼又是你,大清。

其實,清朝盛產仿生制品並非巧合。

審美上,清朝的書法、繪畫等都有求奇的傾向,陶瓷、彫件等工藝品亦追求標新立異,出現大量仿生制品也就不足為奇。

技術上,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清朝很多工藝技巧都達到了頂峰,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去生產逼真的仿生品。

正如牙彫工藝經歷六七千年的發展,到清朝日臻成熟而達鼎盛。乾隆以後流行刻縷染色象牙彫件,多採用寫實手法,造型上力求生動逼真。象牙白菜和蘿卜也就應運而生。

最贊回答發表於2021年網路

「別吃了。要坐牢的。」

參考資料:

李霞.清代乾隆仿生瓷初步研究[C].吉林大學,2010.

段亞.宋代瓷器仿生造型對現代生活陶藝的啓示[J].現代裝飾(理論),2015,{4}(10):168.

何聖州.宋瓷中仿生設計的探究[J].陶瓷,2021,(01):61-64.

郭淑珺.淺析明清時期德化仿生瓷的審美意趣[D].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