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天霾
當自媒體披露出上海有很多人物資保障出現問題的時候,有些人曬出了最近收到的物資,並且指責人們在抹黑上海。
許多人能收到物資,許多人收不到物資;有些人物資豐裕,有些人物資匱乏。這些都是事實,沒有甚麼抹黑不抹黑的。
「上海」不是一個實體,它是由2500萬人組成的,這裡面有男人女人、老兒兒童、窮人富人,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都有不同的處境。只有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才有榮辱觀,「上海」沒有的。所以更不存在甚麼抹黑。
但即使是抹黑,也沒有甚麼了不起。一個人的名譽,屬於他自己嗎?並不是。其名譽源自與他交往的所有人對他的評價。既然是他人評價的結果,就有「洗白」的,有「抹黑」的,最終形成對一個人的綜合評判。你不能說,我只準洗白,不準抹黑,那就是不允許他人評價了。
批評不自由,贊美無意義。你高興就好。
但是你看這個人得意洋洋的樣子,實際上表現出很多上海人的心態,這也是他們被封在家裡的觀念基礎。
「收到政府送來的第三批物資」。物資是政府送來的嗎?它會生產物資嗎?不會的。它只會消耗物資、浪費物資。物資總是由某個企業或者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政府用納稅人的稅金將它採購回來,然後無償地送給了他。這裡面當然就是一種財富的轉移,他參與了對他人財富的劫掠。這並不是甚麼光彩的事。
劫掠就是劫掠,不論是在平常,還是在緊急狀態下,都是不對的。一個人在極端緊急的情況下,拿走了他人的財富,受害者和許多人可能會選擇原諒他,不予追究,但是那不證明他的劫掠是對的。
所以他應該去感謝那些被他劫掠的人,而不是幫他劫掠別人的人。
「投喂」,這個詞真相了。
計劃經濟,實際上就是投喂制。其鮮明的特徵就是集中統一生產的基礎上的集中統一分配。我就要求你們生產這些東西,生產出來的果實不是你自己的,而是統一收回,然後集中分配。
這時候,錢當然就不管用了,你想吃甚麼,吃多少,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因為就只生產這類東西,就只有這些東西供分配,你沒得挑的。
市場經濟中並沒有獨立的「分配」過程存在。交換過程完成,分配就自然完成。誰服務他人的能力越強,誰就賺的錢越多。不論賺得多與少,買東西都有很多選擇。
而且,你買完了,對方在感謝你,而不是現在這樣,磕頭如搗蒜。
當有一個獨立的分配過程時,必然意味著財富的轉移,把錢從會賺錢的人那裡轉移到不會賺錢的人那裡。這時候會賺錢的人就不願意去賺錢了,所以財富就急劇縮水了,最後就是大家都可憐兮兮地等著分配那少得可憐的物資。
那這時候,本來物資就少得可憐,人又那麼多,怎麼分配呢?先給自己分配,再給跟我關系好的分配,最後是跟我沒關系的。
你要想繼續獲得投喂,那就向我搖尾乞憐,我就恩賜你一點。
豬圈裡的豬,籠子裡的鳥,動物園的動物,享受的就是這種待遇。
人生總是要選擇的,選擇就必然意味著放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那也充滿著未知的風險,於是有些鳥兒選擇被關進籠子,每天等著投喂。然而時間長了,它已經忘記了飛翔,主人一怒之下摔死它,怪不得別人。
所以一定要算算賬,看看你放棄的東西,和你換來的東西,到底哪個更珍貴。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