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妓院,就在這裡面

古羅馬妓院

文:沐沐

土耳其 是個美麗而迷人的國度,不但擁有醉人的愛琴海風光,還有眾多教堂、清真寺、古城遺跡等。但是比起華麗精致到讓人嘆為觀止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我更迷戀愛琴海邊那一座座坍塌的廢墟,那些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留下的大劇院,神殿,圖書館,大浴場,紀念碑,他們如今大多數都成了斷壁殘垣,甚至是亂石堆,即便如此,你也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壯觀與輝煌。

而土耳其最著名的「廢墟」,莫過於愛琴海邊的以弗所,這座曾經出現在《聖經》裡的繁華古城。

以弗所

圖:HASAN AKBAS /Shutterstock

以弗所位於土耳其愛琴海岸

相比內陸幹旱的高原

土耳其沿海頗為濕潤

愛琴海岸在歷史上長期受希臘文明影嚮

以弗所(Efes),也稱艾菲斯(Ephesus),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由來自古希臘的愛奧尼亞人(Ionian)所建,是一座古希臘殖民城市

公元前1世紀前後,羅馬人占領了小亞細亞,以弗所成為了小亞細亞的首府,更多的商人和移民湧入這裡,以弗所在羅馬時期人口一度達到二十多萬,其在帝國的東方省份有相當的影嚮力。

以弗所在古羅馬時代的所在

也算是帝國東部的沿海重鎮了

公元6世紀前後,以弗所通往愛琴海的入海口逐漸淤塞,這座城市的海上貿易也隨之凋零,大批商人貴族因此離開。之後,以弗所的城市建築又被大地震摧毀,這座曾經繁榮了近千年的港口都市,越來越蕭條,最終被歲月所埋沒。

直到公元19世紀,這座被時光掩埋了千百年的城市廢墟,才重見天日,考古學家們通過細致的清理,最終確定,這座龐大的古城遺跡,就是曾經出現在《聖經》裡的那座宏偉之城——以弗所。

滑動查看

以弗所古城遺跡

圖:nexus 7 /Shutterstock

2015年,以弗所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以弗所遺址內有三條主幹道,它們大致呈Z形:由北向南的神聖之路,也稱大理石大街;和神聖之路相交,通往愛琴海港口的港口大道,也叫阿卡迪烏斯街;從神聖之路的南端為起點,通往山上南出入口的庫利特斯街。

.以弗所景點示意圖

圖:穀歌地圖,作者標註

[ 港口大道 ]

整個古城遺址有北出入口和南出入口。從北出入口進入遺址,就是一條向由北向南的街道——神聖之路(Sacred Way),與神聖之路垂直相交的,是港口大道,在繁盛時期,港口大道一直通達愛琴海邊。

古代港口大道糢擬

圖:日本TBS紀錄片《THE 世界遺產 The World Heritage》

從海上歸來的商人們,下船之後,從港口大道進城,帶著貨物和奴隸,在以弗所的市場上交易。而在港口大道的南側不遠處,就有一個方形的大集市,從地上斷裂的巨大石柱可以看出當時集市規糢之大。

下層集市遺址

圖:Z. Ayse Kiyas Aslanturk /Shutterstock

如今,港口大道的盡頭,再也看不到湛藍的愛琴海了,海岸線早已在幾公裡之外。曾經熙來攘往、旅館和飯店遍布的港口大道,只剩下兩排殘斷的石柱,孤零零伸向遠方。

港口大道

圖:Gelia /Shutterstock

[ 以弗所大劇場 ]

港口大道的東端,即是著名的以弗所大劇場。它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時期,到了羅馬統治時期,又進行了大規糢擴建。因此,這座希臘風格的大劇場,也包含有羅馬建築元素。它座落在半山坡上,遠遠望去,氣勢非常壯觀。

大劇場

圖:S-F /Shutterstock

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的傳教地,傳說耶穌死後,他的門徒保羅帶著聖母瑪利亞來到以弗所。

保羅在以弗所宣傳基督教教義,以弗所人本來信奉的是阿爾忒彌斯女神,並建有輝煌壯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在保羅的宣傳下,人們開始轉向基督教,並丟棄了原本供奉的希臘神像,這讓當地的銀匠非常氣憤,因為他們依靠鑄造希臘神像為生,民眾改信基督教意味著斷了他們的生路,於是他們將保羅的同伴抓起來,拖到以弗所大劇場裡狠狠批鬥。

聖母瑪利亞居住的小屋(位於以弗所附近)

圖:GrooveZ /Shutterstock

以弗所大劇場可容納兩萬多人,在古羅馬時期,它是人們觀看戲劇的地方,也是全體公民參加公共集會的場所,有時候還是角鬥士與猛獸的搏鬥場。如今,每年的以弗所文化藝術節,仍然在這裡舉行。

以弗所古城的當地演員和舞者為游客表演

圖:Preisler /Shutterstock

[ 塞爾蘇斯圖書館 ]

沿著神聖之路往前走,盡頭處即是塞爾蘇斯(Celsus)圖書館。它建於公元2世紀,本是羅馬小亞細亞行省省長尤利烏斯·塞爾蘇斯(Julius Celsus)的陵墓。他的兒子安奎拉·塞爾蘇斯(Aquila Julius)為紀念父親,在其陵墓上修建了這座圖書館。塞爾蘇斯圖書館氣勢宏偉,華麗壯觀,是以弗所建築遺跡的精華。

.塞爾蘇斯圖書館

圖:muratart /Shutterstock

圖:Mazur Travel /Shutterstock

圖:Gokhan Dogan /Shutterstock

圖書館正立面的壁龕裡,上下兩層共安放著八座彫像,如今上面四座皆已消失不見,下面的四尊女神像,分別代表智慧、知識、思想與美德,四尊女神像神態逼真,堪稱藝術精品(據說是拷貝品)。

圖書館壁龕裡的彫像1

圖:Nomad1988

圖書館壁龕裡的彫像2

圖:BearFotos

塞爾蘇斯圖書館朝向東方,早晨的陽光照進圖書館,正好方便人們閱讀。這座圖書館當年藏書達一萬二千卷,與亞歷山大圖書館、帕加馬圖書館並稱羅馬三大圖書館。

[ 庫裡特斯街 ]

庫裡特斯街(Curetes)從塞爾蘇斯圖書館開始,沿著緩緩上升的街道,到達上層的市政辦公區。庫裡特斯街的街面上,也鋪著大理石板,石板下鋪設有輸水管道,以及污水管道,羅馬人愛洗浴,這些管道提供了生活用水和浴場用水。

庫裡特斯街是以弗所的商業中心,是城市最繁華的地段,在這條大街的兩邊,分布著神廟、噴泉、妓院、公廁、浴池、紀念碑以及貴族的宅邸。公元3世紀時,每當傍晚華燈初上,商人、政要、水手、貴族們都雲集於此,觥光交錯,歌舞升平,是以弗所最熱鬧的交際中心。

庫裡特斯街,遠處盡頭是塞爾蘇斯圖書館

圖:dogusoz /Shutterstock

幸運女神彫像

圖:kcube – Kaan Baytur /Shutterstock

[ 古羅馬妓院 ]

在庫裡特斯街街北,與圖書館相對著的,就是著名的古羅馬妓院。妓院的主體建築早已消失,如今只剩下一堵修複過的牆。

妓院遺址

圖:Reimar /Shutterstock

圖:OguzhanDursun /Shutterstock

據考證,塞爾蘇斯圖書館與妓院之間,有一條祕密通道相通,這樣,那些古羅馬男人就可以借口去圖書館讀書,而悄悄溜進妓院。更為神奇的是,在神聖之路的大理石路面上,還刻著妓院的路標:據說路標上的長方塊代表圖書館,長方塊上面是一個女人頭像,代表著妓院。一只大腳印指向妓院的方向,旁邊還有一枚圓形硬幣和一顆心。其中的暗示,你懂的,姑娘的芳心要有錢才能贏得。據說這個腳印也是判定年齡的工具,為保護未成年人,凡是腳比這個腳印小的男子,是不允許進入妓院的。

圖:Narongsak Nagadhana /Shutterstock

然而遺憾的是,我在附近轉了好幾圈,硬是沒有找到這個著名的路標,我也沒有找到傳說中的通向妓院的密道,看來這個地道還真是相當隱祕。

[ 沖水廁所 ]

妓院的後面是公共廁所,大約建於公元1世紀,這是世界上早期的沖水廁所。廁所靠牆挖了一條深溝,溝的上面鋪著長石板,石板上鑿了一些洞,就是廁所的蹲坑了。石板下面的深溝,約有兩三米深,溝裡有水流淌,隨時送走便便。

公共廁所

圖:Sunil Onamkulam /Shutterstock

圖:fotopanorama360 /Shutterstock

在廁所中間的地面上,有個水池,水池邊上擺放著一些小木棍,小木棍的一頭纏著一團棉花之類的東西,看上去像個巨大的棉簽。需要的人,就從水池邊上拿起一個浸水的「大棉簽」,從蹲坑前面的凹洞裡塞進去,就可以清潔PP了。

廁所場景

圖:gogle

[ 貴族住宅區 ]

在庫裡特斯街的北側,離圖書館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貴族宅邸。走進這片高檔住宅區,可以看到當時貴族和富人們的生活環境,裡面有浴室、餐廳、臥室、起居室等。在有的居室內,牆上的壁畫依然清晰可見,有花朵,有美女,花紋細膩精致。地板上的馬賽克圖案,也依然完整清晰。

居室內部

圖:Mazur Travel /Shutterstock

清晰的馬賽克地板

圖:Cpyusuf /Shutterstock

牆壁內裸露的輸水管道

圖:fotopanorama360 /Shutterstock

[ 哈德良神廟 ]

沿著庫裡特斯街往上走,街道兩旁布滿了各種建築及彫像的遺跡,如今大都坍塌成一堆亂石。在這片亂石堆中,輪廓完好的哈德良(Hadrianus)神廟非常顯眼,這座神廟是為紀念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76年~138年)而修建,當然,如今我們看到的神廟,是後來修複過的。

哈德良神廟

圖:Udompeter /Shutterstock

哈德良神廟前面的拱門中央,彫刻著命運女神像,而裡面的門上方,則彫刻著美杜莎——傳說中頭髮是毒蛇、和她對視就會化為石頭的著名女妖。

美杜莎彫塑

圖:Andrzej Lisowski Travel /Shutterstock

在庫利特斯街上,有個著名的彫像,就是勝利女神像,彫像上的勝利女神,長著羽毛翅膀,長裙飄舞,體態輕盈,又動感十足。據說某著名運動品牌的商標(NIKE),靈感即來源於這個彫像。

庫利特斯街的勝利女神彫像

圖:Aybige Mert /Shutterstock

據說這個石碑位於醫院的前面,石碑上面的圖案是「蛇杖」,西方醫療界的標志。世界衞生組織的標志,就是這個圖案。

庫裡特斯街著名的「蛇杖」石碑

圖:acsen /Shutterstock

[ 赫拉克勒斯門 ]

在庫裡特斯街的東端,高高矗立著壯觀的赫拉克勒斯門。赫拉克勒斯(Hercule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宙斯的兒子之一。此門大約建於公元4世紀左右,如今只剩兩根高大的門柱。

赫拉克勒斯門

圖:Gokhan Bozkaya /Shutterstock

[ 市政區域 ]

過了赫拉克勒斯門,就是以弗所的城市行政辦公區。這裡最醒目的建築,是一個可容納上千人的音樂廳,古羅馬時期,在這裡召開市政會議,以及舉行小型音樂會。

音樂廳

圖:Mazur Travel /Shutterstock

音樂廳對面,是一大片開闊的場地,當年這裡是一個市場,如今滿地亂石。

滿地亂石

圖:Alizada Studios /Shutterstock

在音樂廳的右側,是市公會堂,它是市民代表集會的地方,如今也只剩下幾根斷殘的柱子。

市公會堂遺址

圖:Lucky-photographer /Shutterstock

在音樂廳的左後側,是羅馬人最喜歡的瓦裡烏斯大浴場,當時的浴場設施已經非常先進,有熱水管道,人們一邊舒服地讓熱水流過身體,一邊和朋友閑聊,或者談著生意,這一場景的社會功能也遠遠超出了洗澡本身。

瓦裡烏斯浴場

圖:Dmitri Kalvan /Shutterstock

出瓦裡烏斯大浴場,旁邊就是以弗所的南出入口了。

回首遙望以弗所古城,那大片斷裂的廊柱、殘破的彫像,坍塌的神殿,在炙熱的陽光下,精力千年風雨。這座偉大城市的殘骸,即便破碎,也依然不失其恢弘與精美,難怪人們會這樣稱贊以弗所:不是羅馬,勝似羅馬

來源:環行星球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